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布拉格是中欧一座拥有一千座教堂尖塔的城市名城,列为欧洲国家中5个最美丽的都市之一。老市政厅,布拉格城堡,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查理大桥都是每个游客必去的地方。<div><br><div>离开了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老城区,来到了新旧城之界,同为伏尔塔瓦河的小街,这里是安静平和,不仅是游人稀少,既是本地人都不多见。但有一座不太引人注目的教堂。教堂的墙壁上还残留有子弹凹坑。在这里就是想找这座教堂,是这次旅行中已定的计划。也算是寻找二战的一段历史。 </div><div><br></div><div>顺着事先查定的google地图按图索骥,不难发现,很快就找着了。</div><div><br></div><div>网上可以找到导游团,名为二战徒步之旅的一部分,不过我们不确定自己的时间能与团队衔接,只有自己走了。</div><div><br></div></div> 地点1: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教堂。 这是与教堂同一街几步之遥的最著名的建筑,名为“会跳舞的房子”游客最喜欢的打卡地之一,这座现代活泼的建筑紧挨着伏尔塔瓦河,要一杯咖啡就能免费登上7楼观景台,欣赏河面秀丽的景。也可看到它的邻居教堂,顿时又会让你感到压抑和悲哀。 跳舞房后面的十字架尖顶就是教堂。<div><br></div> Cyrila a Metoděje(捷克语)<b>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教堂。</b>修建于1730年至1736年期间,因1942年戈拉兹德主教与当时教堂的2名东正教神父被纳粹枪决,教堂被关闭到捷克和盟军部队胜利后才重新使用。<div><br></div> 这座教堂在1942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故事。游击队伞兵被隐藏在教堂的地下室里,因为他们在执行《类人猿行动》时刺杀了纳粹高级军官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成为纳粹追捕的目标,然后进行了一场恶战,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最重要的抵抗行动之一。自 1945 年以来,大教堂每年都会在抵抗战士牺牲之日举行追悼会。 教堂正门。<div><br></div> <div>1942 - 赫赫醒目的数字镶嵌在教堂的石子路面,83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这又与六一儿童节有什么关联?</div><div><br></div> 不是墙上的纪念碑雕塑,恐怕会被人疏忽这一段历史。纪念碑两侧刻着牧师和伞兵的名字,中间刻有为反抗纳粹残暴统治牺牲人的名字,以纪念这些勇士的英勇行为。当地人俗称为伞兵教堂(Parachutists Church),因为这些勇士是从英国飞回捷克,跳伞降陆执行任务的。<br> 稍加注意就可以看到教堂的正门的石墙上仍保留着弹痕累累的痕迹。<div><br></div> 教堂正殿 ,和大多数的教堂别无二样。<div><br></div> 教内部手脚架显示一时半载还不能完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教堂地下室墓穴正是当年事件的发生地,暂不开放,听起来有点失望,但是又告诉我们旁厅里还有一些图像资料可看。<br><br> <div>展厅只见十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一个大人正在讲解,也许是学校的历史课吧。</div><div> 掠入眼界的是7位立体人像,也就是7位暗杀小组的游击队员。故事就从这里说起。</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得回顾二战历史,着重要提及希特勒的三号重要人物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p><p class="ql-block"> 此人是二战纳粹德国党卫队重要成员之一,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一所音乐学校的院长,他的外祖父是著名的德雷斯顿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他本人小提琴拉得极棒,钢琴, 运动竞技样样拿手,小时候家庭经常举办音乐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一战后德国赔赏割地经济崩溃造成的特殊时期,造成希特勒狂热疯人的崛起,海德里希未来或许会成为一个“音乐大师”,也就不会被后人称之为纳粹的“屠夫”。18岁时他辍学加入德国海军,并在德军体系中迅速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夏,海德里希參加了德国党卫军,受到首領希姆萊的赏识。希姆萊任命海德里希筹建党卫军保安情報处。(希姆萊曾担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党卫队全国领袖。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战后希姆莱被抓,服毒自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在希特勒出任总理不久之后发布命令,撤销纳粹党和冲锋队的其它情报组织。海德里希所主管的党卫军安全部被改为情报总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海德里希下达了如下指令:(也称为水晶之夜,把柏林最著名街道犹太人的商铺全部砸掉,因为在半夜行动,月光照耀下被砸碎的的玻璃闪闪发光,所以称为水晶之夜)计划一是把犹太人的教堂放火烧掉;二是捣毁犹太人的企业和私人住宅,三是现有的监狱有多大容纳能力就抓多少犹太人,并尽快把他们送到集中营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介于捷克斯洛伐克重要的地理位置,纳粹德国快速入侵了捷克本土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次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1941年9月,海德里希被任命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新总督。海德里希到任后,延续了他一贯的高压政策,对捷克实行了彻底的纳粹化,同时对抵抗运动和犹太人采取了极为残酷地屠杀。被冠以“<b>布拉格屠夫”、“波西米亚死神”、“纳粹斩首官”、“第三帝国的黑王子”</b>等一系列听上去就颇为恐怖的名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西南部万湖区的玛里尔别墅举行海德里希在一次高级官员会议上,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下令逮捕几百万名犹太人到集中营做劳工,让他们在劳动中累死,这年夏天,德国特别行动队就枪杀了75万名波兰和苏联的犹太人。 死在希姆莱及其帮凶海德里希手里的人不下1000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上:万湖也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区,从柏林可以坐火车到达那里,和签订波茨坦协议的塞琪琳霍夫宫一起玩,水晶之夜和万湖会议都是屠杀犹太人的两大计划。)</p> 海德里希的恶魔行径激怒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及当时欧洲少有没有被轴心国入侵的大国英国极为愤慨。流亡捷克政府组织了一个暗杀特别行动组“S.0.E”。二战爆发后,不少捷克青年辗转跑到英国,参加了流亡在那里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特务组织。于是,以刺杀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为目标的《类人猿行动》便应运而生。<div><br><div>在万湖会议之前的1941年12月28日深夜,一架飞机在欧洲上空飞行。机舱里乘坐着9名在英国特训过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为首的两人,一个叫詹恩‧库比斯,另一个叫约瑟夫‧加比希克。他们奉命回国刺杀海德里希。执行《类猿人计划》。</div><div><br></div><div> 这个被称为类人猿行动 (Anthropoid) 在2016拍成了电影,基于真实事件,讲述二战期间捷克抵抗运动成员暗杀德国占领军首领海德里希的故事。</div><div><br></div><div> 飞行4个半小时后,9名捷克斯洛伐克特遣队员借着朦胧的夜色,在利迪策波希米亚城附近白雪覆盖的山丘上空跳伞。<br><br></div><div> 特别行动小组在捷克斯洛伐克地下组织的协助下潜伏了5个月,为了摸清海德里希的行踪,特别行动小组费尽了脑筋。他的住所更是戒备森严,外人难以接近,因此一连几个月,刺杀小组都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后来他们发现,这位狂妄自大的纳粹头目“勇敢”得有些鲁莽,在外出时他常常只带几个武装护卫。<br><br> 1942年5月27日,海德里希正计划前往柏林会见希特勒。据说当时希特勒已经有意将海德里希调往德军占领的法国,那里的法国抵抗运动正风起云涌,海德里希在捷克的成功让希特勒印象深刻。<br></div><div><br></div><div> 从他家到机场,必须经过德累斯顿-布拉格公路与通往特罗哈大桥的道路汇合的一段路段。</div><div><br> 当日海德里希一如平日一样乘敞篷轿车从德累斯顿住所前往布拉格路道。上午10点多,外围刺杀小组成员示意海德里希座驾已经出现。当海德里希转过一个街角之时,小组成员盖伯瑟克冲到轿车前,平举冲锋枪,向目标射击,但就在此时冲锋枪竟然卡壳了。海德里希见刺客枪卡壳,过于自信的他命令司机停车准备拔枪反击而不是直接驾车冲过去。在一旁伺机而动的库比兹见大事不妙,立即将自制炸弹向轿车掷去。慌乱之下炸弹并没有被扔到车里,而是弹到车身上随即爆炸。在一片混乱中,海德里希试图追逐刺客未果,反而因伤势过重而倒地。几天之后,因为伤口细菌感染死去。</div><div><br></div></div> 左为希姆莱,在战争结束时化妆逃脱后被识别,服氰化钾自杀而死,右为海德里希,两人均为希特勒的二,三号人物。<div><br></div> 海德里希死后,希特勒大为恼火,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毕竟相当于斩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也给海德里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br> 后来纳粹党卫军执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br><br>话题又转到了上面的照片圣西里尔和美多德主教座堂。也被当地人俗称为伞兵教堂(Parachutists Church),因为游击队员是空降到捷克的。<div><br><div>执行小组成员为躲避追捕,先藏身于避难所中,此后转移至布拉格的圣西里尔和美多德主教座堂。在那里的地下室躲藏了21天,直到一名抗运动成员泄漏了其所地。近800名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成员包围了教堂。枪战开始于教堂地面上,持续了17小时,多名捷克人死亡,其余7人则躲藏到了教堂的地下室,伞兵们仍然与德军殊死搏斗。无奈之下,纳粹分子采用烟熏、水淹等种种手段。最后,弹药用尽,地下室水位上升,捷克士兵不愿被俘,毅然赴死,有的人饮弹自杀,有的则服毒自杀, 数月后包括东正教牧师因窝藏罪也被纳粹杀害。</div></div><div><br></div><div> 党卫军用高压水管向地下室注水,(历史照片)</div> <div>因为教堂地下室的关闭,刺杀海德里希英雄纪念馆(National 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the Heydrich Terror)只能在一层的展厅稍看图片介绍。<br></div><div><br></div><div> 图片中,左下是主教戈拉兹德(Bishop Gorazd of Prague,1879 -1942)照片与当时教堂的另2名东正教神父被纳粹枪决,</div> 7名突击队员的肖像以及教堂当时德军包围的场面。<div><br></div> 教堂地下墓穴的图片。<div><br></div> 地下室激烈战斗的场面只能借助网上参观者提供的照片。 <div><br><div>不过即使无法去参观这所教堂,只要看过电影《类人猿行动》和《刺杀盖世太保》的历史迷对这个刺杀行动就非常清楚,对地下室的环境设置一定会熟悉,电影拍摄取景地就在这里。</div></div><div><br></div> 主要也就是介绍行动者的生平。<div><br></div> 地下室仍大部分保留着捷克和斯洛伐克伞兵藏身时的模样。<div><br></div> <b>地点2:布拉格西北郊区的Lidice 利迪策村。</b><br><br>利迪策村在哪里?距布拉格西北方向25公里处,村子并不大,当时只有500多村民,游客去那里并不困难,乘A线地铁北线终点站,再转郊区巴士322路,不到一小时就到了。<br> <div>为了报复对海德里希的遇刺,希特勒要求对捷克的其他地区只要可疑参入就展开毁灭性的破坏与杀戮,利迪策村就是最有名的案例。</div><div><br></div><div> 大屠杀惨案发生在1942年6月10日党卫军第七武装山地师“欧根亲王”师,借口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件,一口咬定布拉格郊区利迪策村的村民支持了暗杀活动和包庇刺客,将利迪策村所有15岁以上的173名男性全部枪决,203名妇女中的大多数与104名儿童被送往柏林北部的拉芬斯布吕克集中营。其后有88名儿童被放入毒气室毒死死,而刚出生的婴儿就被强行送到德国家庭收养。惨案中有340人遇难。只有17名儿童在战争中幸存。</div><div>仅少数婴儿被送到党卫军家庭进行“德意志化”。</div><div><br></div><div> </div><div> 杀戮后,为了毁尸灭迹,一把火烧毁了全部尸体和房屋,整个村庄夷为平地完全摧毁。还修建了简易铁路,利用犹太囚犯将尸骨和房屋残骸运送出去,就此利迪策村从地图上直接抹去。</div><div><br></div><div> 电影《利迪策惨案》的结尾,当男主人公因某事侥幸逃脱屠杀回到村里已找不到妻儿,也不知到了何处,自家房屋无影无踪,因为任何村庄的标记都已消失。</div><div><br></div><div> 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收集到了很多影像资料,捷克人也挖掘废墟的地下,找到了原来的地标。</div><div><br></div><div> 加之其它地方总计整个报复行动造成两千至五千人死亡,战后,捷克政府在利迪策村修建了墓碑以纪念那些无辜的死难者。利迪策惨案也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的渊源,<br><div><br></div></div><div> 屠杀现场的图片。</div><div><br></div> 毁灭的村庄。<div><br></div> 图片上方显示的是战前的利迪策小镇。<div>图片下方是苏联红军于1945年7月3日为该镇修建的利迪策惨案的第一处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利迪策小镇被纳粹枪决的遇难者集体埋葬的遗址上。<div><br><div>二战胜利后,捷政府将利迪策村辟为二战纪念地,在附近建造了新村。政府为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利迪策幸存者修建了新房。</div></div></div> 1945年利迪策纪念仪式。<div><br></div> 现在的利迪策小村,中间的大块绿地是纪念博物馆。83年前的惨剧就在这里发生。纪念馆位于旧村旧址上。新建的村庄就在它的西边,一片红顶房屋。<div><br></div> <div>1962年,为纪念利迪策惨案20周年,一座根据建筑师弗朗齐谢克·马雷克的方案建造的新博物馆正式落成。</div><div><br></div> 俯视图(资料) 捷克学院派的雕塑家玛丽·乌奇蒂洛娃(Marie Uchytilová)教授深受利迪策惨案的悲剧所触动。1969年,她决定创作一座利迪策受难儿童铜像,这座纪念碑也应该被理解为“儿童战争受害者纪念碑”。<div><br>她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创作出82尊高于真人大小的儿童雕像。1989年作者完成了她的石膏艺术作品。当年秋天她意外去世。她只能在想象中看到自己毕生的心血被安置在利迪策。<br><br><div>她的丈夫自1990年起独自继续这项工作。1995年春天30个青铜儿童雕像回到了利迪策。自1996年夏天以来,更多雕像被安放,每次安放的时间间隔不同。最后七个雕像于2000年完成。<br><br></div></div> 1942年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依利诺伊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2006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开始叫利迪策。<br><br> 图为美国依利诺伊州一个小镇的利迪策纪念碑。(Lidice)<div>它原本名为斯特恩公园(Stern Park),但在屠杀发生两天后就改名了。该地区现在是伊利诺伊州乔利埃特郊区克雷斯特希尔(Crest Hill)的一部分。</div><div> 1942年7月12日,为庆祝更名,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政界人士、身着波西米亚传统服饰的民众以及仪仗队出席了仪式。</div><div><br></div>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把每年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以纪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这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div><br><div><div>也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抚养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而设立的节日。</div></div></div> 2010年, PetrNikolaev执导了电影《利迪策大屠杀》,让后世永远铭记法西斯的滔天罪行。<div><br></div> 2016年,由西恩·埃利斯执导《类人猿行动》电影。<div><br></div> 2017年 由塞德里克·吉门内兹导演的《刺杀盖世太保》电影<div><br></div> 历史图片来自网络。<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