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展“如是莫高”

董老师

<p class="ql-block">  一起带娃的盆友彼此都爱以拍照为乐。他推荐北展莫高窟很有意思。便打卡前往了。印象中对莫高窟的知识挂一漏万,一个学理的又偏科,更显得孤陋寡闻。好在我把它看成是学习的机会。脑海中浮现出一系列问题。它为啥在哪儿? 古人怎会想起在那里下如此大的功夫? 历史沿革 何时鼎盛又何时衰败? 何时被后人发现?以及后人的评价!等……。</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开凿起源(4世纪)‌</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传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途经此地,见鸣沙山金光闪耀,如现千佛,遂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持续营建约千年,形成了南北长约1.7公里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鼎盛‌</p><p class="ql-block">‌隋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进入快速发展期,洞窟形制逐渐统一,壁画内容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唐代‌:国力强盛,佛教兴盛,莫高窟达到艺术巅峰。唐代洞窟规模宏大,壁画题材多样(如经变画、飞天、供养人像),彩塑技艺精湛,展现了盛唐气象。著名的“藏经洞”(第17窟)即开凿于晚唐时期。</p><p class="ql-block">‌西夏与元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西夏‌(1038–1227年):党项族统治时期,莫高窟继续扩建,壁画融合了西夏民族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元代‌: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部分洞窟出现了密宗题材的壁画和塑像。</p><p class="ql-block">‌衰落与近代发现‌</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莫高窟被遗弃,部分洞窟被风沙掩埋。</p><p class="ql-block">‌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内藏5万余件4–11世纪的佛教经卷、文书和艺术品),震惊世界。但随后大量文物被英、法、俄、日等国的探险家低价购走或劫掠,散落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遗憾。</p><p class="ql-block">‌艺术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壁画‌</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涵盖经变画、本生故事、飞天、供养人像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服饰、建筑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细节。著名的“飞天”形象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彩塑‌</p><p class="ql-block">洞窟中的佛像、菩萨、弟子、天王等彩塑,技艺精湛,从早期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到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敦煌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藏经洞文献‌</p><p class="ql-block">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包括汉文、藏文、梵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涉及宗教、历史、文学、医药、天文等领域,是研究中古时期欧亚文明的重要资料。(以上为AI所得)</p><p class="ql-block">保护与研究‌</p><p class="ql-block">‌20世纪以来‌:莫高窟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解放后1950年成立敦煌研究院(前身为1944年的敦煌艺术研究所)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记载中即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六二年,周总理还拨款百万予以修缮。</p><p class="ql-block"> 曾任国民党检察院高管的于右任老先生对莫高窟有庇护之功,解放前在视察完莫高窟后赋诗一首“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感觉此时亦有警示作用!弘扬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p> 为了与莫高窟真实环境高度相似。所有展室都灯光昏暗 展览方挺下功夫做了几窟1:1原样复制让不能远足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身临其境 有些佛本身或者被盗或者被破坏就保持原样 这个屋顶显然是年长日久脱落后的维护 这个大佛好多人即便去了现场也多数未开放而看不到,尽管是复制品比例不变传神依然 这是展方做的比例很小的窟型展示 但内部也毫不含糊的精益求精 千手千眼佛 可能是衣衫王国的说法让人文化自信又有了新的注解 一下子对古装的各部位称谓做了次小学生。 建筑方面的历史收藏尽管是模型但仍然有创意冲动 观世音菩萨 菩萨 图案:这里仅仅列举了不少地砖和藻井平面几何图,其实不少色彩艳丽的平面图是立体滴。有位参观女士直接建议把它们都做成丝巾丰富文创产品。那些色彩艳丽以及搭配均属高端 更喜欢古风画作和手法迥异的画派 工作人员友好提醒我拍下这个带着小书包的快乐小鹿 这幅画工作人员也给了不少解释。印象最深的是联想到了人类共同体双头凤凰。两个头脑各用一只手弹琴预示着头脑的高度统一 这就是当年哪个道士了。感觉有点毁誉参半要不怎么介绍的那么平庸? 这些历史是遗憾甚至有些愤慨的记忆了。老祖宗的东西被他们霍霍的不轻 这张图既是莫高窟的影响力写实,也是华人落魄时的无奈。国家强才没人敢惹 这些菩萨都在国外多数在大英博物馆价值连城 唐太宗温泉铭,本人真迹也在大英博物馆 青纸诏书残片有很高的书法价值也存英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