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析荷

吟啸徐行5417538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导游,也没有通常门票上的景区分布简图参考,从刘氏家庙出来,我们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沿着脚下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的石板路信步走去。路的两旁是葱郁高大的樟树,枝繁叶茂,像是一把把绿色的巨伞,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地上便布满了星星点点的光斑,如同碎金一般。偶尔还能听到鸟儿在枝头欢快的鸣唱,为花园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灵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方又来到一方池塘,规模比入口处的荷塘小了许多,却显得更加精致。沿池塘边建有几座形态各异的小亭,周围用成排的太湖石垒砌点缀,颇具苏州园林之风。我们走过一道石板曲桥来到园中,这里林木葱翠,曲径通幽,奇石耸立,千姿百态。这块的太湖石,高大威猛,说它像一头雄狮,像吗?脑袋有点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有一块称为“啸石”,说是南浔三奇石之一。石上有小孔,若贴紧吹之,气流在石腔中回旋激荡,便有“呜呜”的啸声传出,低沉呜咽,声动梁尘。原为清嘉庆年间的两浙总督、大学士阮元所有,1924年被刘氏购得,移至该处。石前垒有台阶,小孔处颜色也忒深,应该有很多游人尝试过。容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拾阶上前一试,我们宁心静气地等待了好久,最终还是没听到啸声。大概率是因为她不敢贴紧,而是用手掌卷成喇叭筒,而就她那种肺活量,自然就吹不响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吹不吹得响并不重要,主要是要享受那个过程。大家一阵调侃之后,继续前行,没走多远,就见到一座中式风格的建筑矗立在我们眼前,与我们隔水相望,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并在水面上留下清晰的倒影,看起来显得格外静谧幽深。远远就可以看见门楣上有几个大字——嘉业藏书楼,这是刘镛之孙刘承干为世人留下的一件珍贵的文化瑰宝,至于为什么取“嘉业”为名?却是因为清末时,刘承干曾捐巨资为光绪皇帝修建帝陵,宣统皇帝嘉奖他,御赐了“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这也是宣统皇帝赐给刘家的第二块牌匾,刘承干深以为荣,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藏书楼,我发现它呈“□”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的结构,整幢楼共有52间。站在大天井中向东南西北望去,朝着天井的库房皆装有落地长窗,这设计确实巧妙,众多的窗户既能通风又能采光,看得出建楼的主人考虑得十分周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楼里所有的楼堂斋室均布置成清代厅堂的格式,大理石屏风、书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红木家具一应俱全。底层的正厅名为“嘉业堂”,那块宣统皇帝御赐的“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就高悬于此,一百多年过去了,仍彰显出那份庄重与雍容。听说楼上名为“希古楼”,装修相当有特色,但转了一圈,没发现有上楼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房屋的建筑固然可圈可点,但里面的藏书更是价值连城。嘉业藏书楼经历了10多年的辉煌时间,鼎盛时期藏书量达到了60万册,号称全国最大的私人藏书馆。抗日战争前,因时局动荡,刘氏家道开始中落,部分珍贵书籍先后被卖掉。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嘉业堂藏书仅存10万册左右。不晓得现在是否还有藏书,我在一个书斋的门口努力辨认,内中摆放的似乎是古代刻板一样的物件,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它不是原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11月,刘承干写信给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于贵馆永久保存”。至此,中国历史上打着封建社会印记的最后一个大规模私家藏书楼在湖州南浔画上了句号,作为浙江图书馆的下属藏书机构又翻开了新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领略了刘氏发家先祖刘镛的胆略与魄力,又欣赏了其孙刘承干的传承与坚持,我建议我们一鼓作气将刘氏梯号也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建于1908年,它的主人是刘安泩(号悌青),作为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子,也就是首富的第二代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着路标的指引,我们找到刘氏梯号的入口时心里却犯疑惑了,因为从外观上看,这里怎么也不像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入内即是一个院子,两面高高的白灰墙,正面是一排雕花隔扇。我的那位对古建筑颇有研究的刘姓朋友也小声嘀咕着:“这家人的宅院怎么是这样一种布局?”难道说低调是刘家一脉相承的传统观念?还是后期修复重建后形成的格调?未能找到答案,我们也就抱着探幽解惑的念头开始游览这座极富盛名的大宅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梯号内部,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低调的奢华。刘氏梯号的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的厅、堂、楼中规中矩,彰显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而南北部分却巧妙地融入了西欧式建筑元素,那些罗马柱、圆弧型窗户和花纹地砖,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域他邦。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让我觉得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漫步其间,我仿佛在岁月的缝隙中穿梭,在缩小版的大观园里徜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厅“崇德堂”里的匾额庄严肃穆,两侧的抱柱联和画屏古色古香,梁坊、雀替上刻着的精美的图案更是为整个建筑增添了祥瑞之气。一道木楼梯上的浮雕更称为一绝,也许是孤陋寡闻的缘故,我以前从未在中式古建筑里见过类似的装饰,“此物本应西域有,江南古镇何以存?”所以颇觉惊讶,容也喜欢,还在此留影一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还注意到“红房子”门窗上的砖雕,中国江南古建筑的传统技艺与下方的圆弧拱门与罗马柱融合在一起,一点也不违和,反倒是相得益彰,可见美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花园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这里原是网球场,如今已经改造成近300平方米的花园。花园里种着白皮松,月牙形的潭池用来蓄水栽荷的,池边还建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我与朋友站在一尊精美的喷水雕塑前,望着眼前的亭台楼阁,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刘家的阔少与女眷们在此休闲嬉戏的惬意场景,不由得心生几分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追溯这座宅院的历史,便可知这里原是花园弄,元末时南浔华家在此建花园而得名,后为清代湖州富户庄廷鑨的产业。震惊全国的“庄氏史案”发生后房屋被毁,刘家便在这旧址上重建了刘氏梯号。房屋的主人通过精心的设计,缜密的布局,做到了既不忘根本坚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又开放思想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完美地打造出这座融汇了中西方建筑美学臻品的建筑群。它不仅是刘氏家族财富的象征,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与古镇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许每一个到南浔古镇游玩的游客看过之后都会击节赞叹,每一个了解过它的人都会对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留下深刻的印象。</span></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