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

冰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12月底,南昌与牛行之间的大桥建成通车,并为大桥起名“</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中正桥</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正桥长1100米,正桥28孔,长904.68米,钢墩钢梁皆从德国进口,桥面铺设松木。1939年3月26日,为阻止日军进城,守军将大桥炸毁,但日军仍于次日入城。直至1947年3月,日本投降后,“中正桥”才重新得以修复。1949年5月,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过江,国民党军再次炸毁中正桥,此次破坏比1939年的那次更为严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后,仅用九天时间就修复了中正桥,恢复了两岸的交通。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将中正桥改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大桥</b><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饱经沧桑风云,八一大桥逐渐老化,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交通,故而政府于1995年决定,在原八一大桥上游50米处修建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新八一大桥取代旧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滕王阁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八一大桥于1997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后,大桥的改名,修复和新建,都蕴含着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的文化内涵。同伴们在参观滕王阁的时候,我兴致盎然地去了八一大桥。 漫步走上大桥,欣赏着大桥的恢宏气魄。大桥南端桥头堡的位置,居然是两只猫的巨大雕塑。一黑猫一白猫,黑猫的爪子还按着一只老鼠,老鼠则爬在一枚铜钱上挣扎。对面的那只白猫,也是一副怒目跳跃起状的样子,我顿时就想起了当年“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流行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叫八一大桥,为什么桥上没有南昌起义的元素,却弄了两只猫?健谈的滴滴司机说:是当年修建八一大桥时,也确实准备在桥头搞两个雕塑。可搞什么雕塑,一直没有理想的方案。就在大桥即将完工之时,当时的省里大领导前来视察。兴之所至,随口问了一句:“桥头准备搞个么雕塑?”由于大领导是江西人,所以陪同视察大桥的大桥建设总指挥也就用本地话回答说:“还冇(mao)!” 南方方言中,“冇”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桥头雕塑方案还没有定下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果,大领导却误听成“黑猫”,随即就说:“黑猫好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 既然大领导都下指示了,哪还有什么话说,大桥建设指挥部立即遵照执行。很快,就在新落成的大桥南端两侧分别雕塑了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成了南昌一组奇特的风景。他这么一说,我就这么一听,只觉得这是一则民间笑话而已,便一笑了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果,在网上居然查阅到了一篇文章,专门说到了八一大桥上这两只猫的事。大领导在文章中说,以猫为题的桥头雕塑,确是我的主意。1992年,中央领导路过江西鹰潭,他在谈话中引用了一句民谚,“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以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一个哲学观点。 以后,我一直有个念头,能不能用雕塑的形式,体现上级领导同志关于“黑猫白猫”的说法,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利于把这段历史的记忆留给后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一大桥筹建时,他建议在桥南、桥北各搞一对雕塑。桥北搞一对雄狮,象征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桥南能不能搞一对黑猫白猫,这可能没有先例,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反映了江西人民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南昌市的一个旅游景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滕王阁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整座八一大桥,桥南的装饰物是两只大猫,桥北却是两只威风八面的铜狮子,从各方面看,也明显的不协调,不搭界,并无美感。所以,在南昌这座英雄之城,弄这么一对猫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的标识,不管怎么看都是让人不舒服的,因为它不能代表南昌的历史及文化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赣江对岸“秋水广场”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次来南昌,去过</span><b style="font-size:22px;">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次,一次是纪念馆在升级改造期间,另一次是周一闭馆,两次都没有如愿。今天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组气势恢宏的雕塑,生动地展现了起义领导人坚定果敢的神情和起义部队勇往直前的姿态。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在这里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而南昌也被誉为“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着崇敬与期待,我踏入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殿堂,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文,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激昂的岁月。南昌起义的历史,不仅是一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革命史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无数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壮丽篇章。那些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生活,珍惜当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