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凝望:陕西纪实摄影六人作品展/贾妍

水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是在场,是记录,是看似客观的主观创作。当摄影师的取景框圈定摄影对象,并借助相机完成创作时,是摄影师的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字如其人,摄影作品亦是,正在省美博展出的《时空凝望:陕西纪实摄影六人作品展》如同六段式默片的依次推进,胡武功、潘科、谢爱军、彭祥杰、火炎、苏晟六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在告知观者过往模样的同时,也悄然阐述着摄影师创作理念与个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与摄影术的发明相关,小孔成像本身就是制作场景,摄影与制景关系密切。在桂林,为游者拍摄所做的制景装置,在拍摄完成后,是山水之间的画足添蛇,摄影家火炎凭着新闻敏感,完成了《新桂林山水》的拍摄,以浅灰色调的看似优雅进行暗讽。制景在山水之间,也在居室屋舍间,摄影师苏晟便将视线聚焦在室内,以其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人生经历,关照着独生子女《中国式童年》,在家长制造的生活环境中,是被塑造的童年岁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是放大视野,制景可以更为宽泛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更为广袤且辽阔的场景,是人们行走其间,被忽略的存在。生性桀骜的摄影家谢爱军以局外人的旁观态度,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荒诞与突兀,却用四平八稳的对称构图予以揭示,无论是《临时剧场》,还是《他乡的天际线》,皆是摄影家含而不露的犀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以旁观者姿态出现的是摄影家彭祥杰,曾经残酷岁月的洗礼,使其游离在日常与艺术之间,其摄影语汇呈现出的非主流腔调,是其对自我个性的一次次灵魂叩问,于是,《二次元》系列作品包涵着晦涩且通俗的寓言,摄影师作品中,随处可见西方艺术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景,也不仅仅出现在空间维度里,更跨越时光,出现在时间维度里。对于中国摄影史,陕西纪实摄影团队贡献卓著,摄影家胡武功和潘科老师,无疑是其间的代表性人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速闪过的自行车,十字路口拉起的绳子,诸如此类的城市寻常场景,因为潘科老师的摄影,而将过往拉回,记忆总是选择美好留存,而摄影作品却据实呈现,不容粉饰。无论好坏,曾经的过往都是真实存在,“摄影师不是榜样,而是文化标本。”潘科老师如是说,对摄影理论与实践的深耕,再辅之清醒的思想,潘科老师是儒雅的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时空的屏障,回望过往,现实的沧桑与残酷,通过摄影师镜头下的细节,在不经意间呈现。看胡武功老师的摄影作品,如观经典,常读常新,曾主持过其摄影作品分享会,曾与其追拍过终南山下的收麦者,也曾邀约其做客长安悦读,讲述西安历史。如果说陕西纪实摄影成就斐然,带头大哥的作用举足轻重。于西安人而言是幸运的,在陕西纪实摄影家的作品中,留存了清晰且真实的城市记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空凝望,是摄影家穿越时间的记录,游走在其中,凝望的是时空,忽有沧桑之感,在所有的喧嚣之外,是淡的忧伤。好似胡武功老师摄影作品里,那位唢呐手头顶一层薄的霜雪,流淌着悄然无息地寒意。</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