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福州榕桥村十四门桥的简介和图片,以下是相关信息整理:</p><p class="ql-block">榕桥村十四门桥简介</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榕桥村,是福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宋代古桥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古代福州地区交通和水利的重要设施。</p><p class="ql-block">结构特点:为石墩石梁桥,由14个桥孔(门)组成,桥体以花岗岩砌筑,全长约数十米(具体长度资料暂缺),桥墩呈船形以分流水势。</p><p class="ql-block">现状:部分桥面及构件有破损,但整体结构仍存,现为县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级别需核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建筑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建设历程</p><p class="ql-block">宋元丰二年(1079年)12月,十四门桥开始建造。</p><p class="ql-block">宋元丰八年(1085年)11月,十四门桥建成。</p><p class="ql-block">(注:一说十四门桥建于唐末,宋代为重修。)</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远景图</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十四门桥被山洪冲毁南端二孔及多孔桥面,冲垮西南第十四个桥墩。</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年),十四门桥由林文英捐资重修,改成13孔,在第14孔桥墩上改为石堤与桥相接。</p><p class="ql-block">1984年,十四门桥桥首基石由港澳同胞肖守寿、肖诗木捐资修缮,并增添了石桌、石椅。</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十四门桥受“龙王”台风重创,导致“三墩坍塌,双梁折沉”,受到严重摧残。</p><p class="ql-block">2006年,十四门桥由乡民们修复。</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夕阳景图</p><p class="ql-block">桥梁位置</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境内,位于溪源江(可溪)之上,呈东西走向。</p><p class="ql-block">建筑设计</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桥台与桥墩均由条石叠砌,桥墩呈船形,两墩间距离不等,全桥有13个桥墩,每孔2块石板梁,石板摘置在船形的桥墩上,从桥首向桥尾桥面略显规则的微缩;桥墩两端为尖形,两墩之间。</p><p class="ql-block">设计参数</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桥面宽度为1.74米,桥长度为85.5米;桥墩跨径为4米至6米,两墩之间架以两根石梁,每根石梁大约宽度为0.7米至0.8米,厚度为0.45米。</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桥墩</p><p class="ql-block">运营情况</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10月,十四门桥被公布为福建省河湖文化遗产,不实施收费制度。</p><p class="ql-block">建设成果</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是石构平梁桥,古代桥工根据当地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用了“睡木沉基”法建筑工艺,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桥名典故</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有13个船形桥墩,水从14个桥洞流过,故称“十四门桥”。</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铭刻</p><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八闽旗山志》记有这么一个传说:宋时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渡。有一次清明节,乡绅林居广祭扫先人祖墓——鸭姆墓,途经渡口的时候,正好渡船刚刚离岸,林居广叫船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舟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居广听后非常气愤,一把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许下心愿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不久十四门桥即开始建造。</p><p class="ql-block">刻字</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第一孔石梁北向铭刻有“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xx石匠张保。</p><p class="ql-block">”(“x”为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南侧桥面石板有宋代铭刻,谓“兴采里林居广与室中陈二十一娘,同发心舍造石桥一十四门,上报四恩xx,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桥东第十四孔桥面南侧上镌刻有:“陷桥第十四门丙戊年同期修复。</p><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十四门桥桥西头公园的围墙边有丁亥年春月(2007年)立的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林阳在撰文的《重修十四门桥记》:“十四门桥,雄踞溶渚。始建于唐(五代),再造于宋。堪称左海古桥之首,可谓西乡古迹之最。荣列闽邑文物,实为吾里荣耀。讵料乙酉菊月,‘龙王’施威,银河倾泻,锦溪暴涨。堤崩道垮,楼倾树摧。古桥亦不幸免,三墩坍塌,双梁折沉。余亦倾圮,岌岌可危。值此存没之际,里贤村干、父老乡亲、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组成修桥理事会,研讨修复方案,编审工程预算。及时呈报县镇,恳请赈救。组织民间献资,争取各方襄举,旋即围堰截流,清基砌墩。意外出土清嘉庆时水毁一门石梁,并予修葺,复原十四门,于桥首辟小公园,饬置假山石座,以作里邻憩娱之所,且修亭树碑,勒诗镌联,以供客旅观赏之用。筹措捐献总计融资四十万余,历时九旬,工程告竣。唐宋古桥,稀也珍也,罹难再生,幸也喜也。重文化历史,诚可贵也,爱文物古迹,尤可敬也,是为记。</p><p class="ql-block">《重修十四门桥记》石碑</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1989年3月,十四门桥被列为闽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5年,十四门桥被福州市交通局列为福州地区尚存39座名古桥之一。</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9日,十四门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十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十四门桥被公布为福建省河湖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