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所谓“高级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谈摄影色彩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这篇的目的,是因为我们时下流行的“摄影”几乎全部太鲜艳,借用“高级灰”这个词<b>矫枉过正</b>。必须说明的是,所谓“高级灰”这个词很不专业,只是个社会流行语,灰色就是灰色,不存在所谓高级低级。</p><p class="ql-block"> <b>“高级灰”</b>所以流行,也许和莫兰迪的画有点关系,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画走红,是因为大众认为“灰得高雅”。“高级灰”这个词因为有“高级”二字,传染力极强,入侵到时尚化妆服装室内装潢领域,和一切有主观色彩关系的商业场合。迅速繁殖出“莫兰迪灰”“莫兰迪色系”等一系列摩登新词,社会流行词来自莫兰迪这样极小众的画,意外地成为时尚美学意识,不知道莫奈梵高嫉妒不嫉妒。</p><p class="ql-block"> 到底什么是所谓“高级灰”,画家也真不知道。美术里根本没有所谓“高级灰”,倒是有个词叫“灰调子”,是美术写生用语,还并不是创作用语。灰调子的意思是在学生写生的时候要学会准确观察表现真实目标真实色相,物体在环境里的颜色是互相比较出来的,统一成一个丰富的调子,总体感觉“似乎灰灰的”,所谓“灰调子”其实并没有真的哪一块是真灰的,是指色彩关系的和谐。这个词即使在美术教学上也不是正规词,也是口语化的习惯用语,基本是指和谐的色彩关系。要注意的是,油画教学的“灰调子”并不是创作目的,只是写生训练的观察方法,正规创作的色彩关系和风格,仍然要求画家发挥主观创造性画出不同的色彩调子形成独自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本节提要:“高级灰”并不是莫兰迪创造,也不是美术专业词汇,画家有“灰调子”的习惯说法。社会面说莫兰迪的画是高级灰,是当例子比喻清淡高雅风格。</p><p class="ql-block"> 但不可否认莫兰迪的绘画很神奇,“看起来”整体都是灰灰的,但看任何一个局部都不是灰的,都有很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正适合我们今天<b>借他的绘画“讲道理”。</b></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那么所谓"高级灰”和摄影又有什么关系呢?<b>明确一下我们并不是要拿拍照模仿莫兰迪画画,</b>我们不妨借借这个概念以便说明摄影色彩的“过头”与“真实”。为了便于理解对色彩的抽象描述,我们暂时把<b>真实丰富的颜色比喻为“灰灰的”。</b></p><p class="ql-block"> 本文暂时不想涉及摄影师的所谓“创作”,只从日<b>常生活/街头随拍</b>,和<b>普通</b>游客的<b>旅游摄影</b>为例子,探讨商榷一下真实客观的照片色调。急着“创作”之前,先搞清楚怎么还原“实况色彩”,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搞清楚,砌楼必定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影响和决定照片色调品质的因素之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机和镜头质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不同品牌的相机/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色调各有风格,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看得出来色彩好坏差别的人极少,大多数人都是以看着鲜艳为好,就怕花不红天不蓝云不白。</p><p class="ql-block"> 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组街拍,哥们一眼看出说这是XX相机拍的吧!颜色真好看,要是油画能画出这个色调就好了,我这哥们是油画家,他指的是我那个比较专业的单反相机,指的色调是我那天下午拍摄的阳光阴影下的街头人物,就是所谓“高级灰”效果。那天天气晴朗,下午明亮阳光的非直射一侧的街景,色彩很丰富。我自己也正为这个效果很有收获感。</p> <p class="ql-block"> 所以结论很明显,摄影设备越好,表现还原色彩越精准,这里不便透露镜头相机品牌型号,以避免作广告之嫌。设备的价格和传感器的面积决定了整体画面素质,其中最难直接感受到的,就是色彩品质。物理制造局限决定了小体积相机和手机对色彩的精准还原肯定比不过大型相机。</p><p class="ql-block"> 下面7张照片是对比,在相同时间地点相同天气,都是极端强烈阳光条件,前4张是全画幅相机拍摄,后3张是一英寸画幅小相机拍摄,可以直观看到什么是“阳光灰”下的丰富层次,高光不过头,暗部不灰死,所有色彩层次温和细腻,主要是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犯冲,舒服。神不知鬼不觉解决了非洲沙漠里极端强烈阳光下的“阴阳脸”问题。</p> 而下面这3张,是一英寸感光传感器小相机在同一场合拍摄,拍摄参数完全一样,可以明显看出:<b>虽然“阳光灰”效应控制的很有节制,但色彩宽容度和光比宽容度无法和上面4张比,色彩的丰富度更不如上面4张,</b>两组照片都是直接出片,无后期矫正。 上面这7张对比照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背着沉重的相机走世界,是有丰厚的回报的,如果你放弃摄影器材的体积重量,选用轻便易带的小型相机或手机摄影,你放弃的可能未必是像素和清晰度,但是你牺牲了真实的色彩还原,尤其是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去的天涯名胜。这是大多数人容易疏忽的。因为从光学制造角度,制作七色光谱都能完整平齐无差别还原,不论是光学镜头还是相机机身,是有物理制造局限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和色究竟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色彩丰富灿烂的照片,今天网络上所有APP的照片都在“比鲜”似乎越鲜艳越吸引眼球,这是格调媚俗的表现,没有思考摄影究竟遵循什么色彩规律,才是真正的品质格调。更重要的是,都不考虑观众看到的是不是真实,这个最要命。</p><p class="ql-block"> 说这个之前,先说一下,一直有种流行论点说摄影的最不理想光线就是散射光,这个理论依据是“摄影是光的艺术”,这个认识逻辑正好说反了,散射光就不是光吗?</p><p class="ql-block"> 和散射光相对的是会聚光,也叫平行光。会聚光有方向性,比如聚光灯,晴天的太阳光,探照灯,手电筒等。简单区分,凡是能投下轮廓清晰的影子的,都是会聚光。</p><p class="ql-block"> <b>散射光和会聚光都能表现色彩</b>,相比之下<b>散射光更能还原色彩的准确性丰富性。</b></p><p class="ql-block"> 会聚光往往用在“不得不用”的手段上,比如照相馆里想把胖人照瘦一点,用方向性很强的会聚光隐掉暗面的体积感。会聚光也往往用来人为地“捏造”粗犷刚勇或恐怖狰狞的形象,谓之创作。事实上实际操作里照相馆往往用不同方向和强弱的会聚光“塑造”和美化人物形象,所以照相馆的人像虽然“完美”但有失自然。</p><p class="ql-block"> 在风景摄影里,影迷对会聚光更加趋之若鹜,强烈的低角度阳光照射山峰或建筑,才有“壮观的震撼画卷”。</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日常条件下,散射光才是最理想的摄影光线,否则为什么影楼里的肖像摄影棚无一例外都要安置新型360度巨大的反光伞呢,不仅起到消除光线方向的作应,更重要的营造柔和的散射光环境,使被摄者能表现出最细腻的细节和色彩层次,使色彩丝毫不受光线本身的影响,还能通过控制光源的色温人为修正颜色的偏差。也是古老的照相馆灯光的革命性技术换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影响和决定照片色调的决定因素之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气和空气纯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一切光之母,含七色全光谱。海拔越高,空气纯净度越高,紫外线越强,山川景物在相机里的色彩纯度越高,但是最极端纯度的色彩还原也不可能超出物体固有的色彩饱和度,这是及重要的概念,<b>太多的人无视这个绝对上限界限,完全凭主观意念任意越界提高饱和度。</b> </p><p class="ql-block"> 在薄云遮日或淡云阴天的天气下,室外往往是最佳的适合摄影的散射光环境,阴天就好比天然的柔光伞。特别是人物肖像,不需要用额外的直射光干扰人物的真容,散射光是最好看的肖像用光。除非你非要故意作怪学“四分之三角度伦勃朗式用光”,除非你也愿意回到那个没有电点蜡烛的时代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即便晴天的阳光背阴面,也是非常理想的散射光环境,不论人物或建筑,都能表现出丰富的柔和色彩层次。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没有经验的摄影者所忽视放弃探索,注意力都放在寻找太阳的方向和“顺光逆光”效果。</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从风景摄影意境角度,在任何天气任何时间段都有“大戏”可做,特别是阴雨雾雪,黎明和黄昏,很多人花大时间苦等日出日落,结果没出来之前发呆不拍,太阳一落下去之后立即撤机回府,对那一段没有太阳的微妙色调千变万化时段,熟视无睹白白浪费。</p><p class="ql-block"> 所谓“灰调子”,我们可以定义为不那么大红大绿的鲜艳色彩,是“很有格调含蓄的”丰富色彩层次,表面上看“好像”灰灰的,实际里面颜色很丰富的意思。说颜色还原真实,概念比较抽象,拿“灰调子”替代“真颜色”好理解一点。所以要冠以“高级”,其实不是说这种色彩关系根本高级,而真正高级在于你观察色彩的能力必须高级,就是眼光高级。在灰调子照片里,一眼看去照片似乎灰灰的,会怀疑饱和度不够,其实仔细看每一个局部都有不同的丰富的色彩变化。</p> 上面这三张照片如按“正常亮度和对比度”都不合要求,太灰,但是现场确实是天还没完全亮,眼睛看到的实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线和色彩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拍摄人物照片,摄影班的老师可能会说到很多种光,逆光顺光侧光背景光什么的,但是涉及到光线和色彩的关系的,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讲得对头。</p><p class="ql-block"> 摄影美学虽然已经发展出各种风格派别,比如唯美的,纪实的等等,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根本大原则的,这个大原则就是人眼睛看世界的基本习惯。总体说好的摄影不应该使人眼睛欣赏的不舒服不习惯甚至违背逻辑严重歪曲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的拍摄,绝大部分都不是广告和商业摄影,不可能都用专业设备布置设计人造光源,所以前人总结了很多摄影用光的条条框框和经验。这里只想对光和色彩的关系做一点点探讨。简略地说,拍摄人物人像避免直射的光,不论什么方向,更不要强光的直射光,那会破坏人物的基本形象。绝大多数人眼睛看人,是在柔和的散射光环境下看。</p> 西方绘画的画家为什么喜欢画窗前人物,就是因为窗户是一个天然的提供散射光的光源,并且进屋子后会被屋里的墙壁家具物品等多次反射,使颜色环境更丰富且柔和。<br> 绘画和摄影在这一点上,是具有同样规律的欣赏习惯的。<br> 简单说,光线直射在物体人物本身的固有色会很鲜艳,大红大绿大蓝大黄,而散射光下的物体,会被它周环境围的各种别的东西的颜色“感染”,其实是反射,专业术语叫“环境色”。环境色不鲜艳也不抢眼,往往很柔和很微弱,正因为这种柔和丰富,所以更含蓄好看。举例说女孩围红色围巾,下巴必然会“沾”上一点红颜色的暖色调反射,如果她身后是树,衣服又比较浅,衣服上肯定会有绿色的微弱反射光,这个反射那个反射一多,就微妙起来,好像总体上灰灰的大调子,实际里面颜色很丰富,这就是所谓高级灰的一种类型。<br> 规律性还是有的,阴天,室内窗前,晴天的阴影下,拍摄人物是最好看的,并不是我们固有概念里的大晴天。<br> 一个女孩穿白裙子,拍出照片不可能全身纯白色,也不可能只有纯灰色暗部,那女孩子身上的白裙子,其实每一处都有丰富的,不同的环境色。同理,白天鹅也只有极少数几根羽毛是最亮的极点,才能显示全身丰满的白羽毛层次节理。“会看”的能看到水面反射在白羽毛的冷色调和背部阳光照射的暖色调交错。我们拍摄白天鹅往往曝光过度一片白而不去注意,不论远近天鹅就没了基本的立体感。这个明暗层次,也可以理解为“灰”的过渡,要是用素描画在纸上,只有用一层一层的黑笔画成轻重不同的灰色表达的。所以莫兰迪画的一排排瓶瓶罐罐的“高级灰”这个“灰”字,是针对颜色而言,是彩色的“灰”,否则莫兰迪只需要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调比例,就可以画出各种不同深浅的纯灰色了,但那不叫高级灰,叫黑白素描画。 <p> 有人说,花儿本身就非常鲜艳,哪里灰?正是因为环境的“灰”,红花黄花才那么红那么黄。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任务是求偶传代,它们非常知道大自然有多“灰”,所以要吸引“对象”和“传媒”必须特别鲜艳,比人还聪明,这正是造物主高明的自然法则。要说花的高级灰,莫过于莫奈画的《睡莲》,满池塘的莲花,你去看看,画出了世界顶级的高级灰效果……</p><p> 油画风景里有一个重要概念是空气感,是构成画面空间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天气的空气透明度不同,而这一点往往在风光摄影里被忽视,除非云雾本身参与主题。这个摄影圈弊病很普遍,动不动就嚷嚷什么“通透”,搞不明白指的是什么。照片什么时候哪来的“通透”标准?无原则希望所有地方拍照片都如青藏高原般空气纯净,还有理性吗?如果是要绝对通透,去月球上拍,没有空气。</p><p> 莫奈毕生都在探索光线在不同天气的空气里的微妙变化,很多相同位置相同景物在不同天气时段画了无数幅变体画,如卢昂大教堂等。他认为色彩在不同光线环境下永远在变化——空气是有“颜色的”。这也许能从侧面诠释所谓“高级灰”的视觉直观含义。</p> 灰调子也有多种风格,比如所谓“晴天灰”,是指不同反射率的物体在太阳下形成的色彩和谐关系。即便大晴天的暖调色调阳光,如果没有暗部的冷灰色调的比较陪衬,也出不来明亮温暖的感觉。 <div> 注意观察“晴天灰"和“阳光灰”,就是指晴天的照片看起来综体也是“灰灰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画面整体曝光过度,到处一片明亮阳光。照片最亮处高光丢失层次,死白一片,这种曝光错误是最恶性的,也是无法逆转修复的死症,因为你的色阶包容范围小于实际亮度范围,最亮部层次没有拍进去,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通掉了。”经验稍欠者这种错误最难发觉,问题往往出在不合适的测光方式。正确的方法是晴天拍摄风景要保持只有极高光点的反射光置于亮度顶点,如玻璃金属的反射光,现实情况里只有这些光点才是最亮的,记住这个逻辑,就会发现,即便对着阳光的面,不同质地的物体对阳光的反射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丰富的本色色彩呈现。</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技术是为目的服务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反对摄影无原则盲目上“后期”,是摄影的基本立场,如果你不是商业目的拍广告片,后期如果歪曲真实现场,就是欺骗。这个是摄影观的问题,也是做人的诚实原则。后期的正确目的是修正偏差向真实还原靠拢。有的人眼睛都分辨不出“走没走样”还要加油添醋,有的人相机拍摄参数设定就盲目加大反差、饱和度、锐化度,从一开始原片就“走歪了”,更谈不上诚实记录。摄影如果不真实记录,还叫什么“摄”,你去画好了,画家可以全主观的。</p><p class="ql-block"> PS里最常用的曲线和色阶调整工具,是和色彩联动的,或者说牵着骨头连着筋,动一动反差,饱和度就不对了,这类ps调图工具,真正要利用好,背摄影课堂讲义是没用的,因为动手之前你得会正确审读你自己的拍的图,才能谈得上正确调整校正,否则可能越弄越糟。</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以为PS是万能的,实际上PS的很多调图功能的性质是补救。比如现场原始拍摄过曝或者曝光不足,靠PS的曲线和色阶只能<b>有损补救</b>,对原始完整色彩只会造成<b>不可逆的破坏(或缺损)</b>不是你想的“能救回来”。</p><p class="ql-block"> 一位哥们说:“数码相机科学家把色彩还原做到今天这个水平,超越了胶片一百多年的梦想,太伟大了,这么了不起的贡献成果,被这么多的色盲用歪了,真可惜!”</p><p class="ql-block"> 怎么做能最大限度还原真实色彩,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b>高度信任相机的默认值设置</b>,也就是缺省设置。没有明确的特殊目的和经验,<b>不要在基本设置上轻易增减比如对比度/锐度/饱和度/这些参数。</b></p><p class="ql-block"><b> 需要注意的是,</b>数码相机的品牌型号价位不同,每一台机器<b>对原色还原都有细微不平衡,</b>这就需要对自己相机<b>心中有数,如对某一种颜色红色还是蓝色黄色比较过于敏感鲜艳,</b>有的偏差肉眼即可见,真正的<b>正确后期</b>是<b>微调弥补这种自然色彩的不平衡。</b></p><p class="ql-block"><b> 关于RAW格式</b>,即非色彩压缩格式,无损保留了设定参数下的原始拍摄信息,理论上有最大的变化调整空间, 但RAW并不是万能的神,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拍摄者正确设置,和拍摄者按照正确目的意图操作调整,两个前提缺一还是盲人瞎马,说来说去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再特别说说手机拍照特点,手机厂商都把拍照色彩饱和度的缺省值,设置的略微过头一点点,原因是营销策略,谁也不愿意买个“不鲜艳”的手机。今天的手机设置,是基于完全没有摄影知识的所有人最小失败率拍摄成功的标准,很多算法如伽马值宽容度等,是预置优化过的智能化的,加之本身物理焦距短景深大的优势,不可否认成功率甚至超过相机的实用性。所以你注意,任何款型的手机拍照功能都同时保留了“专业拍摄”档,就是为了让你能有钻研“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余地。想不想用会不会用在于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分析照片色彩艳俗的心理动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既然摄影圈照片普遍色彩过于浓郁,我们不妨专门设一个段落,探讨摄影者的心理原因。</p><p class="ql-block"> 最普遍的心理动机是下意识把照片当作画来“创作”,因为不会画画,买一个高级相机就能成为风光摄影家,一按快门就能“创造”出高清晰度的美丽壮观画卷,自我感觉好比自己已经是个画家,只不过工具是相机不是笔。这种潜意识最普遍。既然自己潜意识的感受像画家一样,怎样把这客观存在的风光弄得有别于普通照片,弄成“摄影艺术”呢,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呢?于是就开始比赛后期加油添醋,拼命在“普通照片”上做加法,首先看得见的特效就是增加饱和度,夸张各种光色效果,日落晚霞几乎没有自觉老老实实不加饱和度的。其次是移花接木,抠掉不需要的,移植粘贴来需要的,哪怕改变季节改变天气,要云贴云要雨有雨要太阳有太阳要月亮贴月亮,既然PS数字暗房提供一万种特技,不用白不用,或者干脆从开始就有人以为PS是“合理合法的后期创作工具”,没搞清楚摄影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这是对摄影的性质认知不正确。有的人恐怕从“入行”开始就没想过摄影的原则,同行怎么搞就怎么跟,一定不会错。</p><p class="ql-block"> 盲目的特点就是跟风,因为自己没有思考方向的能力,只有跟,不跟就没路走,只有跟别人一样,才证明自己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心理,看多了国际获奖的风光大片,自己花这么多盘缠辛辛苦苦游四方,看到的实景总觉得赶不上那些优秀作品精彩壮观,这也是“现场不够,后期来凑”的直接心理原因,加油添醋王婆画眉不择手段,真假根本没有道德约束。殊不知人家的那些“千载难逢”都是真真实实的大自然奇迹造化的捕捉。严肃摄影家根本不会用后期愚弄观众。</p><p class="ql-block"> 也有明知违背规矩,心想反正也够不上投稿参加国际大赛,作假骗人根本不是问题,微博公众号朋友圈赚个点赞率,收割一呼百应的虚荣心才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要紧。</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说重了,欢迎反驳和商榷,但从流行的现状看,这么大的风气潮流存在,只能推导出这些心理原因。至于具体各人文化美学基础,没法知道也不能说。</p><p class="ql-block"> 立场不对技术必然盲目,摄影的生命力和原则,是发现捕捉大自然的壮美奇观,而不是作假臆造歪曲实况。</p><p class="ql-block"> 摄影圈最顽固的是“后期至上主义”,太多的人一张口就一个词:“后期”,听起来的感觉大有后期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后期”几乎要替代摄影这个词。把后期挂在嘴皮子上的人,恰恰证明他不知后期是什么。笔者曾经多次写过,始终想不通是怎么形成风头的,说愚昧太不客气,就好比没病的人也要进医院把妇产科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统统都要走一遍,简直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当专业程度很高的数字技术,如数码相机和数字影像程序工具,成为人人可及的商业化产品走入普通生活,乱象必然铺天盖地,因为科技发展是人类智慧先锋前沿,而自然人群永远客观存在文化和认知的落差。唯一的办法是自我学习永不满足。</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日常摄影就是娱乐,不必上纲上线,但既然爱好,学习深入不好吗,知和不知不一样,初学不知者不为过,但是“不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无畏与有畏,不在一个高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真实是最好看的照片色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照片自然没必要去刻意追求所谓“高级灰”,色彩好看的照片并不是所谓“高级灰”一种风格才高级,还有很多色彩风格。了解和认识还原真实色彩,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色彩知识。最理想的是学会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原生色彩,发现现实环境里的真实色彩组合成有魅力的调子和关系,你就学会了发现自然界的和谐,才是驾驭摄影色彩的最高段位能力。</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画家的眼睛比普通人更能敏感地发现现实环境里色彩和谐效应,并根据喜好组织经营画面的色彩构成。这种眼力是色彩实践的结果。同样是表现客观世界,画家的经验对摄影还是有一定启发价值的。但是画家可以自主用画笔营造效果,摄影者只能在自然存在的世界里“发现”,记录客观存在的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手臂法”判断色彩法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试一试,我们先用相机或手机你机拍一下自己的手臂皮肤,把屏幕和自己的真手臂放在一起比一比,不论你在室外还是室内拍,十之八九都比你真手臂“鲜艳”,你真的真手臂其实是“灰灰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简便易行的“皮肤基准法”,任何场合下,不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种,尽可以以自己的皮肤为“拍摄样本”,最大程度校准你的摄影参数。</p><p class="ql-block"> 再随便拍摄一张照片,把屏幕在眼前举起来,眼睛同时看屏幕照片和旁边的实景,看看照片比实际环境要鲜艳多少。——这个试验,就是回答本文和本文的标题——我们为什么要寻找所谓“高级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高级灰”只是一个借用比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我们所处的真实环境,其实是很“灰”的,这个灰,是个借用比喻,就是丰富,和谐,自然。如果你的照相机电脑把你的作品弄得很艳,就假了,你的眼睛没看出来<b>真实是什么样的。</b></p><p class="ql-block"> 总结二:摄影者究竟想如画画一样凭<b>主观情绪</b>和嗜好,在现场(尤其是风景摄影现场)“画”一幅风景画提供给观众,还是向观众提供<b>完全忠实实况的客观场景</b>。——这是一个<b>终极原则问题</b>,也是<b>摄影者的最终立场和选择。</b></p> 我们早已习惯于“缺席指手画脚”看到人家的照片就指指点点:“这里亮度不足欠了;那里过头了;这里平掉了;那里黑死掉掉了等等........"——你根本没到现场连什么天气什么时段早上晚上都没搞清楚。<br> 话说到此,有读者一定会说,你这文章里的配图看起来都饱和度不足,这也叫“灰调子”?我只能说有这种感觉原因是鲜艳过头的照片看得太多。我拍的这些照片,只代表我对摄影色彩的观念。我能做的,就是在现场尽我的能力尽量接近实景实物的色彩。而且即便拍摄参数失误,宁愿不选,也不做后期补救。有的照片早晨天没全亮实景就是那样暗暗的,大清早当然没有中午亮。准确记录实景,是为了任何时候看到照片能准确回忆当时环境,甚至准确到皮肤感触和呼吸的空气。<b>饱和度不到位和真实色彩,是有绝对区别的,</b>判别本身是学习过程。至于是不是“灰调子”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前面已经反复说明“灰调子”只是借来说明问题的比喻。<br> 不管怎么说,“高级灰”概念引起注意乃至商业流行,至少反映了社会文化水平大进步,大好事,表示人们整体美学观念觉醒,认识到了淡是雅,艳是俗。“高级”这个词在这里表示看法和追求高级了,升级了。哪天再会流行“梵高黄”“高更紫”也难说,流行,总是啼笑皆非。<br> 解读“高级灰”定义,对摄影圈的流行病有反思意义。长时间以来,摄影圈的流弊之一就是把照片弄得鲜艳媚俗,打翻颜料罐,大红大绿,还美其名曰唯美主义,其实是媒婆主义。不是说不准许鲜艳,是不应该鲜艳到失真,色彩失准也是对事实的歪曲,这不是上纲上线。不顾摄影目的和主题思想,不顾实况盲目鲜艳,网民根据你拍的风光照片辛辛苦苦跑到地头,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惊艳。这也是国际有威望的图片社和赛事机构要求提供作品源代码的原因。<br> 您如果坚持主见,说你就是喜欢把照片拍摄的红红绿绿鲜艳无比,像年画一样,才叫所谓艺术提高,我当然尊重您的审美口味和立场,当然也应该允许多样化的风格百花齐放,毕竟每个人都有按自己口味选择的自由。<br> 也会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手机照片已经很完美,那一点点差别可以忽略,算不上事,的确,很好之上永远还有更好。<br>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结束语——“有那么鲜吗?”<br><br>(注:本文全部插图照片,摄影作品,和名画原作照片,均为笔者拍摄,均为原片,未经后期处理。)<br><br>2019 4 初稿<br><br>2025 4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