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江南古村落(三)环溪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周敦颐为何许人,也不一定知道《爱莲说》是谁写的,但你一定听过这么一句千古流传的话: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赞颂的是莲花,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了处世做人的高洁品格——没错,说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这句话就出自宋代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老先生被誉为继孔孟两圣之后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第三位圣人。周氏后裔都将家族堂号定为“爱莲堂”,在宗祠、族谱和宅邸中广泛使用这一名称,作为周氏宗族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不,桐庐县江南古村落中的环溪古村就有这么一座爱莲堂,这里就是周老圣人十四代子孙在六百多年前迁移到此的定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  所以,尽管环溪名气不大,但就冲着这个爱莲堂,同样喜欢莲花的我当然是不会错过的(当然啦,限于居住条件,我只能种植碗莲,下图就是我所种植的碗莲照片),冒着初春罕见的近30℃的高温,毅然步行近两公里去拜谒——打住打住,其实只走了几百米就觉得有点累,因为昨天路走得太多了,也一下子适应不了突然而来的高温,于是壮胆拦住了一辆小四轮电瓶车,车上的大姐二话不说,就把我送到了环溪村口,而且,坚拒了我递出去的钱——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爱莲说》里的另一句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赞颂的不就是大姐这类的高尚之人吗?</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叫环溪村,是因为村子被天子源和青源溪这两条清溪三面环绕,整个村子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由此可见周老圣人后裔的眼光确实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村口是水口,水口有一座安澜桥,安澜桥是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  古桥边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古刹:水口禅寺,据说现在的主持是十多年前寻访于此的僧人释莲愿,系湖南道县周氏宗亲。</p> <p class="ql-block">  安澜桥位于青源溪和天子源交汇处,南北跨天子源,爬满青藤的桥身,就像一位身披蓑衣的弓背老翁,两棵五百年的古樟树如忠于职守的老兵分别侍立古桥南北两侧。树冠浓荫蔽日,树身藤蔓轻舞,桥下溪水潺潺。站在桥上,眺望远山遥村旷野,聆听溪声禅钟佛音,恍如置身无尘静界。</p> <p class="ql-block">  安澜桥上润泽光洁的桥心石,如意纹雕刻极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  走过安澜桥,很多人便忽略了不远处青源溪上的保安桥。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老桥,桥身同样布满沧桑。</p><p class="ql-block"> 溪水北去,清风南来;群鸭戏水,老牛牧野;车马稀,村野静——是不是也有一点桃花源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里的银杏苑,五棵宛如五位长寿老人的银杏树便映入眼帘。这五棵古树已经高龄七百多岁,相传六百多年前,周敦颐的十四代孙周维善迁移来此,便在树旁搭舍而居,所以,这里也可以说是环溪村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告别古银杏,开启步行导航直奔主题,向着爱莲堂而去。</p><p class="ql-block"> 真应了那句话: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来到堂前广场,只见爱莲堂大门紧闭,七、八位老人坐在门外的阴影下闲聊,见到我,都双眼齐刷刷地看着我,那神情就好像是看着一位天外来客。我请教一位坐在大门口的老人,为什么爱莲堂不开放?老人说,里面正在维修。 </p> <p class="ql-block">  世事大抵如此:你越是期望得到的,往往离你越远;你一直忽略不计的,却常常飘忽在你眼前。坦然接受这一切,你会开心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  爱莲堂是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周氏族人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家族的大事,非祭祀莫属了——可见宗祠在整个家族的唯一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走了不少路,临了吃个闭门羹,任谁都不会开心。但是再一想,这寻寻觅觅的过程,不也是人生履历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爱莲堂边上的这幢清代老宅叫德新堂,大门敞开,但是两桌麻将在里面把门堵死了,老人们雀战犹酣。往里看,正堂大厅里堆满杂物,两边厢房的门窗也都歪七歪八,不像住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这幢同样是清代建筑的绍濂堂,环境清静,大门外两位大娘正在闲聊,里面正堂厢房贴着大红的福字,给这幢有点阴暗的古宅带来些许阳气。</p> <p class="ql-block">  尚志堂是环溪古村乃至江南古村落中整体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民居之一,由周氏传人建于清咸丰年间,取意“读书明理,崇文尚志”,体现了周氏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崇尚之志。堂内木雕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清代老宅金茂堂,为“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正堂里一位老人正在忙碌着什么,楼上晾晒着衣物。厢房门半开,里面一幅十多年前的宣传画已经很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  在环溪,挂着“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铭牌的老宅很多,基本上是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特别喜欢这幢清代民居门上的一对铜环,包浆润厚,造型别致,花纹细腻,当是清代旧物无疑。</p> <p class="ql-block">  能在下面这幢清代保护建筑里上几天班,算不算人生中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我八十年代末曾在老的上海市府大厦里上过一段时间的班,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里面的点点滴滴小事,甚至中午休息时老局长给我们发大前门香烟聊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请教了一位路过的大嫂,才知道下面这个池子名叫“洗草池”,是环溪造纸业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走完老街,沿着天子源往回走,三月底的田野上春光明媚。远山含黛,柳树吐翠;麦苗青青,菜花黄黄;桃花灼灼,溪水潺潺——满目江南好风光。安和、安顺、安澜这三座桥静静的躺卧在天子源上,寄托着环溪人“和顺、安然”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漫步江南古村落,看到了它们的盛衰变迁,深感保护古村镇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村镇旅游爱好者,写好每一篇文章,拍好每一张照片,我以为也是对古村镇保护作出的一份虽微薄却有意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当然,对古村落合理开发利用,对整体环境进行提升,培育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民宿等,让古村镇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引导公众参与,增强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共同守护这份历史的馈赠,实现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江南古村落真正意义上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