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文化城(三明)——福建全景游(二十二)

那都不是事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文化城,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凤岚街道新城西路,规划建设8.4平方公里小吃文化产业区。一二期占地面积100亩,建筑总面积7.5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该城设计采用中国古典徽派园林设计手法,形成“一场(一个中心广场)、四区(即沙县小吃及各地风味小吃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购物、星级宾馆)、五轴(五条通道相互交叉)”的景观系列,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官方定为每年公历的12月8日。2021年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小吃文化城以沙县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遵循古朴、典雅的设计风格,体现文化艺术品位,将建筑和谐地融入淘金山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景区之中,展现沙县1600多年的闽中悠久历史和“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饮食文化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文化城为小吃餐饮、休闲娱乐、宾馆客栈及旅游购物等四个区,建设20余幢古建筑群,并配套建设园林景观、建筑小品、绿化及夜景工程等,全力打造成为沙县的小吃、文化及旅游的三张城市名片。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官方定为每年公历的12月8日。</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晋、宋中原黄河流域中华饮食文化,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著称。沙县小吃是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是与福建三明闽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中原的饮食文化随着中原人民的多次南迁传播到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这是沙县小吃闻名全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沙县小吃继承了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传统,蒸、煮、炸、烤、腌等各类技艺手法流传至今,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同时,它又兼具闽南一带的独特饮食基因和客家的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而多变,清鲜淡甜与咸辣酸爽并存。</p> <p class="ql-block">中原人民历史上的多次南迁有关。根据族谱调查,沙县境内各姓居民,无一不是中原各省(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的后裔。分布极广的各地汉人迁居沙县,是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这是沙县成为“小吃城”的主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p><p class="ql-block">因此具有浓厚中华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 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p> <p class="ql-block">当前“沙县小吃”翡翠饺、水果塔、菊花酥、双色马蹄糕等63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 而扁肉、烧麦、芋包、包心豆腐丸等43个闻名遐迩的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3年,沙县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11月14日,沙县接受了中国烹饪协会关于“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认定。</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文化包含着强烈的精品意识。这种精品意味贯穿于小吃制作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还有明显的品牌意识。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外,沙县小吃的经营者也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沙县小吃文化还蕴含着较强的服务生活方面的时代意识。在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方面,具有“快捷、方便、省时、省事”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快节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文化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意识除了表现在上述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外,还表现在周到而热情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态度方面。</p> <p class="ql-block">构成沙县小吃文化积极意义的还有开拓意识。近几年来,打着沙县小吃旗号走出沙县闯世界的沙县人越来越多。三明、南平、泉州、厦门、漳州等地都能看到沙县小吃的招牌。就小吃文化而言,确实得益于这种开拓精神。</p> <p class="ql-block">沙县小吃食文化的历史渊源、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时代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是沙县小吃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沙县小吃之所以迅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的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