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的记忆——糯叽叽美食之杜桥炊圆

林间默语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回到杜桥老家,心中莫名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渴望追寻儿时记忆中那份糯叽叽美食——炊圆。江南的雨,总是那般缠绵悱恻,我撑着伞穿梭于杜桥老街的深巷之中。忽然间,一股熟悉的味道味道飘了过来,引领着我向街角处探寻。那方褪去了漆色的“老街口炊圆”木匾,在风雨中轻轻摇曳。这一幕,不经意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四十年前,奶奶亲手包制炊圆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来吃炊圆哦,要几个吗?”阿婆的声音温柔而慈祥,她颤巍巍地掀开竹匾蒸笼,白雾缭绕之中,柴火的香气扑鼻而来。阿婆轻轻捏起糯米团子,那特意留下的口子,笑称它为“出气口”,寓意着炊圆在蒸制过程中能够自由呼吸,更加美味可口。</p> <p class="ql-block">阿婆一边轻轻地捏起面团,一边喃喃自语,那温柔而慈祥的语气,像极了奶奶当年教我包圆时的情景:“杜桥人包圆,糯米要过三遍磨石细细研磨,和粉则需用洞坑水,揉面要顺顺倒倒九九八十一下,这样做出来的炊圆才会像小姑娘的脸一样光滑细腻。”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阿婆不时地瞟向正在冒气的蒸笼,顺手切断了生火的电源,耐心地等待着:“千烧不如一蒙。”过了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从蒸笼中取出两个热气腾腾的炊圆,放入紫菜、虾皮汤中轻轻摇晃,那裂开的嘴巴象似在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我轻轻地咬破那层Q弹的外皮,一股浓郁的糯叽叽与小葱拌猪肉的味道,瞬间填满了我的味蕾。嗯,就是这个味道,儿时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回到家中,看见女儿捧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屏幕里跳动的“网红美食”总是带着艳丽的色素与刺激的添加剂。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么好吃又健康的传统美食,却未能受到孩子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孟子》曰:“君子远庖厨”。当我们把食物简化成流水线上的商品,失去的又何止是味觉的记忆?我递上刚带回的炊圆给女儿,她好奇地问道:“妈妈,这个圆子为什么要开口笑呀?”我笑着告诉她:“这开口的炊圆,不仅仅是美食,是家族情感的寄托,每逢佳节吃炊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你知道吗,孩子,这开口的炊圆,还寓意着包容与开放。”我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与期望,“就像我们的杜桥人一样,虽然地处江南一隅,但我们的心胸却像这炊圆一样,能够容纳百川,欢迎四方的来客。”</p> <p class="ql-block">女儿点点头,便咬了一口手中的炊圆,“哇,妈妈,这个圆子太好吃了!比那些网红美食好吃多了!”女儿兴奋地说道。或许传承本就不是刻意的仪式,而是像这开口的炊圆一样,在蒸汽升腾的刹那,让古老的智慧自然流入年轻的掌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被那些短暂的刺激与新鲜感所吸引。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份传统美食时,我们才会发现,那些古老而纯粹的味道,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归宿。于是,我决定带着女儿一起走进厨房,亲手包制一次炊圆。</p> <p class="ql-block">在厨房里,我们一边忙碌着,一边聊着天。女儿学得有模有样。“妈妈,你看,我也会包炊圆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已逐渐发芽。人们常说:“味蕾的记忆是故乡”。我们不忘来时路,弘扬传统美食,珍惜这份来自味蕾的记忆与感动吧!</p> <p class="ql-block">【注:炊圆,系临海美食“糯叽叽”系列之一,是杜桥人民早餐与夜宵的首选,更是每缝佳节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之选,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其中的“炊”字,源自杜桥方言,当地百姓常将食物蒸制成熟的过程称为“炊”。而“圆”字,则因其圆润的外形,以及所蕴含的团圆美满之意,而深得人心。杜桥炊圆,以细腻的糯米粉为皮,精心包裹着调味的猪肉馅料,经过精心蒸制,外皮变得晶莹剔透,肉馅则饱含肉汁,鲜美异常。其独特之处,在于蒸制时特意留下开口,使水蒸气得以渗透其中,形成少量而鲜美的汤汁,进一步丰富了口感。《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幽默地调侃道:“台州人性格豪爽,连包肉汤圆都来不及封口。”】</p> <p class="ql-block">备注:(图片来自AI、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