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品味每一刻的美好。真正的品味,不在于物质的丰厚,而是心灵的富足 ,勤俭持家才是生活富足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的艰难和逆境,正如《老子》这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环境既能锻炼意志,更能造就人生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久前在美篇平台阅读标题为《娘亲为儿补袜子》的佳文,题材内容新颖,朴实无华,画面温馨,感人肺腑。字里行间包含着母爱的博大精深。 笔者以老母亲为自己补袜子,缝被子为话题,图文并茂,老人家亲切慈祥,福气满满,蕴含了母亲的伟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浏览中令我触景生情,勾起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年少时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我便借鉴《娘亲为儿补袜子》的话题,延伸我的思绪,说说我家那些难以忘怀,妈妈勤俭节约的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妈妈1923年出生于上海,大学就读东吴大学化学专业,后来从事教学工作。教数学,教音乐(音乐课上边唱边弹脚踏风琴),能歌善舞,钢琴弹得很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刚刚出生不久,1957年父亲打成右派,家里靠妈妈一个人工资,又被派到北方外地工作,要还养活四个孩子。记忆中妈妈辛劳的背影历历在目。那时妈妈只能在下班后,夜深人静我们都入睡时,才有空为我们缝缝补补。那个年代,这种家境妈妈很有志气,从不求人,也不会让别人看不起,各项工作、生活都很出色,家里打理的特别干净。尽管只靠妈妈一人工资来养活培养我们健康长大,不论春天秋冬都会让我们穿的得体大方,干净利落。后来妈妈回上海探亲时买了台飞人牌缝纫机,妈妈总算有了机械化做帮手。心灵手巧的妈妈会把穿旧的衣服袖子左右调换,这样胳膊肘处容易磨坏调换位置,可以多穿些日子;同理还会把衬衣的领子正反调换;床单从中间剪开,把两边缝合放到中间;还会把衣服拆开,面料反过来重新做,让衣服颜色如新没有褪色感。可贵的是布的边角料也不会扔掉,给我们做抵御风寒的棉手套,当年买布需要布票,每人每年规定限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清楚的记得,每年春节、六一儿童节、我们过生日,妈妈都会给我们做新衣服。从设计到裁剪和缝制都是妈妈独立完成。家里的生活艰难,政治上又受迫害,但妈妈让我们在外人眼里,总是穿的时尚得体,干干净净,从来不让外人歧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我上小学阶段,妈妈教会我踏缝纫机,用旧衣服拼起来做布袋,每年暑假我和姐姐一起晒辣皮子、茄子、豇豆、西红柿、西葫芦等菜干(菜是我们自己种的),放在自制的布袋里,挂在外面煤棚的房梁上,学会了腌制各种咸菜和酱菜,储备好冬天吃。暑假还有个重要任务,哥哥带我捡牛粪,于泥巴混在一起做煤球,去芦湖打芦子,为平时做饭,冬天取暖做准备,可以节省很多煤炭费。旧衣服拆了还要做鞋底用,不会浪费任何东西。每年放暑假前,妈妈就把做鞋底用旧布准备好,教我和姐姐用面糊把旧布一层粘起来,然后妈妈按照我们脚的大小用硬纸壳画了脚印,剪多层再用斜布条龚上边,粘在鞋底边上,用很多层固定后就可以纳鞋底了。我曾学会做布鞋和棉鞋,鞋面用条绒面料,现在看来既舒服又环保。</b></p> 珍藏至今的军用小书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军用小书包,至今我还在用。作为我的针线盒,里面的绣花线,当年妈妈节衣缩食从上海买了绣花用剩下的。家里的枕套,台布都是妈妈亲手刺绣的,我衬衣领子也会绣花,很时尚。这些都是珍贵的记忆,至今我一直保留,小书包里面装的是妈妈的情怀,更有我心中对妈妈深深的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很多内在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我节约的习惯都是妈妈传承的。如今我仍然会把用小的肥皂头,积累多了包在旧丝袜里,变成肥皂球再继续用,另外牙膏用完了挤不出来了,我会把牙膏尾部剪开,再用几次或者洗水池用,妈妈日常潜行默化的细节,让我学会节约。妈妈的艺术天赋是与身具来的,常常变废为宝,搞点小创意,自己画图、设计、裁剪,会用旧的纯棉衣服,拆了做椅子套、制作做饭用的围裙、做地垫、雨伞套等等。至今我也会去做类似的工艺品,用毛线做小动物给我孩子当玩具、用碎布做洋娃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父亲右派平反昭雪,我们也渐渐长大成才,父母都回到了故乡——上海,也算是叶落归根了。之后家里条件有所改善,但这些习惯还会继续。很多勤劳、节省和钱关系不大,感觉是生活的品味,能让家更加温馨,更有生活情调,多年养成的习惯是遗传,是刻在骨子里和血液里的基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妈妈影响熏陶下,我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技能,毛线编织就是其中之一。展示几件我亲手编织的毛衣和围巾手套。现在这些基本不太穿了,但我依然很珍惜舍不得扔掉,因为这些是岁月的记忆,也是自己当年的“原创”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织毛衣剩余的边角料,编织的羊毛披肩、围巾和手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的钩针“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用剩余毛衣编织围巾手套↓</b></p> 1996年在妈妈家留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子女们先后都回到了上海,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也是父亲的母校)。全家团聚了,2008春节接妈妈来我家过年,妈妈特别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小区打太极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妈妈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晚上睡觉、早晨起床、午休时间都是固定的,三顿饭按时吃,每天什么时间段吃保健品、喝牛奶、吃水果自己安排的很好,天气好就会去户外晒太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弹几首歌曲陶冶情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老年后的妈妈每天还是坚持看【新民晚报】,有好的文章会剪下来贴在旧书籍中;教学时很多数学复习题,都是妈妈免费给学生打印,辅导学生全部是无偿的,家里有台老式手动打字机,从来不收学生任何礼物;每次花钱后会记账,对照每月是否超支费用;每天有记日记的习惯。那时用手机编辑短信,妈妈打字操作熟练,自己输入文字,而每一个短信妈妈会用足最大的字符(记得当年一个短信不能超过60个字符),把发一条短信0.1元钱费用,充实用足不浪费。↓</b></p> 此片妈妈在海南留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心目中的妈妈知识渊博,教学中严谨规范,教学水平高超,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和手段进行教学,尤其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家庭贫困的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成绩,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桃李满天下。多才多艺,在学校组织文艺活动,编排节目,组织学校大型合唱等。为人处事知书达理,品质优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但我对妈妈的思念无时不在。敬爱的妈妈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做人做事,道德坚守,良知与原则的平衡规则;教学会自食其力,热爱生活;更重要的是,教会我真正读懂了生活的真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以【蹉跎岁月】主题曲作为结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啊~啊~啊~,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撰稿地点: 中国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完成时间: 2025年4月1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