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遵义</b>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滇黔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br> <b> 遵义</b>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br> <b> 遵义历史悠久:</b><br> 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就有人类栖息繁衍。<div> 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 </div><div> 在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div><div> 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br> 公元前8至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div>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br>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div><div> 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br>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div><div> 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div><div> 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div><div>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b>遵义、平越</b>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br>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div><div>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div><div>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div><div> 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div><div> 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br>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div></div> <b> 遵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因“遵义会议”的召开,被称为“转折之城”。</b><div> 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自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出发,于10月17日渡过于都河,离开了<b>毛泽东</b>和<b>朱德</b>用了六年时间(1928—— 1934)创建的、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江西、福建两省21个县)、人口为453万的中央苏区,被迫开始长征。<div><div><div> 在突破了国民党蒋介石部署的四道封锁线后,在<b>湘江战役</b>中损失惨重,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div><div> 但是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div><div>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b>毛泽东</b>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div><div> <b> 1934年12月12日</b>,中共中央负责人在<b>湖南通道</b>举行紧急会议。<b>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b>等多数同志赞成<b>毛泽东</b>的主张,暂时放弃了去湘西与<b>贺龙</b>任总指挥、<b>周逸群</b>任政委的红二军团和<b>萧克</b>任军长、<b>王震</b>任政委的红六军团汇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军力薄弱的贵州进军,实现了<b>“通道转兵”</b>。</div><div> <b> 1934年12月 15日</b>,中央红军进入贵州攻占黎平。</div><div> <b> 1934年12月 18日</b>,中共中央政治局在<b>黎平召开会议</b>。</div><div> 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b>毛泽东</b>的意见,通过了<b>《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b>,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div><div> <b> 黎平会议后,</b>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b>锦屏等7座县城</b>,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b>猴场</b>。</div><div> <b> 1934年12月31日</b>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b>《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b>,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div><div> <b>1935年1月6日</b>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全部渡过乌江,</div><div> <b>1935年1月7日晨</b>,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br></div><div> <b>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b>,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br></div></div></div></div></div></div> <b> 遵义会议会址</b> <h1><b> 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农历九月二十二</b></h1><p class="ql-block"><b> </b> 早饭后,离开了仁怀县城,乘长途大巴车行驶了三个多小时,来到了距离100多公里外的<b>遵义市。</b></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老伴进入贵州省后来到的第四个城镇。</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长征组歌》中有一首歌曲的叫<b>“遵义会议放光辉”</b>。我就是从那时起<b>“遵义”</b>这个地名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中午到了遵义市后,在客运站附近找了个民宿酒店住了下来、安排好住宿、吃完午饭也没休息,便乘公交车去遵义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b> 遵义会议会址</b>,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p><p class="ql-block"> <b> 遵义会议会址,</b>原为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b>柏辉章</b>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b> </b>遵义会议会址现在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当我们走进纪念馆大厅后,我们见到的是:</p><p class="ql-block"> 大厅的上方是一个天蓝色的圆形图案上衬托着一颗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上镶嵌着中国共产党党徽,使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厅展示出异常的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大厅的正前方是参加遵义会议全体人员的塑像,在这组塑像的中间是<b>毛泽东</b>,左右两侧分别是<b>朱德、周恩来</b>,和中央政治局委员<b>张闻天、陈云、博古(秦邦宪)</b>,中央候补委员<b>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b>,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b>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b>中央秘书长<b>邓小平</b>。</p><p class="ql-block"> 在<b>遵义会议</b>会址的二楼,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墙上有挂钟和两个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镜。屋子正中是长方桌,四周围有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桌下有一只古老的木炭火盆。</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遵义会议的会议室。</p> <b>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b><div><b> 遵义会议参加会议人员:</b><div> <b> 中央政治局委员</b><br> <b> 秦邦宪</b>(1907年—1946年)又名博古,1926年留学苏联,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br> <b> 朱德</b>(1886年—1976年)清末秀才,曾留学德国进修社会学和哲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br> <b> 陈云</b>(1905年—1995年)学徒工出身,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br> <b> 张闻天(</b>1900年—1976年)又名洛甫,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任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br> <b> 毛泽东</b>(1893年—1976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三届中央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br> <b> 周恩来</b>(1898年—1976年)曾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br> <b>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b>(以姓氏笔画为序)<br> <b> 王稼祥</b>(1906年—197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br> <b> 邓发</b>(1906年—1946年)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br> <b> 刘少奇</b>(1898年—196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br> <b>何克全</b>(1906年—1955年)又名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br> <b> 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b><br> <b> 刘伯承</b>(1892年—1986年),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遵义警备司令部司令员。<br><b> 李富春</b>(1900—1975年),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br> <b> 林彪</b>(1907年—1971年),红一军团军团长。<br> <b> 聂荣臻</b>(1899年—1992年),红一军团政治委员。<br><b> 彭德怀</b>(1898年—1974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br> <b> </b><b>杨尚昆</b>(1907年—1998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政治委员。<div> <b> 李卓然</b>(1899年—1989年),红五军团政治委员。<br> <b> 邓小平</b>(1904年—1997年),中央秘书长。<br><b> 李德</b>(1900—1974年),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br> <b>伍修权</b>(1908年—1997年),担任翻译<br></div></div></div>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div> <br></div> <b>会议由中央总负责博古主持:</b><div> 博古首先作了关于反对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解。</div><div> 接着,<b>周恩来</b>就军事问题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同时也批评了<b>博古</b>和<b>李德</b>。<div><div> <b> 张闻天</b>按照会前与<b>毛泽东、王稼祥</b>的共同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b>博古、李德</b>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div><div> <b> 毛泽东</b>在会上作了重要长篇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犯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div><div> <b> 王稼祥</b>在发言中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div><div> <b>周恩来、朱德、刘少奇</b>等多数与会同志都在会上发了言,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同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出的纲领和意见。</div><div> 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最后指定<b>张闻天</b>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然后发到支部讨论。</div><div> <b>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b></div><div><b>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b></div><div><b>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b></div><div><b> 决定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b></div><div> 随后,在川滇黔交界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div><div> <b> 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负总责,</b></div><div> <b> 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b>,</div><div> <b> 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b></div><div> <b> 遵义会议</b>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而是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b></div><div> 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b> 遵义会议</b>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iv><div>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b><br></div><div><br></div></div></div> 今天在遵义会议陈列馆里所见到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使我深刻的认识到:<div>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召开的;</div><div> 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是:</div><div>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iv><div> 遵义会议明确以<b>毛泽东</b>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div><div> 这不仅使我再一次想起来<b>肖华</b>将军在《长征组歌》中表达的:</div><div> <b>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b></div><b>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br>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br>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br>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b> <b> 长征组歌《遵义会议放光辉》</b> <h1> <b> 2015年11月4日.星期三.农历九月二十三</b><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h3> 今天按原计划去娄山关。<br> 但是从遵义去娄山关的交通就不太方便了,不是一般的不方便,确实是太不方便了。<br> 遵义市有两个客运站,一个是在我们住的地方叫<b>“忠庄客运站”,</b>但是没有去娄山关的车。还有一个叫<b>“茅草铺客运站”</b>距离我们住的地方有10多公里的距离,坐公交车要有20多站,那里有去娄山关的长途车。<br> 在茅草铺客运站开往娄山关的车很多,基本坐满人就走,差不多半小时一班。<br> 但是这趟车写的是到娄山关,但是车票却是到卖到板桥镇,车开出遵义就上了高速公路,在高速上行驶了25公里,下了高速又行驶了半个小时,13·30分就到了<b>板桥镇</b>。<br> 下车后问了一下去娄山关咋走?客运站的人告诉我还有20公里,而且每天只有一班车,早7·00时发,下午16·00时回。<br> 我又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车了?人家告诉我,那只能包私家车了,每台车是80元。再不就搭乘摩托车,一个来回40元。<br> 根据这种情况我和老伴商量一下,那就只好先在板桥镇住下了,明天包台车去<b>娄山关</b>。<br> 可是找住宿的地方时又遇到难事了。因为现在是旅游淡季来的游人少,镇上的旅馆都不开门,好不容易找了两家,要价是100元一间,并且没商量。<br> 还好有一位骑摩托的好心人看我们是外地人,主动上前告诉我们,说前面有一家是50元一间。老伴过去看了一下还可以,就这样我们总算住下了。<br> 安排好住处,就得考虑游览完娄山关以后的行程了。<br> 我原本计划在游历完娄山关后接着去息烽、开阳、瓮安,然后到凯里。可是没想到,板桥镇这个地方是个死胡同,根本没有去其他地方的车,只能返回遵义。<br>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改变行程了。</h3><h3> 明天从娄山关下来后返回遵义,然后再去贵阳,从贵阳乘高铁去凯里。<br> 下一段的行程安排好了,也感到肚子饿了,都16·00时了还没吃午饭,就这样在街上随便找了一家餐馆,连午饭带晚饭一起吃了。<br> 可是回到住宿的地方,没想到的事又来了,整个板桥镇停电,说是22.00来电,可是一夜也没来电,真是可气。倒霉的事在今天都遇到了。没有电就没有网络,那就只好睡觉了。<br> 今日支出;长途车22元、玉米3元、豆腐干5元、晚餐54元、住宿50元 、 共计134元。</h3> <h1> <b>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农历九月二十四</b><br></h1><h3> 从家里出来快半个月了,今天是最忙碌的一天。<br> 昨天晚间板桥镇停了一夜的电,没电什么也干不了。</h3><h3> 为了今天去娄山关能节省些时间并减轻些体力消耗,我们昨天在吃晚饭的时候定了一辆面包车,开车的小伙子姓李,今年37岁,他既是司机又是导游。</h3><h3> 8.00时准时在板桥镇出发,20公里的山路用了40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娄山关景区。<br> 司机小李告诉我们,在没有通高速公路以前,这条路是遵义通往重庆的唯一的一条公路,必经娄山关,非常险要。<br> 我们按着小李指定的山路登娄山关,满山的大雾,能见度不到30米。</h3><h3> 我们沿着山间的小路一步一步往山上爬。石阶上满是雾水,非常滑不小心就要滑倒。就这样我们先后来到娄山关纪念碑,见到了小尖山战斗遗址,参观了娄山关战役陈列馆。<br> 真正见到娄山关,才知道它的险峻,同事也想到80年前红军能够拿下娄山关,并能守住它,那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br><br></h3> <b>娄山关</b>原名高岩子,《桐梓县志》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大将军杨端应奉旨平蛮入播,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其部将娄殿邦之子娄珊,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共戎高岩子,后来娄珊、梁关奉令南征,附近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高岩子更名为“娄珊梁关”,久而久之便称之为<b>“娄山关”。</b><div> <b> 娄山关</b>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南距遵义市50千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div><div> <b> 娄山关</b>位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是一个沿裂隙溶蚀而成的隘口,关口周围悬崖绝壁,山峰高达1400~1600米,东西两侧为大小山峰锁峙南,北是高差为400米的峡谷,川黔公路在群山之中蜿蜒通过关口。</div><div><b> 娄山关历史悠久</b><br> 东汉史学家<b>班固</b>所撰《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br> 唐乾符三年(876年),太原杨端率领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b>娄殿邦</b>分地世守其土,守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br>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杨应龙(杨端29代孙)叛明被朝廷平定,改娄山关为太平关。<br>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夺娄山关、占遵义。<br> 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br>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桐梓,占据娄山关,直捣遵义。<br> <br></div> <b>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b> <div> <b>1935年1月6日</b>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div><div> 为了保证<b>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b>和红军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div><div> 中央军委决定:</div><div> <b>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的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b></div><div> 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b>刘伯承</b>和一军团政治委员<b>聂荣臻</b>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战斗任务。</div><div> 四团团长<b>耿飚、</b>政委<b>杨成武</b>、参谋长<b>李英华</b>(1935年10月21日在陕西保安吴起镇战斗中牺牲)当即率部队北进。</div><div> 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div><div> 第四团率部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br> <b> 1935年1月7日</b>,在四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四团侦察了解娄山关的地形意外获悉敌军扼守娄山关的情况,由当地老乡带路,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迂回包抄的方法攻克娄山关。<br> <b> 1935年1月8日20点40分</b>,<b>朱德电令</b>:</div><div> “各军团除二师外,一月九日仍在现集中地区;</div><div> 二师先头部队于九日应向娄山关侦察前进,并相机占领桐梓”。</div> <b> 1935年1月9日</b>,红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div> 一营长<b>李光顺</b>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div><div> 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div><div> 侦察队长<b>潘峰</b>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娄山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击<b>桐梓县城。</b><br> 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红军此时尚未攻关,黔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div><div> 其时正值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将电话搭在敌人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知敌人东侧空虚。</div><div> 团长耿飚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令娄山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正面强攻部队即以猛烈密集火力,从娄山关南侧发动总攻。</div><div> 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红军冒着枪林弹雨,迅猛杀上娄山关,与敌人白刃肉博。</div><div> 经过约3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溃扼守娄山关的黔军,占领关口,取得了首战娄山关的胜利。</div><div> 黔军教导师第三旅<b>易少全</b>部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此时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div><div> 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b>娄山关首战大获全胜。</b></div><div> <b> 1935年1月10日</b>,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镇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div><div> <b> 1935年1月11日、</b>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进驻桐梓、新站、松坎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中心区的安全和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br></div><div> <b>1935年1月13日,</b>红一军团机关和一师、十五师向桐梓出发。</div><div><b> 1935年1月14日,</b>越娄山关到达桐梓。<br> <b> 1935年1月19日</b>,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b>刘伯承</b>兼任司令员。</div><div> 红军兵分三路:</div><div> 右纵队为一军团,</div><div> 中央纵队为五、九军团和军委纵队,</div><div> 左纵队为三军团,</div><div> 分别由住地向娄山关、川南进发。<br></div><div> 这就是遵义战役中的<b>第一次夺取娄山关战斗</b>,圆满的完成了它的任务,确保了遵义城的安全,确保了遵义会议顺利召开。</div> <b>在遵义会议结束后,</b>红军经历了<b>土城战役</b>遇到川军郭勋祺部强力阻击而不胜,战斗人员损失3000余人。<div> 更加困难的是,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却没有缴获补充,红军人均已经分不到5发子弹了,中央红军不得不西渡(第一次)赤水河、进入四川省古蔺县境内。</div><div> 随后中央红军继续向云南扎西(今威信)方向前进,于1935年1月29日到达<b>扎西。</b><div> 扎西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b>转兵贵州,再战遵义,杀个回马枪的战略方针。</b></div><div> 按着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18日至21日分别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b>二渡赤水河</b>,出其不意的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b>桐梓、娄山关</b>方向进攻。</div><div> <b> </b>遵义战役中<b>第二次夺取娄山关的战斗</b>是发生在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br><div> <b> 1935年2月 24 日</b>,中革军委命令第一、三军团袭取桐梓城,控制桐梓城西南地区,并以红三军十三团经桐梓以南占领娄山关。<br> <b> 1935年2月25日</b>,<b>彭德怀</b>派出红十二团、红十三团两个团进攻娄山关,此时红军已经经过整编缩编,红三军团实际手里也只有四个团,拿出两个团取进攻娄山关,已经是用了全力。 黔军则是柏辉章的一个师三个团坚守娄山关。<br></div></div></div> <div> 第一次遵义战役红军打娄山关时,面对的是黔军乌江战役溃退下来的两个团,所以第一次娄山关战役只用了3个小时就结束了。</div><div> 这次攻打娄山关面对的却是柏辉章三个团,是黔军里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br> 战斗从25日中午持续到26日黄昏,红军13团团长是名将<b>彭雪枫</b>,十二团政委是<b>钟赤兵</b>,钟赤兵将军是唯一独腿走完长征的将军。</div><div> 黔军督战队在后,不断的对红军占领的金山和大尖山进行反扑,在战斗中,黔军欺负红军弹药不够,使用了罕见的密集冲锋阵型,妄图从气势上压倒红军。</div><div> 论肉搏战红军还没怕过谁,直接进行了反冲击,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多次拉锯战。<br> 白刃拼杀最考验人的意志,这次黔军也是知道自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加上知道中央军吴奇伟的两个师支援即将来到,后退有督战队也是死,前冲还可能有一丝生路。</div><div> 黄激烈的战斗 一直打到黄昏,疯狂反扑的黔军终于到了强弩之末,现在前冲是必死,后退还有一丝生路,督战队刚开枪打死几个,逃跑的黔军骂骂咧咧的对着督战队就是一顿乱枪,这下督战队也不督战了,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比赛看谁跑的快吧,跑的快的获得优先生存权。<br></div> 敌军的这股斗志一泄,兵败如山倒,向遵义方向逃窜。<div> 红军也是一鼓作气,兼程疾进,猛追五六十里,击溃敌军4个团,沿途山崖、草丛与公路上遍地黔军尸体和“双枪”。双枪指的就是步枪和大烟枪。<br> 红三军团不顾伤亡和部队的疲劳,以顽强的意志奋起直追,直接追到了遵义城下,先后攻下了遵义新城、老城,至29日凌晨,红三军团经三四小时激战,<b>重占遵义城,</b>并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div><div> 在攻城过程中,红三军团参谋长<b>邓萍</b>不幸牺牲。<br> 此时红三军团的考验才到了关键时刻。<br> 国民党吴奇伟部两个师已经赶到,虽然红军拿下了遵义城,取得了战略先机。但是吴奇伟部两个师分别是五十九师和九十三师都是中央军,战斗力较强,装备较好,红三军团却已是疲惫之师,伤亡也较大。<br> 按照彭德怀与林彪在遵义城内碰面时商量的分工:</div><div> 红三军团仍然负责坚守红花岗、老鸭山一线高地;</div><div> 红一军团在林彪的指挥下,等待敌人疲惫,寻找战机,一举破敌。<br> 国民党吴奇伟以第五十九师两个团和第九十三师一个团主攻,经桃溪寺向遵义城南之红花岗、老鸦山攻击;</div><div> 黔军两个团由忠庄铺向北攻击,配合第五十九师行动;</div><div> 第九十三师两个团和第五十九师一个团在忠庄铺地区为预备队。<br> <b> 1935年2月28日14时许</b>,吴奇伟以一个团攻占红军红花岗阵地受挫后,将主力转向老鸦山。</div><div> 红十团团长<b>张宗逊</b>(55年授上将)政委<b>黄克诚</b>(55年大将)参谋长<b>钟伟剑</b>(1907— 1935、湖南醴陵人)<b>,</b>指挥红十团坚决抵抗。<br> 吴奇伟所部中央军集中五十九师全部和九十三师一部对老鸦山再次发起了全力进攻,天上有飞机助战,地上有密集的炮火连绵不断,红军在土城战役的大消耗后很久没有得到补充,弹药很快就见底了。国民党军一看红军弹药不足了,更加嚣张,很快就冲到了山头。<br> 在此情势垂危的情况下,团长<b>张宗逊</b>让政委<b>黄克诚</b>留在主阵地上坚守,他和参谋长<b>钟伟剑</b>带领部队发起反冲锋。</div><div> 此时此刻,没有弹药,战士们居高临下,很快就冲下去与蒋军混战到了一起。这些优秀的红军战士,都是缩编之后的精锐敢战之士,一旦进入白刃格斗状态,很快就进入了可控的战斗狂热状态,即在拼命的同时,还能有冷静的分析,不断的以小队协作的形式消灭国民党军。<br> 吴奇伟在盛怒之下下令炮火不分敌我齐射压制后方我军的后续兵力,这下我方虽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遇到国民党军如此的疯狂进攻,还是寡不敌众,一个主力团顶四个国民党主力团的兵力,着实太困难,此时几乎拼光了家底的红十团不得不撤出阵地,老鸦山失守了。<br> 战斗中身先士卒的<b>钟伟剑</b>参谋长牺牲,<br> <b> 张宗逊</b>右腿中弹,医生为他取出弹头,清除烂肉,总算保住了这条腿。这位黄埔五期的毕业生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曾多次负伤,这是伤势最重的一次。<br> 老鸦山失守后,红军面临极为危险的处境,此山位于遵义的南侧,一旦失守,遵义将无险可守。</div><div> <br></div> 在土城战役之后,又一次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彭德怀上了前线,朱德总司令也上了前线指挥。<br> 彭德怀指挥十团和十一团连续发起两次反击,结果敌军子弹充足,炮火猛烈,机枪打的跟泼水一样,红军的指战员头都抬不起来,两次反击伤亡惨重,还是无法攻下老鸦山。<br> 在战斗最艰苦的时刻,陈赓率干部团又出现在了战场上,红十一团从另一侧协助,终于拿回来老鸦山主峰阵地,双方又进入了反复的拉锯战,但是此时阵地已经转危为安,我军占有地利优势。<br> 此时此刻,拼命狂奔了一晚上的红一军团终于迂回到位了,他们立刻对黔军掩护的两个团残军进行了攻击。枪声很快就接近了吴奇伟的指挥部,吴奇伟急忙狼狈带着指挥部人员逃窜,彭德怀与林彪立刻指挥红军开始全力追击。<br> 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正面尾随追击,林彪的一军团二师从赤水河边兜击,抄了后路,这吴奇伟跑的就是快,他唯恐被活捉,率残部先逃过乌江,为保自己性命,不顾三军死活,立即砍断浮桥,致使尚未过江的1000余人和大批辎重物资均被红军俘获。<br> 至此,遵义战役结束,据《红军长征史》载:<div> “中央红军在五天之内,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共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约3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缴获步枪两千余支,轻重机枪及自动步枪三十挺,子弹三十万发"。<br> 但是红军的伤亡也很惨重。</div><div> 彭德怀在三军团伤亡报告中称,五天的战斗中两位团长负伤,六位营长伤亡,只有一个团能维持原编制,每连只有五六十人,各团部及军团参谋处指挥员均伤亡严重。<br> 这场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由被国民党军追着跑,变为追着国民党军跑,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是遵义会议以来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指挥下的第一次大胜,从此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再无人怀疑,红军从上而下都对毛主席的战略指挥充满了信任乃至崇拜。<br></div><div> 在战略方向上,毛主席指出先利用时间差抢在蒋军前打下遵义,再利用地势拖住敌军,然后再反攻。</div><div> 但是,在具体的前线指挥上,毛主席并没有事无巨细的去排兵布阵,而是指定彭德怀为前线指挥,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作战。</div><div> 彭德怀与林彪互相配合协作,有时候是一军团指挥三军团,有时候是三军团指挥一军团。所以两位军团长在遵义城一碰头,很快的就做好了分工,一路守山拖住敌军,一路包抄。<br> 就这样,战略与战术的配合协作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三军团的防守、守的顽强,守的不惜血本,守的令敌人震撼。一军团的穿插跑的快,插的准,包抄斩首敌军指挥部,包抄赤水河、边兜住逃跑的敌军主力,都圆满完成了战役目标。</div><div> 最终红军在兵力、火力、弹药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完美的指挥,红军的顽强意志,这次战斗的最后胜利。<br></div> 娄山关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它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大战斗,也是毛主席指挥下的一次经典战役。<br>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为中央红军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div> 娄山关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辉煌胜利,它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大战斗,也是毛主席指挥下的一次经典战役。</div><div> 娄山关战役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抗击外敌、巩固革命根据地方面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的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br> 毛泽东为纪念这次战役,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div><div>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br>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b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div><div><b>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r></b><br></div> 《忆秦娥.娄山关》—— 刘秉义演唱 <b> 娄山关留影</b> 从娄山关下来已是11·00时了,我和老伴急忙赶到了客运站,乘车返回遵义。<br> 12·00到了遵义的茅草铺客运站,匆忙的在大排档吃了点饭,<br> 13·20分乘上了开往贵阳的长途大巴,票价是每人73元。160公里的路用了140分钟,<br> 15·40分到达了贵阳的金阳客运站。然后我俩又乘219路公交车去贵阳火车站,买好了开往凯里的K1262次列车,票价28·50元。<br> 18·10分从贵阳开车,<br> 21·15分到达了凯里。<br> 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br>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简称凯里,别名苗岭明珠,是贵州省的一个主要城市。<br> “凯里”系系苗语音译,意思是“木老人的田”,在苗语中称木老人为“凯”、田为“里”,“凯里”便是“木老人的田”。<br> 在凯里找好酒店住下来已是22·00点了。<div> 今天可真是最忙碌的一天。<br> 今日支出:长途22元、78元,火车57元、住宿138元、午餐25元、超市23元、出租车20元、包车80元,共计:450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