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晋文化的情缘

永生

<p class="ql-block">吴国栋,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人,热爱诗词。</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晋文化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我叫吴国栋,出生在山西省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这片深受三晋文化滋养的土地,历史底蕴极为深厚,独特魅力尽显。回溯至5000年前,尧王于此开疆拓土,丁陶大地出土的陶寺遗址,以不容置疑的考古实证,向全世界宣告——这里,就是“最早中国”的诞生地。历经千年岁月的襄陵古镇,留存下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古迹,孕育出众多才情卓绝的文人墨客。民间流传的那句“下了东柴坡,秀才比驴多”的俗语,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这片土地曾经文风鼎盛、文化繁荣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儿时,我便与三晋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改革开放第一年,年仅8岁的我,亲眼见证德才兼备的父亲当选生产队队长。他订阅的《临汾日报》与《山西农民报》,成为我探究外界文化的一扇窗。在父亲的引领下,我踏上了探索三晋文化的奇妙旅程。此后的十多年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报刊,不断汲取文化养分,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为我日后创作古风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在深入研习三晋文化的漫漫历程中,一个别具一格的方言深深吸引了我。我们当地对太阳有着独特称呼——“尧窝”。起初,我是从老人们口耳相传的讲述里,第一次听闻这个特别的叫法。后来,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志、民俗研究资料,才逐渐揭开其背后隐藏的深厚渊源。传说这片土地曾是尧王都城所在,百姓为了铭记尧王的丰功伟绩,便将高悬天上、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尊称为“尧王”。有趣的是,在当地方言里,“王”的发音和“窝”相近,就像我们邻村“王庄”,在方言里就被叫做“窝庄”。如此一来,“尧王”慢慢就演变成了“尧窝”。这一奇妙发现,如同找到一把小巧却关键的钥匙,为我开启了深入探寻三晋民俗文化的大门。自那之后,我满怀热忱,主动去收集更多诸如此类的民俗故事,深挖它们背后潜藏的文化根源。在这一过程中,我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三晋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传奇故事、每一种独特习俗,都是三晋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北街村,还是一代高僧法显的故里。法显身为东晋著名的旅行家与翻译家,在65岁高龄时,毅然决然地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他穿越广袤无垠的沙漠、翻越高耸入云的雪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抵达如今的印度,并在那里潜心钻研佛教经典。到了79岁高龄,他才借海路归国。晚年,法显根据自身的传奇经历,写下了《佛国记》。这部著作,为后世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佛教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对信仰的那份执着,以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法显的故里,我们这里曾经每年都举办“浇雪山”的民俗活动,以此来缅怀纪念这位伟大的高僧。</p><p class="ql-block"> 北街村里,至今还保存着建于宋代、有着将近千年历史的古晋桥。它横跨在晋母河上,古往今来,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默默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桥下的晋母河,河水潺潺流淌,它发源于龙祠的平水,日夜奔腾不息,缓缓东流,最终与汾河交汇融合。村子里还有一棵饱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却依然高大挺拔、硕果累累的银杏树。感恩古人为我们留下这些无比珍贵的遗产,它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财富,更是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置身于这样充满历史韵味的村史、村风、村貌之中,退休教师范学明有感而发,欣然写下“晋桥腾龙,千年古邑流雅韵;银杏起凤,一代英才竞风流”的佳句。这幅对联如今已镌刻在襄陵北街村的门楼上,永传后人,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北街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也承载着村民们对家乡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老画家陈秋生依据详实的史料记载,凭借手中画笔,精心恢复了古晋桥的昔日原貌。诗人高红运也多次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尽情赞美家乡、积极宣传家乡。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年已古稀的陈永生老人,他自建文化交流群,每个月都不辞辛劳地收集整理制作诗书画相关的视频,在网络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领略到艺术之美,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也不会忘记为宣扬法显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现任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终身会长的刘翠菊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北街村,还活跃着这样一群对诗词、书法、绘画满怀热爱的人,大家都饱含热忱,沉醉在艺术创作的美妙世界之中。每年都会在襄陵三晋文化研究会和北街梅月学社的领导下多次进行书画展,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这样独特的文化景韵在整个襄汾县都是屈指可数的。我以北街文韵为题,写下一首诗 :“法显桑梓灿如星,永杰画虎扬美名。陈氏一门三兄弟,才华横溢绘丹青。红运热情家乡颂,笔耕不辍著作丰。泼墨挥毫学雅士,写诗练字颂村农。三晋文化结硕果,北街传承沐新风。”另外还创作了一首:“半生躬农志气高,昔握锄具今挥毫。三晋文化常神往,诗田墨海任逍遥。”通过这些诗作,我试图深度挖掘家乡文化的独特内涵,用文字生动展现三晋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当听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时,我内心的激动如汹涌浪潮,难以抑制,诗兴也随之澎湃而起。当即挥笔写下:“千载黄土把身埋,一朝面世问何来?三年考古揭谜底,竟是尧王观象台。”还有“日出崇山照古今,尧王宝地建功勋。陶寺遗址证天下,孕育文明华夏根。 ”这两首诗,不仅是我对重大考古成果的由衷歌颂,更是我内心深处对三晋文化那份炽热的尽情抒发。后来,我仍觉意犹未尽,进一步深入钻研,对陶寺遗址相关的研究材料展开全面的整理与细致地分 析,尝试从文化传承的独特角度,去深入探讨陶寺文化对周边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三晋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分支,内涵丰富、独具魅力。怀着这份对三晋文化深深地热爱与崇高的敬意,我有幸加入了襄陵三晋文化研究会。这一身份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展望未来,我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三晋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挥动手中之笔,大力宣传三晋文化,深入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元素,积极踊跃地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三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倾尽全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我加入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时间相对较迟,所以我更加珍惜往后的时光,愿与各位老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三晋文化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襄陵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吴国栋</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吴国栋,男,汉族,1974年8月生于山西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初中文化,务农。身为襄陵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热爱三晋文化,痴迷古风诗与对联。30余年笔耕不辍,用诗记录生活,渴望从写诗的农民,成为农民中的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