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乡村婚宴

老牛

美篇昵称:老牛<br>美篇号:12522035 <p class="ql-block">此文在“我们都是60后”美友圈《手机里的乡愁》征文比赛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手机的相册里,有一组照片静静沉淀着时光,那是2015年3月28日,参加外甥女的一场乡村婚宴。每次翻开,那些忙碌的身影、快乐的表情便跃入眼帘,将我拉回那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唤醒心底深处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农村婚礼,形式多样。有的选择在饭店,图个省心省力;有的则把婚宴包给专业团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甚至遮阳防雨棚的搭建,做饭炒菜等琐事,都不用新人操心,在自家小院就能热热闹闹地完成人生大事。这组照片里的婚宴,便是在小院中举行,传统与现代交织,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照片,思绪飘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那时,农村的生活还不富裕,勤俭节约是风尚,劳累了一年的农家,大多会把婚礼选在寒冷的冬天。农闲时,人们有了时间,也能省下不少开销。每当有婚礼举办,邻里都会主动帮忙,没有报酬,纯粹是出于乡情。我的父亲和姑表哥,便是那热闹场景里不可或缺的角色。父亲负责做饭,表哥负责炒菜,那爷俩忙得不亦乐乎。每年,他们为乡邻们的红白喜事、盖房、修房等大事,要花费百十天甚至更多的时间。他们的身影穿梭在灶台与案板之间,热气腾腾的饭菜里,满是对乡邻的情谊与无私的默默奉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物资并不充裕,婚宴上使用的碗筷都是从各家借来的,用完后洗净归还。举办婚宴的场地,便是主办人的左邻右舍。农村的南北大炕,一铺炕放两桌,一间房摆四桌,东西两屋一次就能摆八桌。有两家邻居帮忙,摆十六桌不在话下,放上两三波客人,一场婚宴便能热热闹闹地进行。人们围坐在炕上,吃着简单却充满心意的饭菜,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温暖了冬日的寒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如今照片里的婚宴,虽然形式有了变化,但和睦的乡邻、浓浓的乡情从未改变。专业团队忙碌地准备着丰盛的菜肴,乡邻们也没闲着,帮忙招呼客人、收拾桌椅。孩子们在小院里嬉笑玩耍,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熟悉的乡音,依旧亲切动听,诉说着对新人的祝福,也传递着岁月里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组《乡村婚宴》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一场婚礼,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乡村的发展。它曾在九三学社吉林省委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九三学社成立七十周年《华夏梦 九三情》书画艺术展上参展。在那一方展台上,它吸引了众多目光,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变化,感受到乡村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更是对那片土地上人情世故的怀念。乡村婚宴,便是这份乡愁的寄托。从过去简单质朴的婚宴,到如今丰富多样的形式,变的是物质的充裕,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情。手机里的这些照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大门,让我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铭记那乡村的温暖,那永不褪色的乡愁 。在时代的浪潮里,乡村在不断发展,可那些与乡邻共度的时光,那些婚宴上的热闹与温情,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无论走多远,都能凭借这份回忆找到回家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