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测管窥之十五

younger

<p class="ql-block">抗日神剧:娱乐表象下的历史之殇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引言:抗日神剧的现象剖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影视文化的长河中,抗日题材电视剧本应是承载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的桥梁。然而,当下部分抗日神剧却偏离了这一初衷,呈现出一种荒诞离奇、脱离历史本真的奇特景观。这些神剧充斥着各种夸张的情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等违背常识与历史事实的桥段屡见不鲜。它们不仅没有展现出抗日战争艰难、残酷的真实面貌,反而营造出一种娱乐化、戏谑化的氛围,让年轻一代在观看时只觉好玩,沉浸在轻松愉悦之中,全然忘却了那段历史背后的沉重与苦难,以及作业和工作压力带来的现实烦恼。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乎历史认知、文化传承以及影视创作的价值导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背离历史:抗日神剧对真实战争的歪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战争残酷性的缺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无比悲壮且艰难的历程。在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军民面临着装备悬殊、物资匮乏、敌人残暴等重重困难。无数先烈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广袤的国土遭受战火的无情洗礼。然而,抗日神剧中,战争的残酷性被大幅淡化。战场上,我方战士仿佛拥有无敌的超能力,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发无损,轻易便能消灭大量敌人。例如在一些剧中,游击队员可以单枪匹马闯入日军军营,如入无人之境,以一敌百,杀敌过程轻松写意,不见丝毫紧张与艰难。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忽视,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真实的战争中,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每一寸土地的收复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如此庞大的伤亡数字,是战争残酷性最有力的证明,而抗日神剧却将这一切轻描淡写,使得年轻一代无法真正理解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历史细节的混乱与错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忽视,抗日神剧中还存在大量历史细节的混乱与错误。从武器装备到人物服饰,从日军的行为逻辑到中国军民的战斗方式,都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在武器方面,一些剧中出现了与时代不符的先进武器,或是对武器性能进行夸张演绎。比如,将尚未在当时广泛应用的武器随意安排在战斗场景中,或是让普通步枪拥有远超实际射程和威力的表现。在人物服饰上,也常常出现不符合历史背景的穿着。我方战士身着崭新、干净的军装,发型时尚,完全没有战争年代应有的艰苦与沧桑。而对于日军的刻画,要么过于脸谱化,将其描绘成愚蠢、无能的形象,要么对其残忍本性进行简单化处理,无法展现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累累暴行的复杂性。这些错误的历史细节,不仅误导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也损害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误导认知:对年轻一代历史观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削弱历史敬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轻一代正处于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视作品等文化传播渠道。抗日神剧的荒诞情节,让历史变得如同一场闹剧,使年轻一代难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庄严。当他们看到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轻松战胜敌人,战争被演绎成一场充满趣味的游戏时,很难对那段历史产生敬畏之心。历史敬畏感的缺失,会导致年轻一代对历史的随意解读和调侃,将先辈们的牺牲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可能滋生出对战争的轻视态度。例如,一些年轻人在网络上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进行恶搞、调侃,这种行为的背后,与抗日神剧所传达的错误历史观念不无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这段历史不容亵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阻碍正确历史观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然而,抗日神剧却为年轻一代塑造了一个扭曲的历史形象,阻碍了他们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在这些神剧中,历史被简单地划分为正邪对立的两方,人物形象单一、扁平,缺乏复杂性和多面性。我方英雄人物完美无缺,没有缺点和不足;而日军则十恶不赦,毫无可取之处。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历史呈现方式,无法让年轻一代了解到历史的全貌和复杂性。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军民的抗战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英雄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同时,日军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思想和派系,他们的行为既有军国主义的疯狂,也受到当时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抗日神剧的误导,使得年轻一代难以从历史中汲取全面的经验教训,无法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内涵,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娱乐至上:抗日神剧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创作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商业利益的驱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影视制作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抗日神剧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抗日题材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长期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制作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往往会采用一些夸张、刺激的情节和表现手法,以增加电视剧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碎片化的娱乐内容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抗日神剧中的一些搞笑、荒诞的片段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成为热门话题,从而为电视剧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流量。在这种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制作方往往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教育意义,将抗日题材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过度消费历史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创作能力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商业利益的驱动,抗日神剧的出现也反映出部分影视创作者创作能力的局限。在创作过程中,一些编剧和导演缺乏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无法从丰富的历史素材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故事和人物。为了填补剧情的空洞,他们只能依靠虚构和夸张的情节来吸引观众。同时,一些创作者也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照搬以往的成功模式,导致抗日题材电视剧陷入同质化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突出自己的作品,他们只能在情节的离奇和夸张程度上做文章,从而走向了神剧的极端。此外,一些影视制作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也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对剧本的打磨、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等方面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进一步降低了作品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回归本真:重塑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历史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尊重历史事实,还原战争原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作用,首先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还原战争的真实面貌。制作方应该深入研究历史资料,走访抗战老兵,了解那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在剧情创作上,要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避免虚构和夸张过度。例如,电影《八佰》在一定程度上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以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场景还原,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和牺牲精神。影片中,既有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热血场面,也有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挣扎,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只有这样真实地还原历史,才能让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和伟大,激发他们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强化思想内涵,弘扬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还原历史事实,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还应该强化思想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影视作品应该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将这些精神内涵传递给观众。例如,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通过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在滇西抗战中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蜕变,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剧中人物虽然性格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缺点,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都能放下个人恩怨,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敌人。这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让观众在观看后深受感动和鼓舞,也让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提升创作水平,创新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还需要提升创作水平,创新表现形式。在编剧方面,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逻辑性,避免人物形象的单一和剧情的拖沓。同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影视作品的创作经验,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导演方面,要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和画面的美感,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增强作品的观赏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特效、动画等,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历史情境中。例如,一些抗战题材的动画电影,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日神剧的出现,是影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它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年轻一代的误导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强化思想内涵和提升创作水平等措施,重塑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形象,让它们成为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年轻一代才能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下,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