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苏中平原,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兴化。而金东门老街,就如一颗镶嵌在这座小城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踏入老街,仿若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金东门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得益于兴化“连垛成城”的独特地理优势,东门码头成为沟通里下河与运河的关键枢纽。明代漕运鼎盛,商贾云集,到了清代,老街凭借繁荣的商贸,日进斗金,“金东门”的名号自此叫响,历经数百年风雨,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巷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巷弄或宽或窄,或直或曲。主干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支巷则幽深静谧,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每一块石板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历史古迹是其灵魂所在。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的上池斋药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留了“前店后坊”格局。前厅的清代药柜、铜制药碾和“戒欺”匾额,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状元坊:为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所立,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单门双柱,是兴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坊高9米,采用“歇山顶”形制,坊额“状元及第”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坊柱对联“五百年衣冠文物,七十世科第名家”,彰显着兴化“儒风之盛,夙冠淮南”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李园船厅:为清代扬州盐商李小波所建,由著名造园家张灏设计。船厅外形似船,厅南有踏道,厅前有汉白玉“船桩”和镂空“船栏”,天井地面用小砖铺出水波纹,精巧别致。</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街上,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既有售卖传统手工艺品的小店,又有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美食店,游客们穿梭在街巷中,或驻足欣赏古建筑,或品尝特色美食,或挑选纪念品,每个人都沉浸在老街独特的魅力之中。</p> <p class="ql-block"> 兴化城墙:位于东岳庙北侧段,是宋、明城垣的遗物,现保存的两段明代城墙总长220米,并依城墙辟成古城墙公园。</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位于兴化城东的郑板桥故居参观。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 ,面积虽不大,却布局精巧,质朴中透着文雅。</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建筑特色鲜明,青砖黛瓦,木质门窗雕刻着简洁的花纹,古雅而精致。正堂内,桌椅摆放整齐,条案上的花瓶与镜子相映,寓意“平静”。穿过堂屋,便来到了书房,狭小却充满书香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郑板桥在此挥毫泼墨、读书创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迈进郑板桥故居的庭院,一方清浅小湖便撞入眼帘。湖的四周,几座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分布,飞檐斗拱,青砖黛瓦,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一座精致的亭子静立湖畔。亭子周身木质结构,质朴而典雅,亭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休憩。坐在亭中,凭栏望去,对岸的绿树繁花倒映在湖中,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花园虽小巧玲珑,却独具匠心。园内修竹摇曳,这竹子可不一般,正是郑板桥笔下常出现的“主角”。还有那错落有致的假山、清澈的池塘,为这古朴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陈列着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复制品、生平事迹介绍以及他的一些文稿。看到那一幅幅风格独特的墨竹图,笔墨纵横、疏密有致,“六分半书”更是别具一格,融合真、草、隶、篆,如乱石铺街却又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郑板桥故居,心中满是感慨。故居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的精神与品格。他不仅在艺术领域登峰造极,其清正廉洁、关爱百姓的为官之道更是令人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