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一场重要社会运动。</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背景下,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这一运动始于1955年,当时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部分城市知识青年开始到农村和边疆垦荒。到了1968年,随着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发出,全国迅速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这场运动波及面之宽,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家庭,几乎无一死角,它造成了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城市人口向农村逆向的大迁徙。</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有多种模式,包括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等。其中,插队模式成为1968年以后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它带有明显的“待业”性质,知青们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我们就属于这种性质)。这场运动历经近二十年,直到1981年11月,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才标志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农村和边疆地区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生产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给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永久的创伤,成为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p><p class="ql-block"> 如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被广大人民所铭记1。</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高中毕业的我报名下乡插队。</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青年点儿是以系统为单位分布在县域境内不同的公社,工业系统青年点儿是在宾县摆渡洪飞水库附近,那个年代还不叫镇还叫公社,摆度洪飞青年点由于人员爆满,知青办重新选址宁远镇谢家屯儿为工业青年点。</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人们觉得上山下乡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事情,高中一毕业未经父母同意就报了名,(那时单纯的我才15岁,对未来从未思考和规划)记得送我们去青年点那天单位也算是敲锣打鼓的派专车(非客车,是那种敞篷的卡车)为我们送行,单位为每个下乡的孩子购买了洗漱用品,行李则是自备,(当时每个人一个木箱子,但不知道为什么都装到车上了又给要回去了,据说有人反应是违反规定了!)</p><p class="ql-block"> 7月是北方的雨季,当天下没下雨不记得了,但是是穿着雨衣去青年点的,因为后来青年点的老乡曾对我说过当时看见我下车的时候雨衣都快拖地了,是啊15岁的我当时个头确实不高,穿着父亲复原转业时从部队带回的雨衣肯定是衣不得体,有种水裆尿裤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卫星地图上的青年点位置</p> <p class="ql-block">卫星地图上的谢家屯,屯西边那条河清晰可见!当年去河西爱国大队看电影,青年点的几个淘小子没看完电影先回来把唯一一个过河的独木桥给拆了,害的看完电影后回来的老乡只好趟河过来,后来队长把我们一顿批评。</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青年点坐落在村西北角,只有东面邻村民的房子,南、北、西都是地,新建的三间土坯草房还算规整,(忘记了!印象中没有院墙)屋后大约20米是一条小路,房西大约百十米是一条河,屋前几十米是一坐小庙(说是庙,其实就是一座很小的摆设,供人们有特殊情况的时候行法式用)</p><p class="ql-block"> 三间房东间开门,进屋是厨房,因为是北炕所以灶台在西北角,南面是走廊(中间有炉子供冬天取暖),中间是女宿舍,最西面是男宿舍,新青年点六男三女就在这个三间草房里开始了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所谓知识青年只不过是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的年轻孩子而已,哪个年代受文革影响,各种五花八门的专业班学生所学知识匮乏,什么基建班,卫生班等导致高中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并不完善,1977年恢复高考后那些真正学习的孩子都参加高考了,个人认为选择下乡的都是些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p><p class="ql-block"> 刚刚步入农村这个大熔炉,无收无管的淘小子们经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坏事,把电线拴上骨头扔在地上电狗,去老乡家园子里偷菜估计所有青年点都是常事,记得有一次夜晚他们几个淘小子扒开老乡家的杖子偷西红柿和黄瓜,不知道人家刚浇完大粪,回来弄的满手臭味!</p> <p class="ql-block"> 干农活对于一些刚刚毕业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窍不通,生产队长只好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或安排社员带领我们一起下地干活,手把手的教学教做,记得种地的时候跟着耢拉子,踩格子(近乎原始的耕种方法)至于铲地的活队长是轻易不安排的,哪个年代是没有除草剂的,锄草松土都靠锄头,铲地是需要技巧的,长长的锄杠在老乡的手上上下翻飞左挑右撅,前拉后拽,锄了草松了土又不伤苗,打头的又是最有经验的老乡,你说一个刚出校园的孩子能干嘛!</p><p class="ql-block"> 秋收割地也是最考验实力的时候,每次出工都有打头的(最有实力和经验的老乡)每人一根垄,老乡们会紧跟打头的节奏干净利落的收割丰收的庄稼。</p><p class="ql-block"> 割黄豆和谷子是最考验技术的活,黄豆不规则而且非常扎手,而割谷子要求谷茬不能留的过高(哪个年代谷草是非常好的饲料,也是按斤出售,谷茬留的过高留在地中是一种浪费)所以队长基本不会安排知青干这两种活。</p><p class="ql-block"> 下乡三年最难干的活基本没有干过,也许是队长看着我年龄小,安排的都是些轻巧活,种地屯边看小鸡,秋收打场,青年点做饭,后期看我们经常浪费粮食,队长又给我们抓了两个猪羔让我喂,下乡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无忧无虑的适应着农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说完了青年点,再说说生产队,40多年过去了印象中生产队大院门是在东面开的,几间正房里包括豆腐坊和马官(下乡的谢家屯属平原,耕种拉车都是马),打更的房间,平时上工前老乡们都是在这里坐在炕边或蹲在地上起腻调侃开玩笑,马官则用烧炕的火将豆饼烤热夹在一个专用的器具上,双手握着一把切刀将烤热的豆饼一片片切下再用水泡好掺在谷草中喂马(所谓的草料,草就是青草或谷草,料就是豆饼,玉米等更有营养的东西,马匹牲畜只喂草不喂料是不行的)哪个年代豆饼是非常有营养的,烤热的豆饼在屋内散发着糊香拌着老乡们卷烟的烟香还有豆腐坊煮豆浆的豆香聚集在屋内形成了一种农村生产队特有的气味!</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南面和西面是马圈,东厢房是磨米捻,那时生产队已经用上了电磨,所有设备免费为老乡使用,(后期我为青年点做饭时经常在生产队领完粮自助使用,磨玉米碴、小米,全部工序都是自己操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宁远的豆腐是远近闻名的,据说豆腐好吃是和当地的水有关,生产队的豆腐坊平时都是方便老乡食用,年节就加大量供大家储存送礼,记得过年的时候队长亲自告诉豆腐匠多做些分给我们青年点的知青带回家给家人品尝。</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的农村生产队虽然是集体经济,但冬季农闲村里也会组织有劳动能力和技术的老乡外出打工,个人集体都有相应的收入,最常见的就是三挂马的车搞运输,东北人俗称“拉脚”(住在外地几十天或个八月)。</p> <p class="ql-block"> 1980年知青大返城,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从离开青年点那天起不知生产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哪里的父老乡亲又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和开放,当年哪个生活和物质极度困乏的年代无电话无通信,一天只有一趟公交长途车,从此也就失去了和哪个小村庄的联系,直到2013年7月7日突发奇想骑车独自前往那个曾经经历酸甜苦辣,第一次步入社会并生活了两年的地方,没想到的是邻居老乡老郭家曾经和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当年我们青年点和他家院门对院门他经常来玩,我们冬季回城储存在窖里的菜都是他爹为我们收拾看管,他爷爷也是种地的老行家,那时每年哪块地种什么庄家队长都是亲自上门请教老爷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见面模样和他爹一样一样的,现在也娶妻生子还为儿子盖了新房)中午还热情的做了几个菜一起回忆畅谈哪个年代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通往谢家屯的路,远处的房屋就是谢家屯。</p> <p class="ql-block">东邻老郭家新盖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老友相逢合张影吧!</p> <p class="ql-block">一张地桌,四个小菜,一人一瓶啤酒,二人相对而坐,充满温馨浓郁的乡村生活!👍👍👍</p> <p class="ql-block"> 青年点邻居家也有网络了,也用上手机和电脑了,只可惜下乡那几年一张农村生活的影像也没留下,永远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永远也回不去的年代,留下的只有回忆!</p><p class="ql-block"> 谢家屯,有机会还会去看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