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宫问道:天地合一

遥远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的地方——崂山的太清宫。‌老子铜像的原型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老子像。老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他手势的含义通常被解释为:顺应天道和遵循地德,这一理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p><p class="ql-block">手势中的“指天”象征着顺应自然规律和宇宙的基本法则。天代表着无形的、超越人类感知的力量,强调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趋势,与宇宙的宏大秩序相协调。</p><p class="ql-block">手势中的“指地”则代表着遵循地德,即做人要符合大地的品德。地象征着有形的、稳定的存在,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脚踏实地,遵循道德规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通过这种手势,老子传达了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提醒人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追求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17日早晨五点出发,从威海赶往青岛郊外的国家5A级崂山风景区,到达崂山太清宫已接近中午。推开那扇红油漆的宫门,仿佛也推开了时光的闸门——我此来不仅为游山玩水,更为追寻那位骑着青牛西去的老者留下的思想踪迹。</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位于崂山南麓的蟠桃峰下,整个道观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有诗这样云:风抱三方烈,潮迎一面来,雨中观竹绿,雪时赏花开。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被称作北方的小江南。作为中国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第一丛林是北京的白云观)。崂山道教的祖庭,太清宫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对其进行过修葺。至今仍保留着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在国内道教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作为道教名山和避暑游览胜地,历史上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上清宫、太平宫和太清宫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三座。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在此始建三官庵。公元980年前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敕封为“华盖真人”的道人刘若拙,奉敕在此处重修太清宫,并新建宫院两处。</p> <p class="ql-block">步入主殿,一尊老子塑像端坐中央,长眉垂颊,目光深邃。石桌对面这一位老者,不用问这一定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那位讲究"克己复礼"的儒家圣人,风尘仆仆来到洛阳,向掌管周朝典籍的守藏史李耳请教。老子没有给予繁复的礼仪规范,只是说道:"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这回答如当头棒喝,让孔子三日不语,最终感叹老子"犹龙邪"。两位思想巨匠的相遇,恰似长江与黄河的汇流,从此中华文化有了更为丰沛的精神水源。站在塑像前,我忽然明白,老子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道家学说,更在于他为华夏文明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避免了单向度的僵化。</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内古木参天,松柏常青。据统计,景区内现存汉柏、唐榆、宋银杏等珍稀古树名木114株,其中树龄在2100年以上的2株。这些古树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是院外的一棵“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著名道士李哲玄所植。</p> <p class="ql-block">在三官殿前,有一棵高达8米多的耐冬树(山茶),相传是元朝著名道士张三丰亲手种植,树龄已超过700年。每年初春,花满枝头,犹如落了一层绛雪,花期长达三个多月。据说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的“绛雪”,就是这棵耐冬树的化身。这棵耐冬树是太清宫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崂山十二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来到神水泉边,一池春水引起了我的注意。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上的流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的名句浮现脑海。水往低处流,却滋养万物;水性至柔,却能穿石;水不争先,却无所不入。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崇尚的竞争哲学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起山下青岛街头匆匆的行人,想起地铁里紧盯手机的上班族,想起办公室里永不停歇的绩效比拼——我们是否太过迷恋"强"与"争",而忘记了"柔"与"不争"的力量?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包容;不在于获取,而在于给予。这种思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反而显现出惊人的现代性。</p> <p class="ql-block">来到太清宫后院,沿着石阶而上,抬头仰望,这就是世界最大的老子铜像。这尊老子铜像高达50米,总用铜约150吨,由339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历时4年于2016年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现已成为崂山南线旅游的全新标志景观。</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一个半小时,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我再次回望老子塑像的时候.,忽然明白:老子留给我们的不是教条,而是一种观看世界的眼光;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当技术革新不断改写人类生活规则时,我们更需要回归那种"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状态,在躁动中保持清醒,在碎片中看见整体。崂山的海风拂面而来,带着咸湿的气息,也带着两千五百年的智慧低语——道,就在这山河岁月间流转不息。</p> <p class="ql-block">编辑:遥远 摄影:赫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