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对温斯顿•丘吉尔超凡之举的再思考</b></p><p class="ql-block">想来,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重大事件的11年后,中国翻译出版了他的《领导人》的回忆录。其中被尼克松称为“当代的人中之杰”——温斯顿•丘吉尔的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为什么?或许是工作关系的共鸣,丘吉尔这位政治家是从拿笔杆子做起的。</p><p class="ql-block">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带着鲜花与微笑参加了在英国大选前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丘吉尔信心满满,这次选举非他当选莫属。会议期间正值英国选举将要结束。为使丘吉尔能够回到英国去听取选举结果,经杜鲁门和斯大林商量,决定会议暂停几天。丘吉尔离开波茨坦时声明说,他很快就能回到会议中,丘吉尔的私人医生甚至连行李都不愿带回,过一两天就将和丘吉尔一起回来。但是,在7月26日公开的选举结果,使丘吉尔如同五雷轰顶,呆若木鸡。这次选举结果完全出乎丘吉尔的意料,他所在的保守党比工党少了180席票。这是对丘吉尔一生来最沉重的打击。丘吉尔痴呆呆地坐在那里,甚至一句话也说不出。他的女儿看到父亲因内心极度痛苦而面部出现痉挛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无奈之下,丘吉尔只能引用了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作为自慰:"对自己的伟大人物不怀感恩之情,是强大民族的一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b> 遭到选举冷遇的丘吉尔</b></p><p class="ql-block">在坎坷和冷遇面前,丘吉尔并没有沉沦和颓废, 他荡涤了所有的疑惑和痛苦,收回那颗滴血的心,重拾耕耘之笔,开始自己的创作和绘画。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通宵达旦。丘吉尔呕心沥血,奋笔疾书,用五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不需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p><p class="ql-block">1951年重新当选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凭借这部作品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和进程,丘吉尔作为当时的英国首相,以其亲身经历和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素材,创作了这部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丘吉尔的获奖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未颁发给在任政治领导人的惯例,开了领袖人物摘得文学诺奖的先河。当丘吉尔得知获奖的时候,他正在百慕大参加国际会议,他表示同意接受奖项,但未能亲自领奖,交由自己女儿代为领取。丘吉尔获得文学诺奖,享誉了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b> 再次当选英国首相的丘吉尔</b></p><p class="ql-block">1993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巨人的心灵磨难》一书。当年我阅读丘吉尔篇章的时候,只是被他在磨难中挺立所感动。近期重温这一篇章却产生了震撼性的另一种心理反应。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10多年了,但是这本书承认丘吉尔为巨人,却以极左的眼光用贬责的文字把丘吉尔当作一个负面领导人来描写,至于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竟只字不提。可见极左思潮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该有多么根深蒂固。难道西方领袖人物的优秀品质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吗?</p><p class="ql-block">丘吉尔的落败,却使他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政治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间奇迹。可以说至今仍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丘吉尔这一创举,例证了中国老子这一朴素的辩证思想;也应验了丘吉尔本人“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的名言。顿时我忆起年轻时候一位长者对我说的话,只要肯登攀,今天的磨难,就是你明天人生道路上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11日撰写于大连绿山</b></p> <p class="ql-block"><b>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