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抗战公路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探访二十四拐抗战路”。</p> <p class="ql-block"><b>“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探访二十四拐抗战路”</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抗战中,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在抗战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在国难当头之际,投身抗战生命线上的南侨机工,飞虎队,抗战生命线上奔赴的军民,其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甚为传颂。其保家卫国,舍身为国的抗战精神,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高质量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4月10日一一12日,致公党昆明市委员会、南侨机工学会组织党员、会员及所属专家学者,专门来到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探访,学习,演出,交流活动。该活动得到贵州省黔西南州侨联、晴隆县委县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宣传,统战,文旅,摄影家协会,融媒体中心等部门重视与热情关注。 </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b> 重走抗战路 缅怀先辈情</b></p><p class="ql-block"><b> 南侨机工后人, 走上父辈人生巅峰战斗过的抗战公路,如梦回战场, 在二十四道拐上根据当年滇缅路上的历史状态,复制新建重建的军车摩托车原型及碉堡岗哨亭、公路导行指路标牌,真实环境的情景再现,令观者沉浸式体验,心潮起伏,抚今追昔,更缅怀先烈,更珍惜现在,重走抗战公路,弘扬家国情怀,赓续报效祖国红色经典,传承爱国主义主题思想,以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努力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p><p class="ql-block"> 晴隆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位于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11月,由江苏阜宁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勘测设计,1936年6月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第一拐与第二十四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1米,坡的倾角约60度。</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包含二十四道拐在内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为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的咽喉要塞,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晴隆二十四道拐也因此以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1988年6月,晴隆县将二十四道拐确定为文物遗址并加以全面保护;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省委、省政府确定二十四道拐为第四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9月,二十四道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抗战纪念遗址;同年被网友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2015年11月,二十四道拐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二十四道拐被国家发改委列为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之一;2016年,被评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二十四道拐景区获批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授予“贵州省汽车摩托车运动基地”称号;2021年被评为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1年被命名为贵州省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南洋华侨机工学会所属合唱团队员,着装整齐,精神抖擞,高唱抗战历史战歌,重走先辈走过的抗战公路。十日,第一天清晨,从云南省昆明市出发,风尘仆仆,来到贵州省晴隆县安南古城二十四道拐博物馆开启研学考察活动,之后来到二十四道拐重要遗址,拉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探访二十四拐抗战路”红色横幅,在抗战公路上列队徒步留念,南侨机工学会合唱团与滇缅印二战历史文化研究、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沉浸式体验走进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参观二十四道拐陈列馆,探寻二十四道拐遗址,登上瞭望台及二十四道拐博物馆,白天参观考察探究研学旅游;夜晚,登上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文化广场大舞台,激情演出情景合唱节目《南侨颂》片断。第二天,上午参观北盘江铁索桥遗址,从中感受到滇黔公路跨越盘江跨越时空的桥梁历史变化;下午受邀请到晴隆县委县政府大院内会议室参加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一系列高质量的研学参观考察演出交流研学座谈会活动,使每个人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与深刻教育,更加激发南侨机工后人们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由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盟军通讯兵拍摄的一张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照片,传遍世界,感动世界。二00二年被滇缅印二战史专家、南侨机工学会顾问戈叔亚,根据老照片在滇缅公路上来回对比寻访,最终确认在贵州晴隆县,其实地勘察发现二十四道拐方位确认的报告,经新闻传媒界,广泛传播,广为人知,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p><p class="ql-block"> 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现在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景区,国家级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抗战公路之滇黔公路上二十四道拐公路,始建于民国(1935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1936年竣工,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重庆,二十四道拐即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飞机多次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企图截断滇黔咽喉。</p><p class="ql-block"> 1942年,美军1880工兵营官兵进驻晴隆,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抢修及维护任务,该营驻守官兵直到日军投降一月后才撤出晴隆。</p><p class="ql-block">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及南洋机工驾驶的车队通过滇缅公路,经过二十四道拐,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将滇黔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亦是中美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录,2006年被国务院间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约翰<b>·</b>阿尔贝特的一张照片闻名全球,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战史专家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至此,无名英雄“二十四道拐〞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被镌刻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是成为西南国际交通运输线的一大重要节点和粉碎日寇军事封锁的战略拐点。二十四道拐承担着军事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是中缅印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抗战生命线〞,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历史见证,被誉为人“亚洲战争图腾〞和“抗战文化地标〞。2006年国务院比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二十四道拐被公布为国家百批抗战纪念遗址,成为贵州省唯一被收录其中的抗战纪念遗址。现是贵州省十大研学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参观考察晴隆阿妹戚托小镇</b></p><p class="ql-block"><b> 告别二十四道拐,来到晴隆山下美丽乡村,参观考察晴隆阿妹戚托小镇。当晚,皓月当空,广场上人山人海,急匆匆乘大巴车赶来的南侨机工研学考察团,登场大舞台,体验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迁建的美丽乡村,体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在小镇大舞台演出《南侨颂》,激情澎湃,高歌爱国主义精神。</b></p><p class="ql-block"><b> 南侨机工合唱团,参观考察研学活动,当晚来到阿妹戚托小镇,登场阿妹戚托大舞台,为广大村民观众及游客表演抗战历史情景剧合唱节目《南侨颂》半小时重要节目片断,受到热烈欢迎。演唱者深情款款,豪情满怀,热泪盈眶;观看者也热泪盈眶,受到深情感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晴隆县</span>阿妹戚托小镇,是国家 AAAA 级景区旅游景区,是晴隆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代表,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特色景区,景区结合了彝族、苗族的民俗文化,将信奉的图腾牛头、虎头运用到建设布局中,并通过灯光亮化勾勒出来,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感和夜游景观完美融合。每逢彝族火把节、苗族绣花节、布依族网举节,围绕一年三大节,在阿妹戚托景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趣味性活动,增强了地方吸附力。</p><p class="ql-block"> 当晚,演出结束之后,东道主又在民族团结广场上点燃激情燃烧的篝火,举行篝火晚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一堂,共同感受阿妹戚托风情小镇的热情与狂欢。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成就,感受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主题教育,感受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所传达的抗战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贵州乡村振兴农文旅游的蓬勃复兴和美好生活。(曹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位于晴隆县城南,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路段,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抗战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00处之一。被网络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抗战公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第一拐。</p> <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抗战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00处之一。被网络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抗战公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位于晴隆县城南,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路段,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运输线”。全长4公里,蜿蜒于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为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山坡倾斜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抗战遗址,201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00处之一。被网络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抗战公路”之一。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公路始建于民国(1935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1936年竣工,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重庆,二十四道拐即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飞机多次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企图截断滇黔咽喉。</p><p class="ql-block"> 1942年,美军1880工兵营官兵进驻晴隆,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抢修及维护任务,该营驻守官兵直到日军投降一月后才撤出晴隆。</p><p class="ql-block">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及南洋机工驾驶的车队通过滇缅公路经"二十四道拐"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将滇黔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亦是中美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录,2006年被国务院间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的一张照片闻名全球,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战史专家戈叙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至此,无名英雄“二十四道拐〞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被镌刻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b>"二十四道拐"公路简介</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公路始建于民国(1935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1936年竣工,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重庆,二十四道拐即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军飞机多次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企图截断滇黔咽喉。</p><p class="ql-block"> 1942年,美军1880工兵营官兵进驻晴隆,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抢修及维护任务,该营驻守官兵直到日军投降一月后才撤出晴隆。</p><p class="ql-block">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及南洋机工驾驶的车队通过滇缅公路经"二十四道拐"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讲话,将滇黔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亦是中美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录,2006年被国务院间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的一张照片闻名全球,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战史专家戈叙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至此,无名英雄“二十四道拐〞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被镌刻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让世界知道二十四道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