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艳的渔夫堡与马加什教堂(东欧四国游之三)

叶 松(秋月无边)

<p class="ql-block">导言:从英雄广场来到布达佩斯著名的渔夫堡,俯瞰多瑙河两岸的建筑风光;再走进马加什教堂,观赏难得一见的宗教文物;这条经典的城市旅游线路带给我们的都是惊艳。</p> 离开城市公园,回头又来到英雄广场,在这里留个影吧。 你瞧,这小孩多可爱啊!眼睫毛就像装上去的。 布达佩斯街头随上随下(HOP ON HOP OFF)的观光巴士。 <p class="ql-block">路过布达佩斯艺术宫,没时间进去,就拍拍门楼内的装饰与壁画吧。艺术宫墙面以红砖为主,搭配色彩丰富的装饰线条和图案,如黄色、绿色、红色等装饰元素,营造出华丽视觉效果;装饰线条多采用陶瓷、石材等材质,历经岁月仍色彩鲜艳。大门为深色实木材质,雕刻有精致繁复的花纹,展现高超工艺。</p> 大门上方拱形窗户采用彩色玻璃,不仅美观,还具有透光性,为建筑内部增添神秘光影效果。 布达佩斯艺术宫是匈牙利重要的展览场馆 ,在艺术界地位显著。其建筑外观极具新艺术运动风格特征。 在英雄广场停车场乘上大巴,沿途看到正在兴建的公共设施,公共车辆。 经过布达佩斯的普斯卡什体育场(Puskás Aréna ) 。它是匈牙利最大的体育场,也是布达佩斯举办重要体育赛事和大型演出活动的场所。该体育场以匈牙利著名足球运动员普斯卡什・费伦茨命名,其前身是 1948 年建成的人民体育场。 布达佩斯的有轨电车。 经过布达佩斯的帕帕・拉约什体育竞技场(Papp László Budapest Sportarena) 。它是布达佩斯重要的多功能体育场馆,以匈牙利前奥委会主席帕帕・拉约什命名。可举办篮球、手球、冰球等体育赛事,也常作为音乐会、演唱会等大型文艺演出的场地,是布达佩斯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 。<br> 中午来到全家福中餐馆午餐。 参观旁边的一栋多层居民楼 。楼体上有两块大型广告牌,上方广告牌是汉堡等食物广告。 经过布达佩斯历史悠久的火车站-布达佩斯东站(Keleti pályaudvar )。该车站至今仍在使用,建筑风格古色古香。<br> <p class="ql-block">这是布达佩斯火车东站的正门。它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筑风格融合新文艺复兴元素,外观宏伟,有精美的雕塑、大拱形玻璃窗和古典柱式结构。</p> 布达佩斯的一座教堂。 看到多瑙河了。多瑙河是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长河,全长2850公里。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 过多瑙河上的大桥。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看到多瑙河上著名的链子桥了。</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上的链子桥。</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上的链子桥。</p> 最后看到著名景点渔夫堡了。 游览布达佩斯的第二个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城堡山。 我们首先在渔夫堡前拍摄了此行的第一张大合影。 夫人在渔夫堡前留影。 随后登上阶梯,爬到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最高处,进入渔夫堡。 渔夫堡建于1895-1902年,为纪念匈牙利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圣・史迪分加冕1000周年而建。其名称源于中世纪时此地是渔民们的聚居地和交易场所,渔民们在此守护自己的利益,“渔人堡” 由此得名。 渔夫堡由塔楼和回廊组成,建筑外墙用石灰岩筑造 ,呈现出古朴沧桑的质感。 新哥特式的尖塔与新罗曼风格的拱门、柱廊巧妙融合,造型独特且极具艺术感。 渔夫城堡建于1905年,最早这里曾是个鱼市,后来渔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修建了此堡,作为防御之用。 这是一座具有古罗马风格,造型别致且面向多瑙河的城堡。 城堡山上有许多著名遗迹,其中的一座灰白色的罗马式建筑看起来与众不同,它就是渔夫堡。 我们在渔夫堡欣赏渔夫堡的内部结构、精美雕塑、特色造型。 渔夫堡新罗曼风格的拱门、柱廊。 渔夫堡新哥特式的尖塔。 渔夫堡新哥特式的尖塔。 夫人在渔夫堡渔夫堡新哥特式的尖塔前留影。 渔夫堡新哥特式的尖塔是渔夫堡建筑群的中心。 透过渔夫堡的拱廊,观赏新哥特式的尖塔。 我们在这里饱览多瑙河两岸风光,多瑙河上的链子桥等桥梁,特别是河对岸的国会大厦。 站在渔人堡上,可将多瑙河、玛格丽特岛、佩斯以及盖勒特丘陵尽收眼底, 多瑙河两岸的建筑一览无余。 多瑙河对岸气势恢宏的国会大厦。 横跨在多瑙河上的几座大桥。 最显眼的就是这座链子大桥。 <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看看渔夫堡的全景,伊斯特凡国王雕像在渔夫堡广场的中央。</p> 渔夫堡的全景。 欣赏渔夫堡广场上的伊斯特凡国王雕像。伊斯特凡国王的骑马铜像,国王骑在马背上,身姿挺拔,目视前方,仿佛正在俯瞰着自己的王国,展现出一种王者的威严与气概。 伊斯特凡国王的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眼神深邃而坚定,透露出睿智与果敢。他身着华丽的服饰,衣物的褶皱线条流畅自然,仿佛在风中飘动,增加了雕像的动感。马的造型逼真,肌肉线条分明,四蹄稳健地站立在基座上,马尾自然下垂,仿佛在微微摆动,展现出骏马的雄健与力量,也衬托出国王的英勇形象。基座上的浮雕内容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国王生平的重要故事和场景,如他的加冕仪式、征战沙场、治理国家等,这些浮雕为雕像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叙事性。 雕像正对着马加什教堂,教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雕像的古朴庄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庄严的画面,成为布达佩斯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走到渔夫堡旁的马加什教堂。马加什教堂(Mátyás Templom)是公元1255至1269年由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IV Bela)(玛尔吉特公主的父亲)所建的新哥特式的美丽教堂,是布达佩斯的象征之一。 15世纪时,Mátyás国王在南侧建了一座尖塔钟楼,整个教堂便被命名为马加什教堂,因为历代匈牙利王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又有“加冕教堂”之称, 在16世纪土耳其占领期间,教堂被焚,后被土耳其人用作主清真寺。这座建筑的外观色泽亮丽,属新哥特式教堂,蕴含了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和土耳其风格等多种元素。 教堂的现貌完成于1874至1896 年,尖塔内部有Bela王及其王妃的石棺,另外,此教堂经常定期举办管风琴演奏会。 教堂两侧高耸若干尖塔楼,其中最高的呈圆柱形,下半部分四周布有 5 层尖拱顶的长窗,往上如雕镂的象牙塔,再往上陡然变细,似直指青天的利剑。 马加什教堂别具一格的屋顶。 而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窗和顶棚画,教堂藏品,茜茜公主半身像,旋转楼梯,多种形状的漏窗等都是不可错过的亮点。 马加什教堂的拱顶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拼成美丽的图案,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将教堂内部映照得五彩斑斓。 皇家阳台在主祭坛左前方,台阶入口在主殿西侧靠近壁龛处,沿着拱柱可攀援而上。站在阳台上可俯瞰整个教堂,近距离欣赏拱顶花纹和高处的管风琴。 教堂内的讲道坛雕塑由舒勒克和米库拉负责打造,建于 1890 年至 1893 年,采用砂岩材质,上面布满了精美的装饰画和雕像,为教堂增添了庄重与神圣的氛围。 主祭坛位于大殿圣坛中央,祭坛后的两层彩色花窗为哥特式建筑典型,上层绘制历代匈牙利君主,下层是肃立的圣人。主祭台雕刻细节巧夺天工,神龛里的圣母像和圣人雕像栩栩如生 马加什教堂的拱顶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拼成美丽的图案,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将教堂内部映照得五彩斑斓。 大量使用橘色、浅红色、淡蓝色、淡黄色等色彩,墙壁、天花板、地板遍布花纹,营造出温馨且奇异平静的氛围。 教堂始建于 13 世纪,在最初的建筑结构和部分早期装饰中体现了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以高耸的尖塔、大窗户及花窗玻璃为特色,其雕塑和壁画也往往具有修长的人物形象、流畅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 在马加什教堂的一些早期雕塑中,人物的体态较为修长,衣纹线条流畅自然,呈现出哥特式艺术注重线条韵律和空间感的特点。 15 世纪马加什国王对教堂进行改建时,融入了文艺复兴风格。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注重对人体形态的准确描绘和对人性的表达。这一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在人物形象上更加写实,比例精准,姿态自然,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力量感。例如,一些人物雕塑的面部表情更加丰富生动,眼神中透露出情感,不再是单纯的宗教符号化形象,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关注和对艺术写实性的追求。 近观《马加什的盾徽》。 位于教堂入口处的《马加什的盾徽》,绘制于 1470 年马加什国王改建教堂之时,19 世纪时从教堂外墙移至此处,盾徽周围的壁画由匈牙利著名画家贝塔朗・塞克利绘制。 圣坛附近的雕塑精美绝伦,其中以镀金的主祭坛最为突出,顶部是加冕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圣埃默里克礼拜堂内的彩绘雕像描绘了匈牙利的圣斯蒂芬国王、圣埃默里克和圣杰拉德主教。 马加什教堂内的神龛。 马加什教堂内的管风琴。马加什教堂的管风琴音栓数量众多,从最初的几十音栓发展到后来的 85 音栓甚至更多,音管数量也相应增加,能发出丰富多样的音色。 马加什教堂内的茜茜公主半身像,是为纪念茜茜公主在此加冕而设。 马加什教堂内设有教会艺术博物馆,开始于中世纪地穴,直到圣斯蒂芬小堂,收藏了大量圣人遗物和中世纪石刻,以及匈牙利王冠。 马加什教堂内教会艺术博物馆珍贵的藏品。 马加什教堂内教会艺术博物馆珍贵的藏品。 二楼藏宝屋展示了国会大厦中皇冠修复作业的内容、璀璨夺目的复制品、16 世纪制成的祭坛遗迹法衣、匈牙利各个家族的徽章,以及装饰着珠宝的战刀等。 教堂一角有新罗马式的受洗喷泉,上方圆形彩色玻璃窗展示了圣约翰福音中上帝的羔羊。 透过马加什教堂的漏窗,可以拍摄到形状各异的风景图。 马加什教堂门前的圣三位一体柱是18世纪为纪念黑死病的结束而建的,柱子上方分别有圣父、耶稣和十字架的雕像。 圣三位一体柱与马加什教堂的尖顶完美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