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4〕。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5〕。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6〕。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7〕;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8〕。是以陶钧文思〔9〕,贵在虚静〔10〕,疏瀹五藏〔11〕,澡雪精神〔12〕。积学以储宝〔13〕,酌理以富才〔14〕,研阅以穷照〔15〕,驯致以绎辞〔16〕;然后使玄解之宰〔17〕,寻声律而定墨〔18〕,独照之匠〔19〕,窥意象而运斤〔20〕。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1〕。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2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23〕。何则〔24〕。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25〕。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意在咫尺而思隔山河〔26〕。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27〕。</p><p class="ql-block">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28〕。相如含笔而腐毫〔29〕,扬雄辍翰而惊梦〔30〕,桓谭疾感于苦思〔31〕,王充气竭于思虑〔32〕,张衡研京以十年〔33〕,左思练都以一纪〔34〕,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35〕,枚皋应诏而成赋〔36〕,子建援牍如口诵〔37〕,仲宣举笔似宿构〔38〕,阮瑀据鞍而制书〔39〕,祢衡当食而草奏〔40〕,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41〕;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42〕。机敏故造次而成功〔43〕,虑疑故愈久而致绩〔44〕。难易虽殊,并资博练〔45〕。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46〕。是以临篇缀虑〔47〕,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48〕。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49〕,贯一为拯乱之药〔50〕,博而能一〔51〕,亦有助乎心力矣。</p><p class="ql-block">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52〕。拙辞或孕于巧义〔53〕,庸事或萌于新意〔54〕。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55〕。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56〕。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57〕,伊挚不能言鼎〔58〕,轮扁不能语斤〔59〕,其微矣乎!</p><p class="ql-block">赞曰〔60〕:神用象通,情变所孕〔61〕。物以貌求,心以理应〔62〕。刻镂声律〔63〕,萌芽比兴〔64〕。结虑司契〔65〕,垂帷制胜〔66〕。</p> <p class="ql-block">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神思》是其中第二十六篇,专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综合等精神活动问题。选文据中华书局版《文心雕龙注释》。刘勰(公元465?~521?)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时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娶,约二十岁起依著名僧人僧祐居定林寺十余年,博通佛教典籍。约四十岁时进入仕途,梁武帝时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甚得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约在南齐末年,他三十多岁时,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p><p class="ql-block">〔2〕“古人云”三句:语本《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原意是说身在野而心里想着在朝廷做官。本文借以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魏阙,古代宫门外两边巍然高出的楼观,因以为朝廷的代称。也可单称“魏”或“阙”。魏,通“巍”,形容其高。阙,以其两阙之间有空缺。</p><p class="ql-block">〔3〕“文之思也”二句:文章写作构思的时候,精神活动的范围是相当广远的啊。</p><p class="ql-block">〔4〕“故寂然”七句:所以冷静地集中考虑时,思路接触到千年往事;独自开展想象而脸容变动时,视线通向万里远景;吟诵咏唱诗文时,随呼吸而发出金玉和鸣的声音;眉目睫毛的前面,浮现风云卷舒变幻的景色。这大概就是构思所达到的效果吧。</p><p class="ql-block">〔5〕神与物游:主观精神与客观事物相结合。</p><p class="ql-block">〔6〕“神居胸臆”四句:人的主观精神居处在心胸之中,而其活动则受思想感情和气质等因素的统制。客观事物通过耳目的感觉而进入人的脑海,而语言文辞则对这些感受进行思维起着重要作用。臆,也是胸的意思。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关键,闭门的横木和加锁的木闩,比喻事物中最关紧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机,门户的转轴和古代弩弓上的发箭装置,比喻事物活动的关键。</p><p class="ql-block">〔7〕物无隐貌:客观事物形象被充分地描写出来。〔8〕神有遁心:精神分散,思维不能专一。遁,逃。</p><p class="ql-block">〔9〕陶钧:制作陶器的转轮,此作动词用,比喻构思。</p><p class="ql-block">〔10〕虚静:保持头脑的清明和宁静,排除杂念的干扰和浮躁之气。</p><p class="ql-block">〔11〕疏瀹(yue) :疏通、疏浚。五藏:即“五脏”,指人体中的心、肺、脾、肝、</p><p class="ql-block">肾。</p><p class="ql-block">〔12〕澡雪:洗涤使之清洁。</p><p class="ql-block">〔13〕积学:累积学问。储宝:收集储存辞汇、典故、题材等方面对创作有用的宝贵材料。</p><p class="ql-block">〔14〕酌理:吸取理论观点、分析事物规律。</p><p class="ql-block">〔15〕研阅:研究阅鉴前人著作与客观世界。穷照:充分了解、深刻观察。</p><p class="ql-block">〔16〕驯致:逐渐达到。绎辞:引出文辞。</p><p class="ql-block">〔17〕玄解:通晓对事物奥妙的了解。语本《庄子·养生主》,原作“县(悬)解”。“悬”即“玄”。宰:主宰,此指人的头脑、心灵。</p><p class="ql-block">〔18〕声律: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定墨:语本《礼记·玉藻》:“史定墨。”谓辨视龟甲上兆纹。此借指写定文章。</p><p class="ql-block">〔19〕独照之匠:有独到见解的工匠。《庄子·王道》载:轮扁斫轮时能够“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以心,口不能言。”</p><p class="ql-block">〔20〕意象:意念中的物象。语本《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意者明象者也。”运斤:《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斤,斧头,此指语言文字工具。</p><p class="ql-block">〔21〕“此盖”二句:这些应该是掌握写作文辞的首要方法,谋划安排篇章结构的主要方面。驭,原为驾驭(车马)的意思,此指支配运用(文辞)。</p><p class="ql-block">〔22〕“夫神思方运”四句:当构思开始活动,各种思路纷纷争着萌生,没有什么固定规则的位置存在,也没有刻画雕琢的具体形象。涂,通“途”,道路。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引伸指行为的规则、成例。镂,雕刻。</p><p class="ql-block">〔23〕“方其搦(nuo)翰”四句:当作者刚握执毛笔,在形成文辞之前意气旺盛,成倍地增加;而等到写完篇章,只能表达开始所设想的一半,打了个对折。暨:及,到。</p><p class="ql-block">〔24〕何则:为什么。</p><p class="ql-block">〔25〕“意翻空”二句:意志凭空翻腾想象容易出奇制胜,落实到用语言文辞来表达便难以巧妙了。征实,求实。</p><p class="ql-block">〔26〕“是以意授于思”八句:所以说文意受自思想,而语言受自文意。思、意、言三者密切结合便没有缝隙,如结合不好,言不达意,意不合思,其间差距便很大了。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到很远地方去寻求,有时意义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而去悬想如同隔着山河。授,给予。“意授于思”“言授于意”,为“思授意”、“意授言”的被动句式。际,缝。方寸,方一寸,指心。域表,疆界之外。咫,古时长度名,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p><p class="ql-block">〔27〕“是以秉心养术”四句:作者有了丰富艺术修养,掌握了写作技巧,就不必再在作文时苦思冥想、劳疲心情了。秉,操持。含章,含怀美质,有美学修养。司契,掌握契据,比喻掌握作文法则。</p><p class="ql-block">〔28〕“人之禀才”四句:人们禀受的才能,有迟钝与敏捷的区分;文章的体裁有大有小,写作时所费功夫也不相同。禀,承受,常指承受于“天”(自然)的体性、才气。</p><p class="ql-block">〔29〕“相如”句: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大家。《汉书·枚皋传》、《西京杂记》、《汉武故事》等都有他善于作文而写得很迟慢的记载。含笔而腐毫,形容作文构思时将毛笔头长时间含在口中,迟迟不写,以致笔的毫毛腐烂。古人用毛笔时先将笔毫吮在口中使之润湿以便蘸墨。</p><p class="ql-block">〔30〕“扬雄”句:扬雄,西汉末学者、辞赋家。桓谭《新论·祛蔽》载:扬雄某次应皇帝诏作赋,思虑精苦,赋成困倦小卧,梦见自己五脏流出在地,再用手收纳到肚中。梦醒后生了一年病。辍翰,停笔。</p><p class="ql-block">〔31〕“桓谭”句:桓谭,东汉哲学家,著有《新论》。自称少时“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见《新论·祛蔽》)。</p><p class="ql-block">〔32〕“王充”句:王充,东汉哲学家。《后汉书·王充传》说他闭门潜思,著《论衡》二十余万言,“年渐七十,志力衰耗”。</p><p class="ql-block">〔33〕“张衡”句:东汉文学家。《后汉书·张衡传》说他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研,研思,即构思。</p> <p class="ql-block">〔34〕“左思”句:左思,西晋文学家。《晋书·左思传》说他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练,锻,指构思及文字推敲。</p><p class="ql-block">〔35〕“淮南”句:淮南,指西汉淮南王刘安。有集体著作《淮南子》。荀悦《前汉纪·孝武皇帝纪》说:汉武帝使刘安作《离骚赋》,“旦受诏,食时毕”。高诱《淮南子序》说:汉文帝“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因有学者疑屈原《离骚》实为刘安之作。按高序等所谓“为《离骚赋》”当系指为《离骚》作赋。《汉书·淮南王传》谓刘安“为《离骚传》”。“赋”、“传”均有叙说之意。崇,通“终”。崇朝,即终朝,指一个早晨。赋,作动词用。</p><p class="ql-block">〔36〕“枚皋”句:枚皋,西汉辞赋家。《汉书·枚皋传》载:“上(指皇帝)有所感,辄(常常)使赋之。为文疾(速),受诏辄成。”</p><p class="ql-block">〔37〕“子建”句:曹植,字子建,三国魏文学家,曹操之子。杨修《答临淄王笺》说曹植:“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于手。”授牍,拿着书写用的木札,指从事写作。口诵,口中背诵。</p><p class="ql-block">〔38〕“仲宣”句:王粲,字仲宣,三国时文学家。《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宿构,预先构思好的。宿,隔夜、旧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39〕“阮瑀”句:阮瑀,三国时文学家。《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载:曹操曾令阮瑀作书信,他在马上拟草稿,曹操看了不能有所改定。鞍,马鞍。原作“案”,据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改。</p><p class="ql-block">〔40〕“祢衡”句:祢衡,东汉末文学家。《后汉书·祢衡传》载,他为刘表草拟章奏,“须臾(片刻)立成,辞义可观”。该传又载:“黄祖长子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巵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本句说他“当食而草奏”,当是将上述两个故事合为一谈了。</p><p class="ql-block">〔41〕“若夫”四句:至如那些才思敏捷的俊士,心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文思敏捷得不须经过考虑,能够当机立断。骏,通“俊”。骏发:英俊风发。总,总领,掌握。</p><p class="ql-block">〔42〕“覃思”四句:那些深思熟虑的人,开始心里头绪纷乱像处在有分歧的路上,几经迟疑才能鉴察,经过研究考虑才能写定。覃,深。饶,多。鉴,审察。</p><p class="ql-block">〔43〕造次:片刻。〔44〕致绩:成功。</p><p class="ql-block">〔45〕资:依靠。博练:学识渊博,技艺熟练。</p><p class="ql-block">〔46〕“以斯”二句:以此而能成材,从来没有听到过。</p><p class="ql-block">〔47〕临篇缀虑:临当作文时进行构思。缀(zhui),连接。</p><p class="ql-block">〔48〕“理郁”二句:事理不明、思路不通者苦于内容贫乏,沉溺于辞采者为文辞杂乱所伤害。郁,闭结。溺,淹没,沉湎无节制。</p><p class="ql-block">〔49〕馈(kui)贫:救济贫乏。馈,赠送食物。</p><p class="ql-block">〔50〕贯一:条理贯通,思路一致。拯:救。</p><p class="ql-block">〔51〕博而能一:学识广博而又有一个中心。</p><p class="ql-block">〔52〕“若情数”二句:大意说作者的情思与作品的体制是那么丰富复杂、变化多端。情,指作者思想感情。数,即理,指规律。“数”与“变”相对应,参看下文“至变而后通其数”句及注〔57〕。诡,奇异。体:指作品的体裁。迁,迁移。贸,改变、变换。</p><p class="ql-block">〔53〕孕:孕育、产生。</p><p class="ql-block">〔54〕庸事:普通、平常的典故。</p><p class="ql-block">〔55〕“视布与麻”四句:从布与麻的关系看,布并不比麻加添什么材料,然而麻经过纺织机的加工织成了布,便成光采焕发的珍品了。费,耗费。一本作“贵”,似不合。布既未比麻贵,如何成为珍品呢?杼轴(zhou),纺织机上的主要部分梭子与滚筒,因以借指纺织及比喻作文时的组织构思。献功,发挥功效。</p><p class="ql-block">〔56〕“至于思表”四句:至于思维所想不到的微妙旨趣,语言之外的委曲情致,是语言所追赶不及的,用笔也应该懂得停止了。表,外。纤,微细。不追,指表达不出。</p><p class="ql-block">〔57〕“至精”二句:只有思想艺术修养最精深的作者才能阐说妙微的情理,充分熟悉文体变化发展的文士才能通晓写作规律。</p><p class="ql-block">〔58〕“伊挚”句:是说,烹调技术与食品的滋味的精妙微纤之处是语言所不能说清、意志所不能理解的。伊挚,即伊尹,商汤时贤臣。《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说汤以至味,曰:‘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不能言,志弗能喻。’”鼎,古代烹调肉菜之器。</p><p class="ql-block">〔 59〕“轮扁”句:轮扁不能讲清楚运用斧头的规律。参看本文注〔19〕、〔20〕。</p><p class="ql-block">〔60〕赞曰:《文心雕龙》用于每篇之末的总结性韵语。</p><p class="ql-block">〔61〕“神用”二句:精神活动因为与事物形象相构通,孕育了情思变化。</p><p class="ql-block">〔62〕“物以”二句:描写事物从它们外貌去寻求,而人的心思则与抽象的规律相呼应。</p><p class="ql-block">〔63〕刻缕声律:指在文辞的音节格律方面雕琢修饰。</p><p class="ql-block">〔64〕萌芽:指酝酿运用。比兴:比喻与联想。</p><p class="ql-block">〔65〕结虑:集中思考。司契:参看本文注〔27〕。</p><p class="ql-block">〔66〕垂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专心于学习和写作。帷:帐幕。在旁的称帷,在上的称幕。制胜:原意是制敌取胜,这里是比喻创作获得成功,将内心情理与外物形象都摄取于笔下。</p> <p class="ql-block">(一)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想的要打个对折。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求;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跟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的方法,而无须苦思焦虑;应掌握好写作的规则,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p><p class="ql-block">(二)人们写作的才能,有快有慢;文章的篇幅,也有大有小。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做了怪梦;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构思的迟缓。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刚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了;曹植拿起纸来,就像背诵旧作似地迅速写成;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早已做好了一般;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就草拟成奏章:这些虽说篇幅较短,但也由于构思的敏捷。那些构思较快的人,对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的,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清楚,细细推究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所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依靠多方面的训练。假如学问浅薄而只是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只是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必然出现两种毛病:思理不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内容贫乏,文辞过滥的人又常常有杂乱的缺点。因此,增进见识可以补救内容的贫乏;突出重点可以纠正文辞的杂乱。如果见识广博而又有重点,对于创作构思就很有帮助了。</p><p class="ql-block">(三)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风格也各式各样。粗糙的文辞中会蕴藏着巧妙的道理,平凡的叙事中也可能产生新颖的意思。这就像布和麻一样,麻比布虽说并不更贵重些,但是麻经人工织成了布,就有光彩而值得珍贵了。此外有些为思考所不及的细微的意义,或者为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的情致,这是不易说清楚的,也就不必多谈了。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之处;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从前伊尹不能详述烹饪的奥妙,轮扁也难说明用斧的技巧,这的确是很微妙的。</p><p class="ql-block">(四)总之,作家的精神活动和万物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内心就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产生相应的活动;然后推敲作品的音节,运用比兴的方法。倘能掌握构思的法则,创作一定能够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