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学吴允昆教授推荐省博有个画展:近水远山皆有情——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明清山水画展。明清画家的画,我还是很感兴趣,马上走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幅沈士充横幅山水,应是仿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p> <p class="ql-block"> 山石结构及树法,皴法及行笔都在仿,这种画法,我也应该可以在半生熟上尝试,因为临过两遍富春山居,尤其深刻,一幅《闽江锦江园篇》酝酿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整长幅当中,他用的树法很多,这组枯树组合。山体用披麻,石头长点皴。</p> <p class="ql-block"> 这组树的组合也经典,夹叶点叶,蟹瓜,鹿角,枯湿浓淡相宜。</p> <p class="ql-block"> 松针太细,无力,差富春山居很多。好在位置经营细腻,丰富。</p> <p class="ql-block"> 远山山型并不美观。</p> <p class="ql-block"> 几组树的组合不错,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 整体上沈士充这幅长卷,还是很不错的,现代人可能很难画到这种程度,画面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清静,优美,格调高雅,可游可居。</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作品</p> <p class="ql-block"> 落款松年,应是仿南宋的刘松年的画,我曾临过刘松年的《秋窗易读图》,从笔墨上看不太像,这个略显粗糙。感觉画者在经营趣味,却不够生动,但用笔粗壮有力,功力颇深。</p> <p class="ql-block"> 在这张牧作品前我驻足了挺久的,主要是看近距离的看这幅画的画法,用的是生宣。用笔老辣,雄厚,原图挺大,这样的布局,树尤其难画。有一点沈周的笔墨感。看真迹真的很重要,在手机里头看相片,再近的距离都看不清楚整体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张之万,张之洞堂兄。清道咸同光四朝元老。画得王时敏神髓,山水画与戴熙志趣相契并齐名,有“南戴北张”之称。</p> <p class="ql-block"> 这張偏四王风。但匠气得很。</p> <p class="ql-block"> 全场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幅了,清四大僧之一髡残作品,髡残与弘仁,八大山人,石涛为清四僧。其中我最喜欢弘仁的作品,也临了几张他的黄山图册(心里的任务是要把六十张图全临完,现在还不到十张,相信自己一定可以)。</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喜欢?应该是整幅图给我的感觉是这幅画是逸品,画者内心极其静谧,仙境,无尘。似断非断而相连,气韵生动,用笔灵气。莫作是念,于法不说断灭相。</p> <p class="ql-block"> 感觉字比画好。</p> <p class="ql-block"> 这张构图挺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查士标,山形淡,树重,画面感觉很散。前面听一个人介绍说查士标的画就是很散,看这个原画以后,我感觉有没有这种可能,当时查士标所用的色彩颜料要鲜艳,所以山形能够突出。而经岁月,色彩淡化,所以呈现出这种画面?</p> <p class="ql-block"> 到了展会的末尾,是石涛的十二条屏,“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的语录,早就深入人心,在中华珍宝馆里看石涛的画以后感觉自己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但这一次看展颠覆了我原有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看到石涛的这十二条屏,竟然把我看笑了。我想他应该是那个年代最具有创意的人,也是一个搞笑的画家,在精神上他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人,才能在画面上显示他的构图全然不顾原有的审美,画的细腻处却可以看出它的功力,比如所有的树、草、叶子,每一笔都非常劲道,变化,墨韵也很好。在色彩上他也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这十二条屏,应该是仿了古代各大名家的笔法。可以看出里面有米,董,倪,王,黄,郭各家皴法。</p> <p class="ql-block">仿倪赞</p> <p class="ql-block">荷叶皴</p> <p class="ql-block">仿米芾</p> <p class="ql-block">有郭熙石法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放大版卷云,这张构图就很有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 构图上忌讳什么,他就用什么。用的还挺美。</p> <p class="ql-block">都卷出花了。😂</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这个色彩大胆吧。就一片,不过渡。就对比,跳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幅把我彻底看笑了。你是搭在松间笑吗?你告诉我,站在这两块石头大小白石上,你有多亮眼?这样的石头形状不亮眼都不行,啥,你瞅我干嘛?我瞅你咋的了?石头哪能这么画?我就这么画,咋滴了?行,你恣意,你行空。人生哪有那么多规矩?画画哪有那么多规矩?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能看到这些,大家应该感恩陈英、金岚夫妇的捐赠,山水佳作,宛如一部时光的画册,引领观众穿越岁月,领略古人对山水的独特感。名画名作都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个人只是保管,暂时的。人生也是这样,我们绝对不是金钱财富,古玩字画的拥有者,能一观足矣。希望更多的拥有者们能够把他们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才是画家所想,画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要多去看古画展,用眼睛看,真的是不一样,乃视觉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