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桴居士<b></b></h5> <h1>高中毕业后,我升学无门。那时上大学需要推荐,刚毕业的高中生不在被推荐之列——被推荐者必须已有或工或农或兵的工作经历。我参军不够资格。因为应征入伍年龄要求要大于十八岁——高中毕业时我刚刚年满十七岁。进工厂当工人,我倒是够条件。按当年政策,每个城市家庭,可以有一个孩子在城市就业——所谓的就业就是进国营工厂或集体工厂当工人,五十年前,还没有机会能成为灵活就业者和待就业者。我最后还是决定,将就业的机会留给晚我一年就要高中毕业的妹妹,这样,我就只有下乡到农村、插队当知青这一条路可走。</h1><h1>说实话,尽管高中毕业后前途未卜,但我内心追求的目标似乎未改变,依然怀揣有朝一日成为作家的梦想。</h1><h1>我1975年8月下乡插队到了山东聊城道口铺乡东风村,至1978年2月离开,当了两年半知青。</h1><h1>下乡插队期间,带着“知识青年”的名头,还是参与了一些与“知识”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h1><h1>1976年10月6日文革结束之前,每当有最高指示发表,村里第一时间(这是后来的用词,这里一时找不到更贴切的词)传达(今天的说法叫宣讲),一般不过夜。因为当时村里还没通电,没办法用现代高音喇叭而只能沿用土办法播报。记得当时我曾和其他知青一起,被大队指派,最高指示发表的当夜,站上村中某户老乡家的房顶,对着一只铁皮大喇叭,向四面八方吆喝。也不知公社社员们(今天标准称呼是村民,当年称公社社员)那时是否能听得见、是否能听得懂到底吆喝的什么。我们吆喝完了,生产队还要组织社员,沿着村里的主要道路游行,沿途欢呼,热闹一番,以示对最高指示发表的热烈庆贺。</h1><h1>下乡插队的两年半时间里,除了雨雪天,白天大都要下地干农活,只能晚上挤出时间,凑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读点书。和读中学时相比,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了。</h1><h1>清楚记得1976年初,毛主席发表诗词《水调歌头·从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我很快就背诵下来这两首诗词。《从上井冈山》,没有用典故,易懂一些。至于《鸟儿问答》,感到难以理解,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庄子的《逍遥游》(文革期间,恐怕也不倡导青年读庄子)。“鲲鹏”啊,“扶摇”啊,什么意思?不甚了了。为什么鸟儿问答结尾处,用了“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令我感到诧异,但我又不敢明说,也不便找人讨教。我倒是知道“土豆加牛肉”,是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给出的共产主义生活的形象表达。紧跟着的“不须放屁”几个字眼惊了我,不知为什么要如此用词。热衷诗词的我,那时也已背了一些古代和现代诗词,从不曾见诗词中用到如此生活化的表达。不久之后,我读到一篇诗评,其中有一段话,说:古往今来,有哪一位诗人,敢将“放屁”二字引入诗词之中,鸟儿问答是第一次,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超凡气度!</h1><h1>——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