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好说话”为桥,做学生心灵的摆渡人

张公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大风丝毫不影响大家求知的热情,黄福元教授的“好好说话,学会如何与学生高效沟通”专题讲座,如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我对师生沟通艺术的深层思考。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关于语言技巧的传授,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叩问:当班主任从“管理者”转向“育人者”,如何通过高效沟通唤醒学生的精神成长?</p> <p class="ql-block"> 沟通的根基在于“自我觉知”</p><p class="ql-block"> 黄教授开篇即强调:“情绪稳定是高效沟通的前提。”他通过心理小游戏生动诠释了“习惯性思维”对情绪的影响 。班主任若带着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与学生对话,往往会被情绪裹挟,陷入“说教无效-冲突升级”的恶性循环。例如,当学生屡次违反纪律时,若以指责性语言(如“你怎么总是不守规矩”)开启对话,可能直接触发对抗心理;而若先通过深呼吸调整情绪,以“我注意到你最近状态有些波动,愿意和我聊聊吗?”的共情式表达切入,则能为沟通创造安全氛围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班主任需如“情绪容器”,既能承载学生的喜怒哀乐,又能以稳定的内核传递理性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 从“说教者”到“对话者”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黄教授提出:“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塑造关系,也能摧毁信任。”他以“好好说话”为核心,剖析了班主任常见的沟通误区,并强调“把人与问题分开”的沟通原则 。通过他大量事例的列举让我更加认识到班主任的语言应如春风化雨,以“积极提问”代替“直接评判”,让学生在对话中自主建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黄福元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领悟:班主任的“好好说话”,本质是以语言为舟、以共情为桨,载着学生穿越青春的激流,驶向自我成长的彼岸。这种沟通,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托举——因为每一句真诚的对话,都可能成为点亮学生心灯的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