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这句诗便会在人们口中传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一、清明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最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气温上升,冰雪消融,雨量适中,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得名“清明”。</p> <p class="ql-block">二、清明节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感恩纪念</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日。通过扫墓祭祖,人们缅怀先人的功德,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恩之情不仅体现在对祖先的祭拜上,也体现在对家族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上。感恩先人,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本源,珍惜当下,感恩生活。</p><p class="ql-block">2、催护新生</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也是一个象征新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祖,追思先人,同时也为家族祈福,希望家族兴旺发达,子孙繁衍昌盛。此外,清明时节的踏青游玩、植树等活动,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新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都与生命的新生和希望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3、弘扬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通过庆祝清明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如扫墓祭祖、踏青游玩、插柳戴柳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三、清明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1、扫墓祭祖</p><p class="ql-block">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清明节又称“祭祖节”,这一天,人们会携带祭品,如水果、酒、菜肴等,前往祖先的墓地,清除杂草,献上鲜花,焚烧纸钱,祭拜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2、吃鸡蛋</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久负盛名,五彩斑斓的蛋儿浸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据说吃了清明蛋,一年都能身体健康。还有发糕,寓意“发财”、“高升”,香喷喷、软绵绵的发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3、吃发糕</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4、吃青团</p><p class="ql-block"> 南方特有的青团,那可是清明节的一抹清新色彩,翠绿欲滴的外表下包裹着满满的糯米香和艾草的清香,咬一口,仿佛就能尝到春天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5、儿女亲家互送麻糍</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这种富有寓意的互动蕴含着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甜蜜期盼。男方家清明节前送麻糍给女方家,暗示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接新娘过门;而新娘出嫁后,娘家也会在清明节前送上麻糍,祝福新人日子甜蜜如麻糍,生活美满幸福。</p><p class="ql-block"> 6、踏青</p><p class="ql-block"> 踏青,现在我们叫春游,古时候也叫探春、寻春什么的。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花盛开,正是结伴出游的最佳时机。这踏青的习惯啊,从古至今,从先秦延续至今,让人心情舒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7、蹴鞠</p><p class="ql-block"> 蹴鞠,也就是现在的足球雏形,从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了,那时的蹴鞠是皮制的,里面塞着羽毛,玩法多样。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技术日益精湛,成了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甚至是皇室成员也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8、拔河</p><p class="ql-block"> 这游戏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原本是军中的训练项目,后来传入民间,尤其在唐代清明节时更是盛极一时。两边人马扯着粗壮的绳子较劲,既锻炼了团队协作,又增添了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9、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时,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荡秋千了。这秋千呀,从古至今都是大家心头好,最早可能就是一根树枝绑几根彩带那么简单,到现在演化成牢固的绳索和踏板组合。荡秋千既能锻炼筋骨,又能培养胆量,大人小孩都喜欢。</p><p class="ql-block"> 10、折柳赠别</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春天的柳树象征生机勃发,折柳相赠寓意着吉祥平安,因为“柳”跟“留”同音,包含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或亲人远行后能迅速适应新环境,生活如意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11、植树</p><p class="ql-block">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四、节日起源</p><p class="ql-block">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p><p class="ql-block">“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p><p class="ql-block">《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p> <p class="ql-block">五、清明节三候</p><p class="ql-block">一候桐始华</p><p class="ql-block">桐始华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在古代诗文之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为显赫,所以清明风也被称为梨花风,“梨花风起正清明”。</p><p class="ql-block">二候田鼠化为鴽</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随着天气快速回暖,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了!而此时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p><p class="ql-block">三候虹始见</p><p class="ql-block">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古人视为祥瑞。</p> <p class="ql-block">六、清明古诗词</p><p class="ql-block">1、《清明》</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牧</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2、《清明日对酒》</p><p class="ql-block"> ——〔南宋〕高翥</p><p class="ql-block">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p><p class="ql-block">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p><p class="ql-block">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p><p class="ql-block">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p><p class="ql-block">3、清明夜</p><p class="ql-block"> ——〔唐代〕白居易 </p><p class="ql-block">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p><p class="ql-block">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p><p class="ql-block">最后,愿大家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既能感受到传统的韵味,又能体会到现代的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