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水美</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可给我带来无尽快乐的老截渗依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从村南往北一下岭头子大坡,便有一东西倒虹,东望是高悬的水泥管子水渠,有一配电房房,水渠的尽头是依河而建的截渗,岸边矗立着水泥平房,水泥平房和水渠之间是老河堤隔开的,靠一8吋泵管连接,顺着8吋泵管可以上到水泥平房顶。从平房上可俯瞰截渗,感觉深不可测。其实泵管有两个,一个6吋,一个8吋的,并排着,不过大家上平房都走8吋泵管,手一攀,脚一缩就上去了。两个泵管跨过老河堤路,通到一个很深的蓄水池(可以游泳),泵子开时,水清澈溅起许多水花,水再顺水泥管子向西流去。这一幕幕我记得是那样清楚,因为截渗就在我南岸子东,全村的小学生都爱到那里去玩。这老截渗和出水的泵管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建设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截渗是长方形的,两头修成半圆状,是由一块一块水泥墩砌成的,下面两头各有一个横梁,可以走人,从横梁到截渗上沿有很深一段高度,有一铁梯攀在上面。我当时不敢往下看,现在想起来仍然有点害怕。截渗底部南壁是箍着的通往河里的通道,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截渗里。那个水泥平房其实就是泵房,里面是横七竖八的管子,水泵,马达,北边是出入的门。从截渗往北走一节就是老孔(看河堰老人)房房,整个房房是烟熏火燎的颜色。房房门朝东,在河堤与房房间是一片土脚地,干净卫生,房檐上有锅头,堆满了硬柴。门前有两棵大槐树,上架有横木,是杀牲挂肉用的。路口支着一口大锅,夏季里面是用绒线花熬好的茶,供上岸子赶集人免费喝的。槐树下经常有蚂蚁搬运着落蕊,是最安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现在,截渗已经填满,只剩下水泥轮廓,还被蔓草覆盖,周围净是翠竹掩映。东折的老河堤已荡然无存,老孔房房已经没有一点踪迹可循。截渗朝西的地上水泥管渠几乎完了,剩下一节,当年的老电房房还在,不过已经破败不堪。一条宽阔的新兴“西太路”,斜贯向西,彻底改变了村貌,加大了城市化进城,有红绿灯,公厕指示牌,村里有污水井盖……</p><p class="ql-block"> 可当年王红章老书记带领大家学大寨,兴修水利建设的情景,以及那些惠民设施,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有多少人还记得那老截渗,当年的顽童如今已成老翁……</p><p class="ql-block"> 2025.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