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馬來語版《論語》出版</p><p class="ql-block"> “四書五經”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重要典籍,歷代皆尊其為治國、修身、齊家的根本。尤以《論語》為儒家學說的核心,自漢代以來,傳承已逾兩千年,成為士子入學、修德明理之必讀經典。</p><p class="ql-block"> 《論語》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所承載的倫理哲理,更因其廣泛影響而成為全球重要的文化遺產。日本、韓國、越南皆以儒學為傳統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研習。如今,《論語》更跨越語種,在多民族、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中,展開新的傳播路徑。</p><p class="ql-block"> 在馬來西亞,著名作家、語言學家、書法家劉寶軍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和長期在馬來社會中的跨文化交流經驗,完成了一項意義非凡的文化工程——將《論語》全篇精譯為馬來語。</p> 劉寶軍先生早年畢業於中國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期定居吉隆玻,主張在多元族群社會中促進溝通與共識。他深知文化是理解彼此、共建和諧社會的橋樑,遂潛心多年,翻譯《論語》二十二篇、四百七十餘句,並融入自身身為穆斯林學者的獨特視角,以伊斯蘭教義詮釋孔子聖人的精神精髓,例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觀念,在信仰結構上與伊斯蘭文化形成共鳴,極大地幫助馬來群體親近並理解中華古代哲學智慧。<br> 為深入理解孔子及其思想,劉先生曾數度前往聖人故里——山東曲阜尼山、孔廟、孔府、孔林,以及泗水、沂水等歷史文化遺址,實地考察其生平足跡與精神傳承。他也前往日本研究儒學對該國社會結構與教育系統的深遠影響,歷經多方踏查與準備,方成此作。他常以“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自勉,強調文化工作必須以身體力行、實地求證為本。認為“仁遠乎哉,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人的素質需要知識的內涵,不僅僅是口號或夢想。傳統知識都是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內容。經典越熟悉,歸根結底,才能有智慧避免生活的許多困擾和社會問題。<br> 該譯本出版後,在馬來語社會中引起積極反響,包括現任首相安華閣下也有收藏。不僅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也為馬來西亞多元社會的和諧共處注入思想資源。 此譯本除全篇保留原文中文,還配有中文拼音,方便讀者學習發音,全面提升文化親和力與教育實用性。他特別指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些皆為放諸四海皆准的“普世價值”。 據悉,劉寶軍先生為一位多產作家,著述逾四十部,涵蓋歷史、文化、書法等領域。他亦曾自費走遍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編撰出版了《二戰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蒙難紀念碑》一書,以華文與馬來語並書,銘記歷史,慰藉人心,以饗讀者。他同時也是世界多語種書法的實踐者,致力於以世界多種文字書法之美,來表現弘揚世界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念,來弘揚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共通性與交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