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千年古盐井

阿鹏•美镜头

我的行攝日记 12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79618</p><p class="ql-block">图:阿鹏•美镜头</p><p class="ql-block">文:阿鹏•美镜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芒康盐井镇</b>的<b>古盐田</b>位于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是我国境内唯一保持完整、以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2019年,芒康县将积极推进<b>盐井千年盐田5A级旅游景区</b>的创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盐井</b>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国道214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盐井</b>”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b>擦卡洛</b>”,“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这里有纯朴的民俗,当您看到房内的钟乳晶盐,一定会把您引入水晶宫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丽的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盐井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b>羌岭之战</b>”,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盐井所产之盐还有其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b>桃花盐</b>,又名<b>红盐</b>;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b>白盐</b>。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b>盐井盐田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制盐</b>是盐井人民的生存之本,是盐井人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有盐田3454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纯盐民有64人,农牧劳动和制盐兼营劳动的人有2013人。 盐的生产方式是 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管子将卤水引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完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年产盐量约300万斤,收入100万至130万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县,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此盐身体长的较为结实、肉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