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通过高国丽老师的系统性培训,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教育是细节处生长的艺术,是规则中渗透的温度。这场关于"细心、细节、细微"的智慧碰撞,为我打开了从"管理者"到"育人者"的转型之窗。</p> <p class="ql-block"> 五级自主体系的构建智慧</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构建的五级管理体系(班长统筹、班委分管、课代表执行、轮值组长落实、专管员特长发挥)颠覆了传统班主任包办模式。在1713班的实践中,"班级积分表"与"生本小组轮换制"形成闭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运转的齿轮。正如PPT中"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训,当值日安排细化到窗帘管理员、电教设备专员时,责任意识已在日常浸润中生长。</p> <p class="ql-block"> 制度与情感的平衡艺术</p><p class="ql-block"> "破窗效应"理论在班级公约制定中具象化为可操作的细则:早读前桌面"三件套"(课本、笔记本、文具盒)的摆放规范,月考后"金牌小讲师"的帮扶机制,这些看似严苛的制度实则暗含教育者的匠心。而"全体表扬、个别批评"的尊重法则,早恋问题中的换位思考,又让冷硬的规则披上人文外衣。再如"成功是成功之母"得到的启示,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p> <p class="ql-block"> 文化浸润:十二个月的生命成长课程</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四十中2309班的实践令人震撼:从九月"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班级公约制定,到四月西柏坡研学的红色传承,十二月科学文化节的创新孵化,每月主题活动构成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这种"活动即课程"的理念,在"我当一天家"的责任体验、"学雷锋月"的共情培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教育。</p> <p class="ql-block"> 从"全能战士"到"智慧导演"</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对班主任角色的定位发人深省:既是手持戒尺的"学者",又是传递温暖的"朋友";既要如"社会学习理论"所言成为行为示范的榜样,又要如罗森塔尔效应般成为点燃希望的守望者。当我们在早读时示范朗读的抑扬顿挫,在卫生值日中与学生共同弯腰捡纸屑,这种身教的力量远胜空洞说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场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升旗时整齐的校服褶皱中,在课间操队伍45度转角的规范里,在学生自主设计班徽时的创意火花里。当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精细化管理便不再是冰冷的框架,而是托举生命成长的温暖云梯。这或许就是高国丽老师所说"教育的温度与智慧"——在放手与引导的辩证中,让每个生命找到自主生长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