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引起的联想片段

立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到了更年期,难免多愁善感。前两天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79年上映的电影《小花》,今晚独处,一人吃着盒饭,随手打开尘封已久的电视,一边回看一边吃饭。看到赵小花抬着赵永生在绒花的旋律里跪行在山道上,不觉潸然泪下。是感动,更多的是怀旧,是对既往岁月的追索。</p><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上映后诞生了一个略带贬义的社会性词汇——奶油小生,意即缺乏男性气概,这个词汇和高仓健扮演的杜秋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凡是烙印上这个词汇的男性,皆为大众所不齿。很不幸,这个词汇几乎伴随了我半生,为了消除影响,83年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甚至跑到武大的凌波门狂晒了一天,导致浑身蜕皮,此后的几个夏夜,我只能站着睡觉,那种痛苦,无以言表。结果却很不乐观,蜕皮后反而更加白皙了。</p><p class="ql-block"> 电影里,赵小花的父母为了保存红果,把小花送人了。我知道,类似这样的情节不是虚构的,历史上这样的场景不说屡见不鲜,起码也绝非孤例。我感动先辈风范的同时,也代入性的想着,我自己一定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孩子一岁的时候发烧,我和孩子妈带着孩子到儿童医院就医,那护士打针居然给孩子在头上进针,我压抑着愤怒坚决制止!那护士耐心的给我解释,我至今记得她给我解释的话:一是婴幼儿头部静脉更粗更清晰;二是孩子头部血液循环更快,药物吸收效率更高;三是婴幼儿肢体活动频繁,头部相对固定,可以降低针头移位,避免反复穿刺。可我那会血灌瞳仁,完全听不进去。就是不许护士给我闺女在脑袋上进针!后来孩子妈看不下去,说我胡搅蛮缠,让我去一边站着,她抱着孩子让护士进针。我清楚的记得,孩子一边在那哇哇的哭,我在一边不敢看,无声的落泪!</p><p class="ql-block"> 等孩子打上针,我抱过她来,还没等我收干泪水,她就没心没肺的在我怀里咯咯的笑着,不停的想爬上我的肩头,一岁的孩子,已经熟稔的掌握了三步上肩——拉着我的手,第一步踩着我的膝盖,第二步踩着我的肚子,第三步就骑上我的肩头。孩子妈不停的说着不许动不许动,免得针头移位了。后来,孩子妈不停的埋怨我不知轻重,我对孩子妈说,以后,孩子要是再到医院来,我不看孩子打针,我受不了这个!</p><p class="ql-block"> 03年夏天,岳母带着孩子回郑州,我独自送站,孩子第一次坐火车,隔着车窗,兴奋的向我挥手,我笑着逗她,对她说要听姥姥话啥的。说着说着,突然就觉得扛不住了,没等车开就对岳母说,工作忙,先走了。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站台,等我走到汉口站的钟楼下,实在是没力气了,在钟楼的护栏边坐了半小时。实在是缓不过来,后来去父母家待到晚饭过后很晚才回家。岳母到家后给孩子妈电话报平安,说我可能有些不对劲,让孩子妈问一下,我对孩子妈说,以后,孩子要是再离开我,我不送了,我受不了这个!</p><p class="ql-block"> 04年除夕,我和孩子妈到郑州看孩子,到郑州的时候是晚上,暌违经年,孩子有些认生了,偷偷的看着我,等我的眼神和她碰在一起了,孩子就羞赧的扭过头去抱着姥姥,然后在姥姥怀里又偷偷看我。等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孩子拿着我给她买的摔炮怯怯的跑到我身边,拿出一颗摔炮放在我脚下,仰着头对我说:爸爸踩,爸爸踩。。。呵呵,那种喜悦无以言表。我踩了一颗,孩子马上又拿出一颗放在我脚下,依然说着:爸爸踩。。。我们互相都乐此不疲。在这样的对话里,暌违的隔膜瞬间消散。她拿出玩具,一样一样的对我说着她喜欢的,她不喜欢的。我微笑着点头,微笑着应和。然后,她的记忆瞬间激活,没有任何言语,扔下玩具,拉着我的手,我默契的伸出手,依然,在咯咯的笑声里,她舔着上嘴唇,三步上肩!</p><p class="ql-block"> 总有无数的美好,潜藏在回不去的日子里,在我们感受沧桑的时候,提醒我们曾经有过的岁月静好,人间温情。。。</p><p class="ql-block"> 是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