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编著:王金法</b></p> <p class="ql-block"> 越人先前是海洋民族,当海进等自然灾害和中原势力对他们的生存造成威胁时,一支退往会稽山南部山区,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的丘陵地区,另一支凭借非凡的海上航行能力向岛屿迁徙,直至很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於越(也称于越,又称越),是百越民族中历史最早的一支,是远古时候生活在钱塘江和太湖流域的一支古老部族,也是文化最发达的一支。越国是于越族以会稽(今绍兴)为中心建立的国家。25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带领越国军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民富国強,转危为安,承前启后,开创了越国开国以来最辉煌时代。</p> <p class="ql-block"> 大禹建立的夏朝,传至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和祭祀,封其庶子无余(大禹的第六代孙)于会稽,於越号世,开创越世。</p> <p class="ql-block">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自越王勾践时期建城,2500多年来,城址始终未变。直到现在,绍兴的很多地名都承载着古越国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越语鸟书 古代越人操着一种充满鲜明地方特色的语言,称为越语。因为语言难懂,有人形容像鸟的叫声一样。</p><p class="ql-block"> “鸟书”,又称鸟虫书,是越族特有的文字,是以篆书为基础,仿照鸟的形状施以笔画而写成的美术化字体。</p> <p class="ql-block"> 冢斜 冢斜古村历史悠久,2500多年前是早期越国初都所在地。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因宫人的墓不正向,故名“斜”,古村落的名字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平阳 位于绍兴平水镇若耶溪源头化鹿山下,地处会稽山之南,地势开阔平坦,群山环抱。平阳寺这座古寺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越国始祖允常曾在此建立都城。</p><p class="ql-block"> 顺治帝出家后,曾在绍兴平阳寺居住,虽然史书记载不多,但康熙帝两次南巡都来平阳寺后才返回,被传是与省亲有关,是来探望在平阳寺里其父顺治帝。</p> <p class="ql-block">印山越王陵 位于绍兴市区西南12公里,距书法圣地兰亭5公里。印山越王陵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其规模之大,结构之殊,营建之考究,实属罕见。墓依东西向而建,坑长46米,宽14米,深12.4米,大墓的主体一一木椁,是“人”字型,墓室由加工规整的巨大枋木构筑,木棺置于中室,由一个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坑底铺木炭,木椁外包140层树皮,树皮外夯木炭,墓坑内填青膏泥。大墓四周为陡峭石壁,山脚四周挖掘有防御保护的围沟。据《越绝书》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p> <p class="ql-block"> 越王峥 又名栖山。公元前494年,勾践伐吴战败后,率残兵五千退守到了此山,栖兵于此。山上有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仙人洞、九龙盘山顶等多处故迹。作者在《越王山.越王峥.越王寺》的美篇中已作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越王峥位于绍兴、诸几、萧山交界处的绍兴夏履镇北坞村(今越王峥村)西北部山顶,海拔354米,山顶中央为盆地,面积约8亩。</p> <p class="ql-block"> 在国破军残,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越国谋臣文种和范蠡认识到在敌強我弱,勾践仅“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的形势下,当务之急是议和存越。</p><p class="ql-block"> 勾践接受了文种和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前往吴国求和,并表示愿意亲自到吴国去做人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2年,根据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等到吴国去当奴仆。</p> <p class="ql-block"> 越国谋臣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九术”的意思:一. 尊敬天地鬼神。二. 送给吴王大把钱财。三. 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使其陷入粮食危机。四. 送给吴国大量的美女和珠宝物宝,使其不能自拔。五. 送给吴国大批能工巧匠,使其起楼台,劳民伤财。六. 促成吴国阿谀奉承的小人上位,诱使吴王轻敌,在自我吹棒中迷失自已。七. 怂恿吴国的谏臣,不断去冲撞和冒犯,使其君臣之间互相殊杀。八. 保障供给,实现民殷国富。九. 用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做好备战,静待吴国的崩溃。</p> <p class="ql-block"> 箭楼(卧薪楼)位于绍兴古城迎恩门旁,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得名。2500年前,越王勾践命大臣范蠡建城,范蠡筑城时,为表臣服吴国,西北不筑城墙,但为防止吴国袭击,在此建立明为起居,实为防御性质的楼阁,以备发箭之用。后人俗称该楼为箭楼。</p> <p class="ql-block"> 飞翼楼(望海亭) 范蠡受勾践之命,建越国的国都时,为迷惑吴国,不使吴国怀疑,城的西北隅不筑城墙,以表示甘心臣服,在城邑西部种山(即卧龙山)的最高点,建造了一座高楼飞翼楼。</p><p class="ql-block"> 昔月登高飞翼楼眺望,可俯视整个绍兴城。飞翼楼的作用就是起军事瞭望,观察吴国入越动静,一旦发现吴国有入侵越国的行动,可看得一清二楚,便于及时做好防御准备。</p><p class="ql-block"> 绍兴府山飞翼楼是一处越国的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 梅山(原名巫山)位于绍兴古城北,是越国巫觋活动场所。据史籍记载,古越人信仰的是“巫教”,俗称“巫术”。</p> <p class="ql-block"> 蕺山 位于绍兴古城东北,是古代绍兴城的九山之一。关于蕺山名的由来,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山上有一种蕺草生长,叶有腥味,越王勾践因嗜蕺而上山去采蕺,故名成蕺山。另一种说法为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囚为人质,服役三年,受尽屈辱,为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为给吴王诊病,屈辱尝吴王秽后,得了口臭之病。勾践从吴国释放回国后,采食山上的蕺草以掩饰其口臭,该山从此名叫蕺山。蕺山脚下南面的一条路也称为了蕺山街。</p> <p class="ql-block"> 绍兴众多地名,蕴含着古越的历史文化,共有三集,欢迎继续阅览后二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