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位于今浙江省临海市,是古代台州府治下的临海城的城防建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江南长城”。</p> <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约公元402年):</p><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最初由东晋将领辛景主持修建,主要用于抵御孙恩起义军的进攻。当时城墙规模较小,以夯土筑成</p> <p class="ql-block">▼唐代扩建:</p><p class="ql-block">唐初(公元622年),台州州治迁至临海,城墙得到进一步扩建。传说名将尉迟恭(尉迟敬德)曾主持修筑城墙,增设防御工事,城墙逐渐由夯土改为砖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宋代加固与完善:</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城墙因洪涝灾害多次损毁。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墙,并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由知州赵汝愚再次加固,增设城楼、垛口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的一大特色是兼具军事防御与防洪功能。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知州钱暄为抵御灵江洪水,将城墙东段内迁,并修建了独特的“马面”(凸出城墙的墩台),增强了抗洪能力</p> <p class="ql-block">▼明代抗倭与军事巅峰:</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期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改造,增设空心敌台、瓮城等防御设施。这些设计后来被借鉴到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城墙进一步加高加厚,外层包砌条石,内部夯土,形成坚固的军事屏障</p> <p class="ql-block">▼清代多次修补城墙,但规模较小。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城墙曾遭战火破坏,后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城墙部分段落因城市发展被拆除,但主体结构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城墙全长约6000余米,现存约5000米,沿灵江而建,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形制灵活</p> <p class="ql-block">▼城墙临江一侧设有“挡水墙”和“泄洪孔”,部分段落呈弧形以缓解水流的冲击,这一设计在中国古城墙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城墙设有多个马面(突出城外的墩台)和瓮城(城门外围的防御性小城),形成立体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明代增设的空心敌台可驻兵屯粮,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p> <p class="ql-block">▼城墙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细腻与北方长城的雄浑,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其建筑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因形制、功能与北方长城相似,且保存完好,被誉为“江南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一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现为临海市核心景区,开放段城墙可登临游览,沿途可见揽胜门、顾景楼、望江楼等历史建筑,并与紫阳古街、东湖等景点串联,成为展示临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历经千年战火、洪水与岁月侵蚀,至今仍巍然屹立,不仅是中国古代城防工程的典范,也是江南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其军事与防洪双重功能的设计智慧,以及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印记,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史、军事史和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倭寇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来自日本的海盗</p> <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日本因内战(如“应仁之乱”)导致社会动荡,许多武士失去生计,转而成为海盗,他们以“倭寇”名义劫掠中国。</p> <p class="ql-block">▼明朝为了防范蒙古和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限制民间海外贸易。这反而迫使合法商人转向走私,甚至与倭寇勾结,间接加剧了倭患</p> <p class="ql-block">▼中国东南沿海岛屿众多(如舟山群岛、台湾海峡),为倭寇提供了藏身之所和登陆据点。</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招募浙、闽等地乡勇,训练出纪律严明的“戚家军”,独创“鸳鸯阵”战术,灵活应对倭寇的游击战。建造战船(如“福船”“蜈蚣船”),建立沿海烽火台和驻军要塞。</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在浙江台州(1561年“台州大捷”)等地重创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患。其经验被后世军事家借鉴,成为中国古代海防的重要典范。</p> <p class="ql-block">▼传统史学者强调倭寇的“外侵”性质,突出戚继光的民族英雄形象。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倭寇本质上是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一部分,其活动与明朝海禁政策的矛盾密切相关,可视为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冲突。</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抗击的倭寇以日本浪人为主,但其形成是中日朝三国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的胜利不仅依赖军事手段,还涉及政策调整(如开放部分海禁口岸),体现了中国古代应对海洋威胁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在明朝中后期对长城的修建与防御体系的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于1567年(隆庆元年)平定东南倭患后,被调任蓟镇总兵,负责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的边防事务,这一调动旨在应对蒙古诸部对北疆的频繁侵扰。</p> <p class="ql-block">▼他提出“修长城以固边防”的策略,主张采用青砖替代传统夯土,大幅提升长城的防御能力。尽管工程耗资巨大(每米造价约10两白银),但在首辅张居正的支持下,朝廷最终批准了该计划</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修建3000座空心敌台,但因财政紧张缩减至1017座。戚继光在任16年间,完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山海关的包砖长城体系,并增筑复线城墙和烽火台,形成“精坚雄壮”的防御网络</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首创空心敌台,兼具驻兵、储存武器和观察敌情功能。敌台内部可容纳30-50名士兵,顶部设垛口和射击孔,极大提升了防御能力。此类敌台在蓟镇至山海关间建成1017座。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改用青砖包砌,厚度增加至5-8米,墙体内部填充碎石和石灰,显著提升抗冲击能力。</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要求每块青砖刻有烧制地点与责任人姓名,便于追溯质量问题。现存山海关长城砖上的“万历三年营州造”等铭文即为此制度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1575年董家口大捷: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之弟董长秃率军进犯董家口,戚继光依托长城防御体系伏击敌军,生擒董长秃,迫使其部投降纳贡。此役验证了长城改造的实战价值。</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调遣2万“戚家军”北上参与工程,其严明军纪闻名朝野。例如,3000浙江士兵在暴雨中列队整日纹丝不动,展现了军队的高效执行力</p> <p class="ql-block">▼2023年河北滦平发现1569年汉白玉石碑,明确记载戚继光督建长城工程;山海关博物馆藏有带“万历三年营州造”铭文的长城砖,佐证其工程管理细节。</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入海石城是戚继光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工程,将长城延伸至渤海中,现存墙体为明代原构。此外,古北口、青山关等段长城均保留其改造痕迹</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的长城建设不仅强化了北方边防,更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管理提升了工程质量。其成果在明清两代持续发挥作用,并成为今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站在台州府城墙的揽胜门俯瞰,就是临海市素有“小西湖”美誉的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东湖。</p><p class="ql-block">东湖北倚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南接崇和门,总面积约280亩。自北宋开凿以来,东湖不仅是园林艺术的典范,更是临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东湖开凿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由时任台州知州钱暄主持修建。原为船场水军营,后疏浚拓建为水利工程兼园林。钱暄为吴越国钱氏后裔,其父钱惟演是北宋著名文人,东湖的建造融合了实用与美学,兼具防洪、灌溉与游赏功能。</p> <p class="ql-block">▼明代起,东湖逐渐成为公共园林,文人雅士常在此吟咏。清代学者俞樾曾游历此地,题写“湖光山色共一楼”,赞誉其景致。湖心亭、樵云阁等建筑在历代修缮中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东湖正式作为公园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缮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位于东湖中心,八边形双层结构,清代风格,可俯瞰全湖景致。</p><p class="ql-block">九曲桥:蜿蜒连接湖岸与湖心亭,步移景异,尽显江南园林韵味。</p><p class="ql-block">樵云阁:临水而建,曾是文人雅集之地,现展示临海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荣兴堂:纪念钱暄的祠堂,内陈其治水功绩与钱氏家族历史。</p><p class="ql-block">碑林与石刻:保存历代名人题刻,包括俞樾、郭沫若等墨宝。</p> <p class="ql-block">▼东湖布局精巧,融合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体现宋代以来江南园林的演变。</p><p class="ql-block">与台州府城墙、紫阳古街共同构成临海“千年府城”文化核心区,见证台州行政中心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骆宾王、朱熹等曾游历此地,留下诗篇;近代革命家柔石亦曾在此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