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参观记

蜀子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人请来的资深导游是位中年男子,解说得很详细。他说,中国历史上有十三朝皇帝来祭拜过孔圣人,毛泽东也曾经来过两次。古代宗庙规格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但是,曲阜后人为孔子立庙,实际上有所不同于常礼。最初的立庙是为了追慕悼念孔子,将孔子生前所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等遗物收集于孔子生前故居内,以纪念。此时的孔庙布局尚无记载,只能按常理推测为庙屋三间。</p><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只是孔庙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孔庙大门前,门额上是乾皇帝所题写的“万仞宫墙”——仞,是长度单,“黄河远与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形容山的高大挺拔。一仞为七尺,相当于一个男人的高度,寓孔子的学识像万仞山那么高。</p><p class="ql-block">进门第一块大牌坊上有“金声玉振”四个大字。金声,是礼乐开始的金属编钟发出来的声音,以玉声收尾的声音为“玉振”。金声玉振,形容孔子是集先贤之大成者。孺家的思想有始有终,是完整圆满的,是影响深远的,在历史长河中久久回荡,余音袅袅。注意看匾额上的“玉”字,右边的一点,点在中间的一横上,表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王字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间一横为老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万民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泮桥,被称为跨鳌桥、状元桥。孔庙里的泮水桥是三座桥并列的形式,中间的一座称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榜眼桥。周朝时天子的学宫称为辟雍,诸侯的学宫称为泮宫。辟雍四周环水,而泮宫仅南面有水,“泮”字的意思是“半”,象征着诸侯之学的地位低于天子‌。另外,古时入学叫“泮”,跨过泮水桥,象征着登士的第一步。在科举制度下,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需绕泮池三周以纪念孔子,中举人者则要在桥上挂灯笼,象征“登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头的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大门六楹四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棂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三颗,古代传说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象征文化智慧。古代皇帝祭天时,先祭棂星。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祭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时门”即孔庙的第二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二龙戏珠浮雕。圣时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代表天地日月阴阳汇合之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圣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帝封的六位圣者分别是: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元圣同公,孔子坐至圣头把交椅上。</span>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寓孔子思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横贯于孔庙第二进院落内的碧水桥,得名于桥下清澈的河水。河水清澈碧绿,环绕如玉璧,象征着教化不息‌。‌碧水桥,由三座桥组成,中间一座大桥,旁边有两座小桥,与北京的金水桥一模一样,体孔庙建筑与皇家一样的规格,突出了对孔子的敬崇。相传乾隆皇帝九次到曲阜,其中一次是纪晓岚担任引驾官。当乾隆往桥上走时,纪晓岚称是步步高升;走到中间时,说是人财两旺;下桥时叫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乾隆听了非常高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化碑,为孔庙第一碑。碑文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把孔子思想推举到了很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碑下面有一个相似乌龟的动物,其实不是乌龟,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所以让它驮御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况殿齐名并立。大成,源于孔子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总结先贤们的思想精华,达到非常高的成就。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幅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今来者如学子,先在孔子塑像前拜拜,再看看分侍在左右的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p><p class="ql-block">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就在这里举行。檐有二十八根石柱,擎大成殿的龙柱比北京故宫的还精美。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奎文阁位于孔庙中部,是藏书的楼阁。在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奎文阁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之场所,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奎文阁,从宋初至今,有上千年历史了。在清康熙年间,经历了郯城大地震,当时整个曲阜的房屋都倒踏了,唯文奎楼纹丝不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北宋时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杏树。金代又在坛上建亭,“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里。明隆庆三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坛。亭内藻井雕刻精细,彩绘金龙,色彩绚丽。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p><p class="ql-block">现在杏坛边的两颗杏子树,年纪不大,但旁边有古银杏树作陪衬。孔子当年就是在这里为弟子讲学,传道授业解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林碑林集各代碑石两千多块。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和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辟,是藏书的地方。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把很多经典著作藏在自己家的墙里,直到西汉时才被挖出来,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棵乾隆走累了,扶着树休息的龙柏树,郁郁葱葱。传说乾隆扶着龙柏,树就摇摆起来。龙柏摆一摆活到九十九,龙柏摸一摸,钱多福也多。大家都在摸一摸,怎么摸怎么扶,龙柏纹丝不动。不摆就算了,钱多福多,也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子思想是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上能治国,下能治家。当今在全国兴起国学热,追随孔子思想,了解儒家学说的人越来越多。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中国人的焦虑》,书中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我想,到曲阜参观,不仅学习了解儒家学说,而且更有书上说的那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曲阜时,主人送给我们每人一本木盒装的《论语(精注)》,是乾隆时期版的复制品。封内有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题写的“孔子思想之精华,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还将一九八八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写在前面:“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孔子思想在中国及全球的影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