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村,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潮童小屋

<p class="ql-block">云南滇西南十三日之旅</p><p class="ql-block">第五站:翁丁佤族传统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4.11</p><p class="ql-block">地址: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p><p class="ql-block">路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沧源县城-翁丁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程:25k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景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演唱:黑鸭子</span></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原始部落</p><p class="ql-block"> 距县城约25公里,是佤族聚居的原始村落,现有约98户400余人。该村保留着400多年前的杆栏式茅草房建筑群及佤族传统习俗,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p><p class="ql-block"> 在世人的印象中,原始部落似乎只是某些纪录片中的奇观,距离现代社会非常的遥远。但翁丁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它静静地藏在云南西南的群山之间,像一个与时间断了联系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这里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p> <p class="ql-block">迎宾口</p> <p class="ql-block">村民载歌载舞欢迎远方客人</p> <p class="ql-block">  翁丁村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是临沧人文风情旅游的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翁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里虽也和外部世界一样踏入了现代社会,但依然留下不少原始社会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村寨大门</p> <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翁丁,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奇特的牛头骨,这可不是装饰品,而是佤族文化中的图腾象征。</p><p class="ql-block"> 牛在佤族人心中地位极高,牛头骨被认为是抵御邪祟、祈求平安的守护神,村口、房梁、甚至田埂边,你都能看到这些带有“神力”的遗物,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信仰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历史习俗‌:人头桩供放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关于“猎人头”的传说,早年间,这个部落有一种非常原始的祭祀方式,他们认为收获季节是神圣的,而敌人的存在是对丰收的威胁。于是,他们会在村庄边缘埋伏,若有仇敌闯入,便会将其击杀,并取其首级悬挂于“人头桩”上。</p><p class="ql-block"> 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行为,却象征着对灾难的驱逐,对族人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种习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禁止,如今仅作为一种历史记忆被保留。而“人头桩”也只是一种文化遗迹,不再带有血腥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佤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充满敬畏。随处可见的牛头骨、人头桩,都是佤族祭祀文化中所特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神林祭祀‌</p><p class="ql-block"> 村左的神林是祭祀场所,村民通过仪式祈求平安丰收,树木严禁砍伐。</p> <p class="ql-block">  小径通幽处,竹楼静耸立。这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翁丁古寨。</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村寨里漫步,每一步都像在历史长河中徜徉,质朴与宁静直击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  原石小路蜿蜒曲折,带着我探寻这片古老土地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村落布局</p><p class="ql-block"> 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密密麻麻的茅屋,诉说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整个寨子充满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熟悉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佤寨均为茅草屋顶和竹篱笆墙,屋顶呈“人”字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篱笆墙以竹木为材料,房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于存放物品和饲养家畜,既美观又实用,造型也十分古朴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  那些独具特色的茅草屋,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屋顶的茅草厚厚的,像是给屋子戴了一顶大大的草帽。</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草屋,</p><p class="ql-block">让人瞬间穿越回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山峦环抱中的翁丁村,云雾缭绕间尽显原始部落的神秘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p><p class="ql-block"> 在佤王府,纠正了我原先的错误认知。原来认为“摸你黑”是佤语译音,实际上是佤族的祝福风俗,只是没有傣族“泼水节”那么大的名气,难怪一进寨门,都要给每位游客眉心点上黑色了。</p> <p class="ql-block">人头篼</p><p class="ql-block"> 佤语称“考揪更”,是把猎获的人头装进用来祭拜木鼓的竹篼。佤族先民猎获人头后,先编制小竹笼,把人头放进去,再把人头笼装进头篼里,用草片盖起后,立在木鼓房边祭祈木鼓,以祈求苍天、神器、神灵护佑村寨平安。</p> <p class="ql-block">木鼓房</p><p class="ql-block"> 佤族人对木鼓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木鼓是神灵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提供佤族服装出租服务,方便游客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迄今还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寨子里的妇女一般空闲的时候都会在自己家门口拉起纱线就地织起布来。</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劳作,笑容淳朴如阳光,传统服饰闪耀着民族的光芒,温暖人心。</p> <p class="ql-block">  翁丁的水资源丰富,河流是当地村民生活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沿袭着用竹筒从河中取水的传统取水方式,并依然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p> <p class="ql-block">  村中古榕树随处可见,最古老的一棵有400多年历史,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树。每到节庆和纪念日,村民们都会在古树前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神明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翁丁村是研究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建筑形式和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原始部落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翁丁村,不仅能欣赏到整齐划一的茅草屋,还能与热情好客的村民亲密交流。他们保留着传统的佤族生活方式,让你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原始而纯真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