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映三江 李雨生

哈拉合少雨生

<p class="ql-block"><b> 佛映三江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今天去乐山看大佛,纯粹是为了旅游开眼界,一边看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一边欣赏天府之国的美景,真是一件惬意的事。但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建造大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开创一个旅游景点,也不是为了給佛祖造像,弘扬佛法,而是为了镇压水妖,平定水患,造福一方百姓。</b></p> <p class="ql-block"><b>  在四川盆地那温润如玉的腹地,乐山静静地伫立,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却仍怀慈悲之心的老者。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这里交汇,波澜壮阔的江水中,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传说。而在这一切的中心,便是那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它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映照着三江流水,诉说着千年的守望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713年之前(‌唐玄宗开元元年),乐山地区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船只经常倾覆,危及百姓生命。一位从贵州云游而来,入住四川嘉州(乐山)凌云寺的海通和尚,看到百姓常受水患的困扰,慈悲大开,为了镇压水患、普度众生,他决定在此开凿一尊大佛,以镇水妖,解民于涂炭‌。海通和尚要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争先恐后的云聚到了乐山。到了开工的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真是千古少见。开凿大佛,需要在临江的一面岩石上完成,就是要把一座整体的山变成一座大佛,其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乐山大佛动工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先后历经3位负责人,历时约九十年。海通在大佛开工后,又肩负起了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b></p> <p class="ql-block"><b>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讨要。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的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就恼羞成怒地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威严的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没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就圆寂归天了。后来,在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海通未竟之业,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完工。大佛高71米,为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坐佛。</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快退休的那年去的乐山。正当春夏之交,天气晴好,随众人拾级而上,登到乐山之顶,近距离的瞻仰大佛。因为岁月之久,大佛的躯体已经出现了很多霉斑,特别是双目下面,仿佛流着两道泪水。大佛慈祥端庄,法相威严,双目似合似睁,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大佛脚下的三江之上,泛起层层金辉,江水悠悠,波光粼粼,仿佛是大佛眼中流淌的慈悲之泪,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漫步在乐山山间,小径清幽,翠竹掩映,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极目远眺,三江交汇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大佛前,我不禁思绪万千。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工匠用汗水和智慧,将一块块岩石雕琢成这尊宏伟的艺术品。他们或许未曾想过,自己的劳作将成就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这尊佛像,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了大佛,多少人、多少代奉献了辛勤的劳动,甚至付出了生命。海通和尚更是付出了自己的眼球。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体的自然形态,将佛像与山体融为一体,使得大佛在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稳固如初。而大佛本身,也仿佛成了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沧桑。大佛的存在,见证了乐山的繁荣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寄托。每当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时候,大佛便似一位智慧的老者,用它那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世间的一切。大佛的建造不仅镇压了水患,也成为了当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的精神寄托。大佛用它那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前来探访的旅人,传递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而我,也将在这一片佛光普照的土地上,继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与方向。</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