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场特殊的无声回访<br> <br> ——追寻老八路郭维华的人生足迹<br><br> 龚晋华<br> <br> 抗日少年:平凡之中的不凡开端<br><br> 1911年3月,如酥春雨悠悠洒落于沁源县干子坡村。此地地处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山川秀丽,山水相依,风景如诗如画。湿润空气中,泥土与青草的芬芳相互交融、氤氲弥漫,令人沉醉。就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随着一声响亮啼哭,郭维华呱呱坠地。那时的干子坡村,静谧如同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时光仿若也放慢了脚步,缓缓流淌。在这片浸润着诗意的土地上,裱糊匠郭维华以一双巧手闻名乡里。晨光初露时,他穿梭于田埂间收集高粱杆,扬起的细碎尘土在斜射的光柱里翩然起舞;当他为农户裱糊仰尘、糊饰窗棂,总爱对着透进微光的窗口,轻声诉说年少的心事;即便挥锄耕作,也会对着黑亮肥沃的土地,喃喃倾诉心中隐秘的憧憬。这个面容质朴的农家少年,看似普通得会淹没在人潮,却用指尖的温度,在寻常岁月里编织出细腻的生活美学。<br>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捉摸。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子,日后竟会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崭露头角?太岳山成为他战斗的天然壁垒,巍峨耸立,庇护着他;沁河水宛如忠实的见证者,静静目睹了他的英勇无畏与热血豪情。在民族解放的宏伟史诗里,郭维华凭借满腔热血与非凡勇气,奋勇杀敌,用生命和信念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开局,不正像小说中主角的成长模板吗?怎能不让人惊叹?<br>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矿区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仿佛听到了时代跨越时空的激昂召唤,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紧急召集区文联作家协会的红色志愿者们。这些志愿者满怀赤诚与热忱,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毅然踏上了这段意义深远、使命重大的征程,开启了对老兵抗战英雄故事的抢救性挖掘工作。<br> 搜寻之路困难重重,荆棘密布,坎坷崎岖。线索屡屡中断,就像顽皮的孩子故意躲着他们。志愿者们仿佛置身于一座没有尽头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如同熠熠生辉的火种,在黑暗中顽强燃烧,从未熄灭。幸运的是,在红色文化志愿者、矿区档案馆王永刚馆长的大力支持与热心帮助下,大家成功联系上了郭维华老人的家属。郭维华的儿子郭建平与妻子迅速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四处奔波。他们频繁走亲访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知晓线索的人;多次前往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仔细查阅、甄别。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为志愿者们提供了第一批详尽的资料,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让志愿者们真切体会到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振奋,也点燃了他们探寻英雄故事的希望之火,让他们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br><br> 热血抗战:烽火岁月的英勇传奇<br><br>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而来,打破了原本的平静。所到之处火光冲天,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恐怖的乐章。干子坡村也未能幸免,郭维华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家园被战火吞噬,乡亲们四处逃命,流离失所。他心中的愤怒和仇恨瞬间被点燃,就像被点着的火药桶。他一咬牙,匆匆告别家人,加入了沁源县游击队,投身抗日征途。他那义无反顾的气势,不正是去赴一场和敌人你死我活的战斗吗?<br> 刚进游击队,郭维华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求知若渴,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每天天还没亮,星星还在天上闪烁,他就跟在经验丰富的老兵身后,钻进山林。老兵教他如何借助树木和草丛隐蔽自己,像猎豹潜伏等待猎物;教他如何根据地形和敌人行动规律设下埋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次又一次与敌人周旋,郭维华从一个青涩的新兵蛋子,成长为坚毅勇敢的钢铁战士。那些日子苦不堪言,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破了补,补了又破,补丁摞补丁。可他心中“赶走侵略者,保卫家园”的信念,如同山顶上最坚固的大石头,任凭风吹雨打,稳如泰山。<br> 1938年,郭维华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他加入了决死三纵队机枪连。这支部队由薄一波领导,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精心打造的抗日“劲旅”,与旧军队截然不同,充满活力与战斗精神。在晋东南、上党和沁源等地,他们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而在这关键时期,张元生作为郭维华的入党介绍人,引领郭维华更为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在张元生的悉心引导下,郭维华对党的理念和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拼搏奋斗的决心。两人在后续的战斗岁月里,携手并肩,共同对抗日寇,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br> 郭维华进入机枪连后,刻苦训练,别人训练一小时,他就练两小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出色表现,他从普通队员逐步晋升为排长。在机枪连的日子里,郭维华打仗勇猛无比。他身材高大魁梧,壮得像一座小山。别人两人才能抬动的机枪,在他手里操作自如。每次战斗号角响起,他扛起机枪就往前冲,像一阵黑色的龙卷风,迅速卷到战场最前沿。枪林弹雨中,他的身影格外醒目,坚定的步伐、无畏的眼神,如同永不倒下的大旗。战友们看到他,就像吃了定心丸,士气大振。他端着机枪,眼睛死死锁住敌人,手指沉稳地扣动扳机,子弹喷射而出,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为部队开辟出胜利之路。不管是遭遇战、伏击战还是攻坚战,他都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人的胆量,一次次带领大家化险为夷。战友们都亲昵地称他为“战神郭”,这名号在战场上响当当,敌人听了都胆战心惊。<br> 1940年1月,郭维华来到太岳军分区25团特务连,后来成为警卫营二连一排排长。当时,25团在团长苏鲁和政委凌则之的带领下,纪律严明,作战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郭维华经过之前的战斗洗礼,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名成熟的机枪手排长。<br> 太岳军分区在抗战中肩负着重要战略任务,郭维华跟着部队转战各地。在山区丛林里,他们像幽灵一样设下埋伏;在平原上,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激烈厮杀;在城镇街巷中,和敌人玩起巷战。他表现得无比英勇,让敌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腿软。战斗间隙,他深知提升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训练新兵的任务。他耐心地教新兵如何精准瞄准,如何利用地形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新兵们迅速成长,整个队伍时刻严阵以待,准备与敌人再战,那气势,就像一群饿狼盯着猎物,充满战斗的渴望。<br>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战斗逐渐拖垮了郭维华的身体。1941年3月,他被安排到后方供给部一边养病一边工作。即便在后方,他那颗爱国之心依旧炽热。他不顾身体虚弱,每天在各个村庄之间奔波,为前线战士筹集粮食、弹药。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讲述前线的艰苦,村民们听了无不动容;他四处奔波寻找物资来源,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还组织村民为战士们制作棉衣、绷带。在他的努力下,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战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br> 1942年7月,郭维华回到老家沁源县三区柏子村。家乡山水依旧,可乡亲们却带着战争留下的疲惫。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为家乡再出份力。他迅速组织村民开展抗日活动,教村民使用武器,从步枪射击到手榴弹投掷,亲自示范,直到村民熟练掌握;教村民防御敌人进攻,设置路障、利用房屋布局防守;发动村民为部队传递情报、掩护伤员。在他的带领下,柏子村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日军路过都得绕着走。<br> 回首1938年到1941年在决死三纵队和太岳军区的日子,郭维华与李福芝、张元生、王争、胡尚礼、胡藩、刘俊俭等战友一起,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役。其中,沁源围困战让他刻骨铭心。日军妄图彻底占领沁源,实行残酷统治,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郭维华和战友们为保卫家乡,与敌人死磕到底。<br> 有一次战斗,日军疯狂进攻,炮火猛烈,阵地周围硝烟弥漫,情况万分危急。郭维华扛起机枪,大喊一声:“跟我上!”便冲在了最前面。他不顾敌人炮火,站在阵地前沿,稳稳地端着机枪扫射敌人。子弹打光了,迅速换上备用弹夹继续射击。他的英勇表现让敌人胆寒,也鼓舞了战友们,大家一起喊着口号,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战役胜利立下大功。这不正是英雄的壮举吗?<br> 同年12月7日,太岳军区决死第1旅第25团3营8连连长李福芝和指导员张元生,带领部队在元驿至中峪店之间的神伏岭设伏。他们得到情报,有一支日军运输队要从此处经过,给沁源的日军送物资。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郭维华和战友们早早埋伏在神伏岭两侧,静静等待敌人。当日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李福芝连长大喊一声:“打!”郭维华和战友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经过激烈战斗,他们成功全歼30余名日军,缴获40多匹骡马和大量物资、弹药。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也为后续抗战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h3> <h3> <br> (插图右起第五为郭维华)<br><br><br><br> 战后坚守:奋斗人生的不懈征程<br><br> 抗战胜利后,郭维华并未停下奋斗的脚步。1947年2月到1950年3月,他在沁源县区委会和县公安局情报股担任股长,负责情报工作。他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如同战场上的眼睛。每一次行动都充满危险。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成功完成任务,为维护地方治安和巩固新生政权贡献了重要力量。<br> 1950年4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郭维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前往中央公安干校学习。他满怀期待地来到干校,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大家都怀揣着为新中国建设出力的梦想。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记录重点内容;课后,和同学们热烈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见解;课余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干校期间,他努力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br> 学习结束后,1951年1月到1952年5月,郭维华担任省公安厅武装处干部助理员。这对他来说是个新挑战,但他毫不退缩。每天,他早早到办公室,认真处理文件,仔细核对数据;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请教;面对紧急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在一次处理紧急任务时,他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成功完成任务,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br> 1952年6月到10月,他转任省公安纵队武装处干部助理员。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他迅速适应了新岗位。在此期间,他积极协助上级开展工作,组织多次军事训练和安全演练,提高了公安纵队的战斗力和应急能力。同年6月到10月,组织安排他进入省公安纵队速成学校学习,他还兼任班主任。他每天早早起床督促同学们上课,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他还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努力下,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成绩明显提高,大家都对他感激不已。<br> 后来,郭维华转业到阳泉四矿任职,担任坑口书记、保卫科长以及党委委员。他深知矿区安全关系到国家能源生产和人民生活,责任重大。他每天到矿区巡查,检查安全设施,了解工人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关心工人的需求,积极为工人解决问题。<br> 有一次,矿上通风系统出故障,刺鼻气味弥漫。郭维华得知后,顾不上换鞋,穿着拖鞋就冲向故障点。他一边指挥工人疏散,一边检查设备,迅速判断出是通风扇电机过热导致停机。他亲自上手,和维修工人一起抢修。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脸上沾满油污,他却全然不顾。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通风系统恢复正常,工人们欢呼雀跃,他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br> 从1958年开始,他前往矿务局保卫处担任一科科长,继续坚守保卫工作岗位。他加强工矿区治安管理,组织巡逻队,制定严格的巡逻制度;他强化队员培训,提高队员素质。队员们在他的带领下,巡逻时认真负责,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有一次,几个小偷企图潜入工矿区偷取物资,刚翻进围墙就被巡逻队员发现并逮个正着。小偷们吓得脸色苍白,直呼工矿区保卫厉害。郭维华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工矿区治安越来越好,大家工作生活都十分安心,他也成了工矿区人人称赞的“守护神”。<br>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维华在工矿区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开始思考如何提升矿区的安全文化。他组织开展一系列安全知识讲座,亲自担任讲师,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为工人们讲解安全知识。他会说:“大家操作机器时,一定要熟悉它的脾气,不然它可是会‘发脾气’伤到你们的。”他还制作安全宣传手册,发放给每一位工人;开展安全演练,让工人亲身体验应对危险的方法。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安全意识也在欢声笑语中不断提高。 <br> 在工矿区的日子里,郭维华还十分关注年轻职工的成长。他经常和年轻职工聊天,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工作心得。他告诉他们:“年轻人,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要怕,就像当年我打鬼子一样,咬咬牙,想办法克服,总会迎来胜利的。”他为年轻职工制定职业规划,指导他们的工作;当年轻职工遇到挫折时,他给予鼓励和支持。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许多年轻职工迅速成长为工矿区的骨干力量,大家都把他当成良师益友。<br><br> 2025年4月1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