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野夫</p><p class="ql-block"> 《重修资圣寺》碑文记载:“逮后汉永平,有佛经留于中国。至梁唐晋宋,聖聖相传,教法流行,迄今而不减也。”主要信息是:佛教于东汉汉明帝刘庄时期传入中国。“兹者隰州南有郡曰紫川,有县名大宁,有里乃道教,南接名山焉小神,后有寺资圣,东西據名山胜水,禅林兆万福之源,南北临龙岡虎嶺,乔(桥)木顯千祥之木。殿宇森耸,起人心之敬畏;圣像非凡,度远近之众生。”道明了资圣寺独特祥瑞的地理位置,以及殿宇、圣像宏伟非凡的气度。“先于大元国至元十九年肇基也。”大元国,即元朝(1282年)开始修建。大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10月)重建。</p><p class="ql-block"> 从书本里得到的东西,似乎总感觉没有亲眼目睹实物会更让人感触。</p> <p class="ql-block"> 恰逢新闻中心组织“大河文明 山水大宁”采风活动,乙巳年四月初,离县城向西四十里,经北桑峨折转向南,绕南桑峨向东一路爬行模范科山巅,再斜坡下行至太古镇(原徐家垛乡)与曲峨镇乡镇行政分界线内史沟西侧山涧,资圣寺便隐藏在名山小神(二郎山)的胳肘弯里。“深山藏古寺,托体同山阿”。殿宇據龙岡虎嶺,名山环绕,圣泉漱玉,此乃古人识得风水的大气运也。同时也反映出古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p> <p class="ql-block"> 山门是资圣寺的门面,那气派当然不能小视。</p><p class="ql-block"> 资圣寺山门,坐东向西,高约四米有余,宽约2.5米,门洞狭小,仅容一人过行。可见佛门清静之处,不同于红尘市井。山门青砖垒砌,歇山顶挑檐,琉璃瓦封顶,挑檐与顶脊有“龙形脊兽装饰”,融镂雕,浮雕为一体,手法娴熟,神态逼真。砖雕门匾“脱尘处”;虎头楹联,上联:寺院有尘清风扫,下联:佛门无锁白云封。字体圆融,笔法老道,足以见证满银法师的良苦用心,以及能工巧匠的娴熟技法。可惜上联已毁,下联残缺,山门尘土常年堆积,过门也得屈尊俯身。看来寺院有尘,清风也难以招架了。</p> <p class="ql-block"> 过山门,向北而行,见得资圣寺院落,正殿坐北朝南,东西长约为16米,三间青砖窑洞,宽约为3米,窑深7米;正殿上方建有佛母殿,从散落在地面的残砖瓦片看,佛母殿应为歇山顶挑檐建筑,砖木架构,这不过是笔者的臆断,历史真相还需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东西配殿均为砂岩石垒砌,四孔枕头窑洞,南北长约16米,窑洞宽不足3米,深约为5米。与正殿中轴线10余米建有韦陀殿一座,形制与山门相当。韦陀背面正中原有彩绘龙腾雕塑图案已毁,残缺龙头被喜好文物者搁置在东面窑洞;正面匾额、楹联均被盗取。历史难以还原,但从寺院残存的遗迹可以断定,资圣寺建筑考究,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资圣寺建筑考究,考究在哪?</p><p class="ql-block"> 资圣寺的山门建筑、韦陀建筑、砖雕、楹联有考究。但从寺庙建筑形制上看,一点不考究。古代寺庙建筑山门、韦陀、戏台、正殿一般应在一条中轴线上,而眼前看到的资圣寺,山门与韦陀、正殿恰恰相反。观察地形,探秘真相,资圣寺南北长约百十米,东西长越五十余米,难道是地理环境所限吗?</p> <p class="ql-block"> 移步向南十余米,见得两座石碑,一座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重修资圣寺碑记,另一座是立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道棠寺恭赠住持碑颂》。为何一座寺院会有两种命名?我想还是于资圣寺修建形制有关,或者说于资圣寺香火兴盛有关。</p> <p class="ql-block"> 资圣寺虽隐藏在深山密林,但通往资圣寺的路,古时属于过往吉州的“官道”,也是商贾云集的驿站,资圣寺每年七月十五有庙会,自然信徒云集,香火不断。有庙会,自然少不了戏台,戏台与寺庙正殿的结合,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也使得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得到完美的融合,真正实现了“酬神”与“娱民”的施政思想。而资圣寺建造时,缺的就是戏台,如何弥补这一缺陷?猜测,当时寺院住持观察了寺庙所处的地理环境,就在寺庙正殿东北角另建一个主殿和戏台,现在遗留的主殿和戏台遗址,可以证明这一点。可戏台的建筑明显高于资圣寺正殿,这样的寺院建筑形制在古代称为“倒驮”。“倒驮”引申为“道棠”,我认同张新生老兄的观点,如此命名与地方方言有关。资圣寺特殊的建造形制,使得“资圣寺”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演变成了“道棠寺”,这也许是佛庙始祖都难以料到的吧?</p> <p class="ql-block"> 在即将结束采风之时,作协副主席李晓豫讲明,戏台左侧还有坐东向西的三孔砖面土窑洞,随即喜好者蜂拥而至,南面一孔略小,却出乎意料发现一座石碑,《重修资圣庵碑记》提到金代贞祐年间(1213-1217)资圣寺因战火灰烬。这一发现推翻了资圣寺“先于大元国至元十九年肇基”的碑刻记述,也把资圣寺的历史向前又推进了至少65年。</p> <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扑朔迷离,要不文化使者怎能在历史大河中沉迷。资圣寺的历史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年4月11日初稿完稿于逸士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改于4月1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感谢文友王政、冯宇宁提供精美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志强,笔名野夫,男,1967年7月生,山西大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大宁县作协主席。《昕水文艺》主编。著有散文集《亲情树》《梧桐树》《行走山水》。散文、小说多次获国家级奖项。</p><p class="ql-block"> 手机号:13753729863,地址:山西省大宁县文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