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开元观,全国仅存

Tiger Grace(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开元观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内,主体建筑由山门、雷祖殿、三清殿、祖师殿构成,是一组自成体系、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p><p class="ql-block"> 开元观坐北朝南,“一门三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占地约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据《江陵县志•古迹》记载,开元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之间),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迁移至现址重建,后经历代修葺,主体建筑和格局较完她保存下来。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重建。</p><p class="ql-block"> 2006年,开元观与玄妙观、太晖观(合称“荆州三观”)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现是荆州道教文化兴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历史文化与建筑工艺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祖师殿是供奉真武大帝的神殿。开元观祖师殿建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之上,坐北朝南,居高台正中偏北,是整个开元观古建筑群空间序列的高潮。祖师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四周有廊,飞檐皆雕有龙头。</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由于皇室的扶持与保护,武当道教得以兴盛。受武当道教的影响,荆州的明藩王室普遍信奉真武大帝,并把真武大帝视为“护国家神”加以推崇,对荆州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开元观现存祖师殿为明代重建。据祖师殿上檐构件题记记载,重建时间为“大明万历成成岁拾贰月吉旦”,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捐资人有“口藩远安奉国”“辽落口口口”等人,即明代辽藩远安王贵變之孙奉国将军恩铋等人。</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是供奉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神殿,因三位尊神分别居住在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故名三清殿。三清殿位于建筑空间布局的中心位置,建于高出地面约1米的台基上,是开元现“三殿”中最重要的建筑,建筑体量高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p><p class="ql-block"> 雷祖殿是供奉道教尊神雷祖的神殿。雷祖的全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p><p class="ql-block">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复杂的雷神系统。开元观雷祖殿坐北朝南,位于山门之北、三清殿之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据雷祖殿上方枋子上“时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孟夏月吉旦重建”题记可知,该殿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领修者有熊学亮等17人。</p><p class="ql-block"> 山门是道观的外门。道观多建于山林之中,故有“山门”之名。开元观虽建于平原地带,仍依山林道观规制,建有山门。开元观山门坐北期南,主体结构为前后四柱单门单檐牌楼式建筑,为开元观现存建筑群之首。</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夜梦巨人,梦中巨人对唐玄宗说:“吾欲出,建道场。”不久,荆州奏报,在荆州城内从地底涌出一座铁铸的天尊像,唐玄宗以为是梦中巨人现身,于是下诏在荆州建开元观供奉铁铸天尊像。依此而论,开元现建现历史已有1200多年。开元观原建于荆州城内牙城(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以西,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迁至西门内现址。南宋时,荆州开元现内供奉南极注生像。唐代尊道教为国教,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尤重道教,奉行“两教并存,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诏今各地兴建开元观、开元寺。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一时之间,在全国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开元观(寺)。全国现存开元寺较多,但开元观仅存荆州一处。</p> <p class="ql-block">开元观现有山门、雷祖殿、三清殿、天门、耳房、祖师殿等建筑,建筑空间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出于修道成仙的需要,道观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中,而开元观建于平原之上,故采用主体建筑逐级升高的方法来模拟仙山,山门、雷祖殿平地而建,三清殿建于高于地面1米的台基之上,天门、耳房、祖师殿则建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之上。由南向北,逐次提升,有渐入仙山之妙。</p> <p class="ql-block">开元观建模型</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p><p class="ql-block">雷祖殿是供奉道教尊神雷祖的神殿。开元观雷祖殿坐北朝南,位于山门之北、三清殿之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据脊枋题记“时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孟夏月吉旦重建”,该殿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p> <p class="ql-block">天门</p> <p class="ql-block">竹和合二仙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馆藏道教文物。</p><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原为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因情谊真挚而受尊崇。后成为道教神仙系统中的爱神,主和美团圆、婚姻和谐,合像的一仙手持荷花,另一仙手捧竹盒,荷盒谐音“和合”,寓意“和谐到老”、“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真子飞霜”铜镜</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馆藏道教文物。葵花形。</p> <p class="ql-block">杂宝铜镜</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馆藏道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木雕八仙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馆藏道教文物。道教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p> <p class="ql-block">鸱吻</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p><p class="ql-block">开元观建筑构件文物。亦名鸱尾、蚩尾、螭吻、鳖鱼、祠尾等,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构件,一般位于正脊两端。此件鸱吻刻有“嘉靖三十八年信士彭应同妻喻氏喜拾”。“喜拾”亦称“喜舍”,属佛教用语,意为信徒捐赠,是当时宗</p><p class="ql-block">教融合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鸱吻局部</p> <p class="ql-block">馆藏明代荆州城图</p> <p class="ql-block">馆藏清代荆州城图</p> <p class="ql-block">石马槽</p><p class="ql-block">长5.05米,宽1.1米,高0.5米,深0.35米。据清光绪《江陵县志》:</p><p class="ql-block">“石马槽,在府志内,相传关某司马物,今隶卒饮马于此,辄鸣跃不前。”</p> <p class="ql-block">至大铜钟</p><p class="ql-block">铸于元朝至大二年</p><p class="ql-block">(公 1309年)七月</p> <p class="ql-block">惠王铜钟</p><p class="ql-block">铸于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四月。镇部原铸有楷书铭文:</p><p class="ql-block">“大明惠王”</p><p class="ql-block">“帝道遐昌”</p> <p class="ql-block">康熙铁钟</p><p class="ql-block">铸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p> <p class="ql-block">康熙铁钟</p><p class="ql-block">铸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