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散文一篇)

鬓雪残陽

<p class="ql-block">故乡的路</p><p class="ql-block">张家观</p><p class="ql-block">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值此春暖花开之际,陪同老伴到故乡拖船埠自驾游。小车飞驰在笔直平坦,柏油铺面的临村公路上。一眼望去,公路两旁杉林成荫,田野里麦苗青,菜花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却不见了我曾经走过好多年,没齿难忘的乡间小路。正是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  听老年人讲:拖船埠是千年古镇,素有“石板两街八里长,三桥四庙码头忙”小汉口之美誉。四面环水,以船代步,交通十分便利。大革命时期贺龙在此整军革命,星星之火,燎原大地,成为红军摇篮。解放后受地理自然因素影响,水位下降,周围变成沼泽,国家派军垦农场开荒,改湖区为良田,修建公路。人民公社成立对乡间小路进行拓宽取直,连通公路,并要求各家各户捡废砖头,碎石子加固路面,仍然经不住风雨冲刷和手扶拖拉机碾扎,还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粑糟”的烂泥巴路。</p> <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拖船埠已是村中小街,只有残存的青石板记录着古镇的历史演变。我和小伙伴常在青石板上玩耍,游戏。特别是夏季的雨天,雨珠打在石板上就象交响乐,无数小脚丫合着节拍跳起踢踏舞,溅起的水花相映石板的酒窝漾成涟漪,童年的快乐无与伦比。可惜一九五八年一夜之间全街的石板被撬走,留下的是“出门一身土,下雨满街泥”。随着年龄增长我出村到区里读书,才体会到人们出行的艰辛和不易。</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那一年冬天学校放星期假回家,第二天正下着大雪,我背上口粮和腌菜,头戴斗笠,脚穿草鞋,顶风冒雪,走几步就要抠掉草鞋上的泥沙,溜溜滑滑四个多小时赶到学校,筋疲力尽,汗水和泥水把全身衣服湿透。</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参加了工作,娶妻生子。老家只有年迈的父母留守,每次骑自行车回去探望,看到乡间路上坑洼连绵,颠簸不平,每走一步,胆颤心惊。几年后只好把双亲接到我身边。从此便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拖船埠,离开了这条反复往来的辛酸路。</p> <p class="ql-block">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拖船埠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柏油路修到村口,小街重新铺上了石板,安装了电灯,联通了网络,复原了红军街,红军桥,英雄纪念碑,成为潜江市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的一张美丽名片。</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路成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她见证了青石板的历史文化底蕴,亲历了新社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她承载着的无数美好记忆和深厚的情感与乐趣,永远铭刻在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