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

二哥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的山,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境内。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果村两个行政村。景迈村有景迈大寨、糯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笼蚌共8个传统村落。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各村的茶鲜叶都以“景迈山普洱茶”的名义对外销售。</p>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古树,高榕(高山榕)。</p> <p class="ql-block"> 七公主坟</p><p class="ql-block"> 七公主坟,位于芒景下寨东侧的哎冷山(又称芒景山)上。传说布朗祖先帕哎冷的妻子是傣王的第七个女儿南发来。南发来教会布朗族种稻与纺布,与布朗族人一起耕地种茶,深受爱戴,死后被族人葬于哎冷山。芒景上下寨交界处还有一棵公主榕。传说是公主死后长出且形似她的头发。该遗迹与传说是景迈山布朗族、傣族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美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公主榕;传说中七公主死后长出且形似她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 茶魂台</p><p class="ql-block"> 茶魂台,位于哎冷山顶,是景迈山布朗族祭祀茶祖的场所。祭台面积约36平方米,复建于20世纪90年代。据族中老人解释,中间的茶魂柱代表布朗族茶祖帕哎冷与上天的交流;四角的4组祭祀柱代表四方同来祭坛茶祖;每组5柱代表布朗、傣族、哈尼、拉祜与佤族等景迈山区域内的5个世居民族。每年一度的山康节,布朗族人会来到这里祭祀祖先、呼唤茶魂,对给与他们生活希望的祖先与茶山顶膜礼拜。茶魂及茶祖祭祀仪式体现了景迈山布朗族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茶魂树</p><p class="ql-block"> 在芒景哎冷山,布朗族把每块茶地里举行仪式后种植的第一棵茶树定为“茶魂树”,标志着这块茶地是有主人的。同时“茶魂树”,代表茶祖守好这片茶地,监督所有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护茶林、茶树。</p>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植物:地涌金莲“芭蕉科、观赏、药用(花)收敛上血”。</p> <p class="ql-block"> 蜂王树</p><p class="ql-block"> 蜂王树,位于芒景上寨东北侧约1公里处。树种为榕树,高约50米,其独特处在于技干上筑有约70个蜂巢。芒景村布朗族将其视为神树,予以祭祀和保护。每逢重大节日会在树下举行“招蜂”仪式,常年禁止族人靠近该树或采割树上的野蜂蜜。昆虫为古茶树和森林传授花粉,是古茶树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蜂王树体现了哎冷山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与布朗族的自然崇拜。</p> <p class="ql-block"> 翁基寨</p><p class="ql-block"> 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果村,主要民族为布朗族。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翁基寨位于哎冷山(又称芒果山)山脉北端,依山势而建,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3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据村民口述,景迈山5个布朗族村寨与哎冷山的布局形如大象。翁基选址于大象头部。“翁基”在布朗语中是“看卦”的意思。传说布朗族先民迁徒到景迈山时,就在此地看卦选址立寨。</p> <p class="ql-block"> 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景迈山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均采为干栏式建筑。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其中木材多用木栎树与松树等。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上覆方形挂瓦,历史上则用茅草顶。建筑分为两层,底层为干栏层,传统用于家畜饲养、杂物储藏,并设楼梯,通过二层前廊,再经前廊进入室内与掌台。二层室内设有神柱、火塘,其中神柱是家神所在,需每日供奉祭品,不准外人随意触碰;火塘及周边区域综合待客、厨房、饭厅和老人睡卧等多种功能;除老人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沿围板放置床铺。掌台为方形露台,有冼晾、休闲等功能。景迈山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主要表现在层高抬高、二层围板开窗和屋顶坡度渐缓等。</p><p class="ql-block"> 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傣族民居平面多为方形,屋顶多为重檐、脊两端以黄牛角为装饰符号,室内用衣柜式围板分隔出卧室。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多为方形式“L”形,屋顶多为单檐、屋脊两端以“一芽两叶”为装饰符号,室内不分隔出独立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布朗族女性在佩戴簪花头饰时,会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布朗花”这种称呼体现了对布朗族女性的尊重和喜爱,也反映了布朗族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征得本人同意,为“布朗花”拍了一张肖像。</p> <p class="ql-block">  茶坊不设门,以自然之物为饰,小葫芦随风轻摆,大豆角悠然垂挂,茶树根与火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p> <p class="ql-block"> 寨心</p><p class="ql-block"> 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筑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布朗族寨心的形式通常为多根较矮的寨心柱围绕着一根较长的寨心桩。翁基寨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两根为梨树所制,两根为栗树所制。寨心位置的选定也有讲究,据芒景上寨寨心碑文记录;该寨心是在村寨中放一匹白马,依马卧倒的地方而定。寨心是景迈山布朗族原始崇拜和民间信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翁基佛寺</p><p class="ql-block"> 翁基佛寺位于芒景村翁基老寨北端,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与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该寺现有建筑为2009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718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佛殿、藏经阁与僧房等组成,整体在布朗族传统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汉传佛寺建筑风格。佛殿主入口朝东,建筑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层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藏经阁式建筑、东西两厢僧房,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翁基佛殿和藏经阁均为县级文物建筑。此外,佛寺两侧还有一株古柏,根部径围11米,树高20余米,鉴定树龄2580年。</p> <p class="ql-block">  翁基古柏,中文学名:翠柏、翠柏、科:柏科,属:翠柏,俗名:柏木。经研究鉴定树龄在2500余年以上,树根径围11米、胸径3.5米,树高20余米。</p><p class="ql-block"> 相传翁基山后山有妖龙为恶村里,为解除村民苦难,一佛爷来到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它与古寺相生,绿萌蔽天,村民称此为“古柏听经”。</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傣族美食;罐罐烤奶茶</p> <p class="ql-block">  茶魂光塔悉利景迈</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位于景迈大寨,是附近村民进行节日庆祝、日常祭祀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在盘山道上,远远能看到塔尖耸立于山巅,俯瞰整个景迈山。</p> <p class="ql-block">  从近处看,整个塔身呈金黄色,建筑风格极具傣族特色,给人一种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糯干古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一个千年傣族古寨。坐落在景迈山中,海拔约1450米。这里依山傍水,被茂密的古茶林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宛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糯干古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傣族风情和母系社会的习俗。例如,女性在婚姻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娶夫”或“休夫”。</p> <p class="ql-block">  古寨的建筑以传统的干栏式结构为主,房屋错落有致,屋顶装饰着牛角、展现出浓郁的傣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傣族屋顶上也有用孔雀来装饰</p> <p class="ql-block">  古寨以寨心为中心,呈向心式布局,周围分布着佛寺、民居、古茶林等。古寨还保留了原始的村落格局,几乎没有商业化痕迹,村民热情好客,给人一种淳朴自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糯干古寨子里的“寨花”</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的“小超市”</p> <p class="ql-block">  大公鸡可以像鹦鹉一样的养,还不时的打鸣。</p> <p class="ql-block">  家家户户墙外都有一个小木屋,你知道是干嘛的吗?</p><p class="ql-block"> 里面装的都是灭火器。</p> <p class="ql-block">  民居里在茶树上嫁接着石槲</p> <p class="ql-block">  普洱茶;大乔木,高可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长8—14厘米,宽3.7—7.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产云南省西南部各地森林中,经广泛栽培,还有多脉普洱茶(变种)、苦茶(变种)。</p> <p class="ql-block">  “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在景迈村的大平掌古茶林,高大乔木下,错落分布着多株2米多高的古茶树,茶林中有一株系着红布条的茶神树,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古茶林附近保留一段茶马古道遗迹,见证当地对外交往和茶叶贸易的悠悠岁月。</p> <p class="ql-block">  茶神树;傣族村民通常在各村寨茶林中选择一棵生长较好的茶树来做茶神,称之为“茶神树”。一经选,就永久固定下来。春茶采摘之前,村民需带上祭品先去祭拜,之后方可采摘。平时在茶地里采茶,也要给“茶神树”装一点饭,供养守护茶园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 螃蟹脚</p><p class="ql-block"> 螃蟹脚并非真的螃蟹,它的学名叫扁枝槲寄生,一般寄宿在古茶树上,是景迈山的顶级特产,也是生态良好的有力证明。当然,十足的美味与营养之下螃蟹脚因稀少而高昂的价格也让人对这份“美味”万分珍惜。</p> <p class="ql-block">  茶在景迈山居民日常生活中还常常作为礼品、如迎客茶、礼品茶、或作为男女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信物、提亲、定亲都离不开茶礼。婚前要带上茶去请求寨神保佑幸福,婚礼当天新人要对父母、长辈、客人依次敬茶。</p>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但是景迈山不仅是一座古老的茶山,更是一段关于茶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