<p class="ql-block">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之说。在人间最美四月天,有暇去多伦路逛了逛。</p><p class="ql-block">1998年虹口区把多伦路改建为"文化名人街",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弹阶路上,感觉时空褶皱里尚留革命余温,1920年代的腥风血雨早已沉淀为墙砖上的铜牌铭文。左联作家们在景云里青灰墙皮下点燃的文学火炬,穿透岁月照亮了今天的艺术书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复制品陈列在左联会址纪念馆的玻璃柜里,墨迹洇染处似乎还带着体温。茅盾、叶圣陶们走过的弹硌路,如今成了美术学院学生写生的天然画布。</p><p class="ql-block">鸿德堂钟楼的阴影里,沈尹默题写的"景云里"石匾依然遒劲。当年《小说月报》编辑部的木楼梯吱呀作响,如今成了青年诗人朗诵新作的天然舞台。历史在这里不是标本,而是持续发酵的酵母,催生着新的文化生命体。</p><p class="ql-block">建筑交响诗中的海派密码,鸿德堂的彩色玻璃窗将阳光筛成马赛克,投射在隔壁西班牙式小楼的铸铁阳台上。孔公馆巴洛克山花与白崇禧公馆的Art Deco线条形成奇妙对话,犹如不同声部的复调音乐。日本近代住宅样式的夕拾钟楼,其命名偏偏取自鲁迅的《朝花夕拾》。</p><p class="ql-block">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混血建筑":石库门门楣镶嵌着洛可可卷草纹,青砖山墙突然绽开一扇哥特式玫瑰窗。这种不拘一格的拼贴美学,恰似海派文化吞吐八方的气度。当暮色浸染多伦路,暖黄灯光从老洋房雕花窗棂渗出,整条街恍如打开的百宝嵌首饰盒。</p><p class="ql-block"> 流动的盛宴与永恒的凝视,现代美术馆艺廊的冷白光晕与古董店的钨丝灯光在街道上交媾,孵化出独特的文化光谱。观陶艺术馆的柴烧茶器与隔壁咖啡馆的虹吸壶共享同种美学逻辑,旧书店泛黄的《良友》画报与新锐杂志《单读》在木质展架上达成和解。</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多伦路弹阶路上,迎面而来的不是喧闹的市声,而是历史与当下交织的微妙震颤。这条550米的弧形街道像一卷摊开的羊皮古籍,石库门红砖与西班牙式拱券是它的标点符号,咖啡馆的蓝调与老相馆的铜铃声构成了特殊的句读。当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孔祥熙公馆的科林斯柱上时,我忽然意识到,多伦路分明是凝固在砖石里的上海文化史诗。</p> 资料选自网络<div> 2025年4月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