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瘦西湖之桥

晨曦

<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瘦西湖的杨柳、梅花、独特的桥梁和珍珠般洒在湖上的亭台楼阁塔,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形成了柳之姿、梅之韵、桥之魂和亭之秀的独持美景,置身其中,每一个瞬间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着春天的活力,洗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美哉,瘦西湖!</p><p class="ql-block">本篇是<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美哉,瘦西湖》</b>系列之四:<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桥之魂</b>。</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美,用一位不知名的作者的话说:瘦西湖,从来不止是一座湖——它是一部活着的中国美学史,更是一堂关于“如何把日子过成诗”的永恒课程。</p> <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在瘦西湖,我们看到了中国园林的“终极浪漫”——用一池清水、几块假山、几株垂柳、几座亭台,靠几座桥相连,就能勾勒出“诗画江南”的意境。这桥就象人体的经络血脉,把瘦西湖的魂串活了。这桥之魂,经历了千年时光后,她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在规模大小,而在“匠心独具”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当你置身于瘦西湖时,可曾想到,几百年前,那些盐商为讨好皇帝而建造的园林,到今天这里的一座桥、一座亭、一株梅,一拂柳,却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可谓是湖光水色,一迈步是一景,一转身又一景,景景迷人。那一个个迷人的景点就像洒在湖上的珍珠,由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梁串成一幅绝美的山水园林画卷,如果没有了如经络血脉般的桥梁,这些景点也就似如躲在深闺里的二八娇人儿,无人知晓无人赞,终将红颜薄命,铅华凋谢,丰韵不存。.</p> <p class="ql-block">“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这句诗则暗隐着瘦西湖的众多桥梁将依水的两堤花柳,与一路楼台串联到山的神巧,未写桥,却把桥之魂体现得淋漓尽致。依水而生的花柳,依山而建的楼台,由桥之魂串成一步一景,韵味无穷。漫步于瘦西湖畔,感受着千顷湖面,碧波荡漾,桥影娑婆,万千垂柳,碧玉丝绦,摇曳生姿,垂柳虹桥交相辉映,似实似虚,似乎置身于诗画之中,每步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要说瘦西湖的桥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莲花桥和二十四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莲花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莲花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五座亭子,又称五亭桥。位列中国十大古代名桥,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桥”。 </span></p> <p class="ql-block">我国近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评说:“我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莲花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莲花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莲花桥承载了东方独具的刚柔并济之美,让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莲花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而建,桥的造型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其桥亭于199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二十四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十四桥</span>不仅是瘦西湖的核心景点,更是中国古代桥梁艺术的代表之一,宛如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游人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它承载了扬州的历史记忆,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唐诗宋词中多次被提及,如韦庄的“二十四桥空寂寂”和苏轼的“二十四桥亦何有”。</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隋炀帝时期,有24个美丽善良的女子经常在桥上赏月、吹箫。她们的箫声悠扬动听,如同天籁之音,引得周围的人们纷纷驻足聆听。为了纪念这24位才情兼备的女子,人们便将这座桥命名为“二十四桥”。这个传说给二十四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桥名由来,除了上述美丽的传说外,还有它说纷纭。一说二十四桥的名字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不仅赋予了桥梁诗意的名字,也使其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一说为桥群,多达二十四座。现在的二十四桥,并非古桥原貌,而是1986年修复的。修复后的二十四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每一处细节都巧妙地与数字“二十四”相呼应,充分体现了建桥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桥体,如玉带横卧湖面,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彩云追月的图案,桥与水衔接处堆叠巧云状湖石,营造出“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意境。桥两端花木锦簇,配建着一座传说中的吹箫亭,增添了无限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此外,比较闻名的还有大虹桥、玉版桥和长春桥。可惜时间不够,不能一一游览观赏,只能引用网络资料,以飱美友读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虹桥</b></p><p class="ql-block">大虹桥,横跨于瘦西湖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系木桥,围以红栏,因王士祯诗句“一字阑干九曲红” ,而取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为单孔石拱桥,始称“虹桥”。 1972年扩建为三孔石拱桥,称大虹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玉版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长春桥</b></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作为一座江南经典园林,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下扬州。尤其在烟花三月,前来探寻春天的足迹的游人,更是人山人海,大家流连湖畔,迈步亭台,无不经桥相引串连,淌漾于湖光山色,感受那无限风光,特别是登足桥上观湖赏景,别有一番韵味,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都为美丽的扬州点赞,为美丽的瘦西湖点赞,为美丽的瘦西湖桥之魂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美哉,扬州瘦西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美哉,扬州瘦西湖之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