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亳州,古称亳,别称谯城,亳字拆分,由高字头和宅字底组成,所以又称“高宅之地。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为皖、豫两省交界,地貌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西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与淮南市为邻。从寿县到亳州约200多公里,开车2个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都于亳190年,在亳境内建嵇方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谯被封为“陪都”。唐开元年间,亳州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 曹操公园,过去称曹氏公园,因园内有曹操家族墓群而得名。公园占地300亩,建筑为仿汉建筑,气势恢宏。公园共分为纪念区、陵墓区、静休区、游乐区四部分。纪念区以曹操纪念馆为主体,面积2200平方米,内置曹操蜡象及展品,反映曹操政治、军事、文学方面的千秋功业。陵墓区是曹操家族墓群,建有碑林、碑廊、甬道等,游人来此凭吊,尽抒怀古幽思。</p> <p class="ql-block"> 魏武祠是以曹操纵横捭阖、极富传奇的一生为主线,从政治家曹操、军事家曹操、文学家曹操等不同层面,展示三国历史文化的专题性景区,为世人还原一段立体、真实、完整的三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涡水之滨,亳州城的肌理里埋藏着三国的基因。曹操公园并非寻常意义的市民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操纪念馆的五个展厅实,</span>则是千年古城为一位游子精心保存的记忆容器。当游客穿过仿汉阙式大门时,时空的褶皱在此处悄然舒展,历史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政治家曹操,展示其从孝廉起步到魏王加冕的政治生涯,重点呈现"挟天子令诸侯"的战略布局、屯田制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作用,以及抑制豪强巩固集权的改革举措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军事家曹操,展示了曹操一生的军事历程,讨董卓,伐袁术、战吕布、灭袁绍、平刘表,曹操一生大多时间都在领兵打仗。通过沙盘模型与兵器展陈,还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经典战役,特别呈现其《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军事著作的革新价值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文学家曹操,陈列《短歌行》《观沧海》等传世名篇手稿复制品,配合声光电装置演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诗境,展现建安文学的雄浑气象 。</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曹魏集团,介绍了聚集在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各种人才。以人物群像形式介绍荀彧、郭嘉等谋士及张辽、徐晃等武将,揭示"唯才是举"用人理念对三国格局的影响 。</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厅:曹操阙里,通过族谱、家训等文物,追溯谯城曹氏家族渊源,解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承继关系 。</p> <p class="ql-block"> 曹氏家族墓群,始建于东汉末年。2001年6月25日,曹氏家族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氏家族墓群是考证汉代衣饰、饮食、风俗以及中国墓室文化的标本,曹氏家族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规模都很大,一般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p> <p class="ql-block"> 亳州市博物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芍花路209号,与曹操公园毗邻。1958年冬,筹建亳县博物馆。1973年3月,几经撤销,再次成立亳县博物馆。1986年,亳州升县为市,亳县博物馆改名为亳州市博物馆。2009年,改建为亳州市博物馆新馆。亳州市博物馆藏品有9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58件/套。</p> <p class="ql-block"> 玉刚卯是汉代的护身符,属于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另外两宝为玉翁仲和玉司南佩)。这对玉刚卯于1972年出土,高2.2厘米,宽1厘米,中心有孔以供系带佩戴。其四面刻有66字铭文,最后四字为“莫我敢当”,展现了汉代公侯的威严与豪迈。这对玉刚卯成双成对,目前在国内堪称绝品。</p> <p class="ql-block"> 银缕玉衣出土于曹操家族墓群中的曹嵩墓,是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典型代表。玉衣由银丝编织而成,体现了汉代贵族对死后世界的重视和奢华葬俗。</p> <p class="ql-block">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这些文字砖保存了600余块,内容包含曹操故乡宗族成员及地方官吏的姓名、日常记事等三国时期的重要信息。其中一块刻有“谒汤都”的文字砖,证实了汉代皇家拜谒商汤都城的历史事实,将亳州与商朝第一代国都亳相联系。</p> <p class="ql-block"> 玉猪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象征财富与地位。亳州博物馆收藏的玉猪工艺精湛,展现了汉代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亳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汉代社会、葬俗及曹操家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亳州曹操运兵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它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全长近八千米,布局奥妙,结构复杂,包括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和立体交叉道等多种形式,并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陷阱等军事设施。这里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和战术的重要遗址,也是了解曹操军事思想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谯望楼是曹操运兵道的入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所在,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来到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以及为修建运兵道做屏障等,是当时谯郡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曹操手书,古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衮雪”二字,衮雪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汉代八分(隶书)体。气宇轩昂,字如其人,运兵道则出土“魏王”文字砖,此处手书则为运兵道内砖刻。衮雪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p> <p class="ql-block"> 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泛,河南、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操地下运兵道于首次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应志书前来考察,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古地道情况,并得到周总理重视。同年,派梁思成前往,但梁思成病情加重未能前往。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亳州,参观曹操运兵道。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汉唐时期的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宋、元时期的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砖券一般为拱形券顶,也有人字形券顶。砖墙为地道壁,一般是用单砖跑砌,也有单砖丁砌的,还有单砖站砌的。砖墁大多采用单层条砖十字纹,大隅首指挥室地墁是站砖拐子锦铺法,而且还有砖垫层。</p> <p class="ql-block"> 曹操地下运兵道的发现是古代地道战的一个生动案例,也是以少胜多一个历史见证。运兵道以其复杂多变的地道种类迷惑敌人。地道的照明、通风、陷阱设置精密合理,攻守兼备。是集指挥、防守、运兵、阻截为一体的大型地下军事设施。曹操运兵道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华祖庵,又名华祖庙,位于亳州市永安街12号。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为祭祀中国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华佗建立的庙祠。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成为庵。</p> <p class="ql-block"> 华佗字元化,一名敷。安徽亳州人,华佗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活人。在1600多年前华佗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开辟了中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华佗济世救人、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p> <p class="ql-block"> 华祖庵是传统的“三厢两厅正堂屋"结构,以挑檐式建筑为主;华祖庵总占地1.3万平方米,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益寿轩”上方悬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安徽巡抚朱圭题写的“燮理通微”的匾额。殿内金柱上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益寿轩”内供奉着雕塑大师钱绍武为华佗雕塑的铜像。碑廊上襄着为华佗题写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 课徒馆是华佗当年授徒、讲学的场所。樊阿、吴普、李当之曾在此学习。正前方有一戏台,高一米,上书“五禽戏”坛,华佗经常在此打“五禽戏”锻炼身体。 </p> <p class="ql-block"> 古药园回廊一侧的水池便是洗药池,是华佗当年洗涤药材的地方。绕过洗药池,一片竹篱扉间,那便是药圃。华佗把野生的草药引入田间种植并在华祖庵开辟了第一块药圃,大大提高了药材的产量。药圃内遍植菊花、芍药花、射干、曼陀罗、白术等中药材。 </p> <p class="ql-block"> 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两层仿古水榭式建筑,第一层,介绍了中国自神农氏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众多古代名医 ,二楼多为中医药样本展示橱柜,以及制药方法和工具,另外,还有五禽戏的真人教授舞台,用来传播健身气功——五禽戏。</p> <p class="ql-block">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亳州花戏楼以其独特的“三绝”闻名遐迩,花戏楼的“三绝”之一,花戏楼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每根高16余米,重达12000斤(或24000斤,不同来源略有差异),直插云霄。旗杆造型独特,顶端铸有丹凤一对,昂首翘尾,生动传神。每根旗杆上还悬挂着24只风铃,寓意24节气风调雨顺,微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其铸造与竖立方法至今仍是个谜,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花戏楼的“三绝”之二,山门上镶嵌着立体水磨砖雕,雕刻繁复,玲珑剔透。砖雕共雕有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组成《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等16幅人物故事和24幅动物典故。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结构严谨,线条圆润,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花戏楼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10米,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藏有元赵孟顺、清梁献书刻。后为正殿,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毁于侵华日军。</p> <p class="ql-block"> 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p> <p class="ql-block"> 花戏楼的“三绝”之三,戏台上镶满大杨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题材的木雕作品,如《长坂坡》《诸葛亮舌战群儒》《空城计》等,里里外外雕刻了600多个人物。木雕层次分明,玲珑剔透,且全部采用木榫扣制而成,未用一根钉子。其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被誉为花戏楼景区一绝。</p> <p class="ql-block"> 站在涡河岸边观落日。</p> <p class="ql-block"> 亳州,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皖北明珠,以历史为墨、山河为卷,绘就了一幅底蕴与活力交织的锦绣长卷。涡水汤汤,流淌着商汤建都的古老传说 ;曹氏故里,回荡着建安风骨的豪迈诗篇 。漫步花戏楼前,砖雕木刻的精妙绝伦诉说着明清商埠的繁华 ;探秘曹操运兵道,地下长城的恢弘气势震撼着今人的目光 。这里既是"中华药都",万亩芍药花海翻涌着药香 ,千年药市续写着华佗悬壶的仁心 ;道德中宫的松雪映照着老子道法的玄妙 ,华祖庵的芍药初绽寄托着神医济世的情怀 。亳州,用3700年建城史书写着"三朝古都"的传奇 ,更以新时代的奋进之姿,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中华药都"的华彩篇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