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眠山位于文都桐城的西北市郊,这里有一个传说中风水极佳的“落凤窝”,是康雍乾三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墓地,因此被称为“父子宰相”。</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远古时代,龙眠山原本要变成“西海”,三面环山,仅南面有一条河流通往桐城市区。龙头在龙眠河出口处,尾在黄岭地底下。如果西海形成,龙就会醒来,预示着改朝换代。</p><p class="ql-block">有得道之人来到孙家岭,埋葬了一对童男童女(如今龙眠山门右侧的位置),从此这座山不再伸长,西海也无法形成。龙就这样沉睡,再也无法醒来。因此,这座山被称为龙眠山。</p> <p class="ql-block">岁月流逝,日月如梭,历经几千年,龙眠山如今漫山遍野都是茶树,盛产“龙眠茶”也叫桐城小花茶,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6日清明节假期,我与桐城朋友一起驱车前往桐城市郊的龙眠山,穿过双溪河,来到了双溪村张氏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墓地。大学士张英和他的夫人的合葬墓就在公路边上,虽然已经遭到破坏,但现在有一个重修的牌坊和一个简陋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张英墓,位于桐城县城西北7.5公里的龙眠山,系张英与其妻合墓。坟地原面积2000平方米,九级台阶,上为拜台,设石制供桌、烛台、香炉祭具。</p> <p class="ql-block">台下对称排列高大的石雕翁仲两对,石雕狮、马、羊各一对。前沿立四柱牌楼石坊一座,正中横梁上刻阳文“恩荣”大字。康熙、乾隆御赐碑二方,分立于牌坊后。墓地两旁各有一溪(名双溪)。“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冢两次被炸,墓地装饰物遭毁。1983年3月,县人民政府公布张英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的墓地则远离县道,需要穿过一条小河,过一条新修的相国桥,沿着山路走一刻钟,经过几片茶园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墓,又称文和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坐落于县城西北龙眠山,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p><p class="ql-block">张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构成;张廷玉墓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术和经验值得今人借鉴。</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张廷玉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历事清康、雍、乾三朝,先后充任礼、户、吏部尚书,文华、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卒后配享太庙。墓与其妻合葬,距其父张英坟约两公里,原占地1200平方米,墓葬规格,石制祭具墓饰,亦与其父相同。</p> <p class="ql-block">墓园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旁,环境清幽,鲜有人来。这里仿佛是张廷玉生前不得安宁的灵魂的庇护所,让他在死后得以安息。</p> <p class="ql-block">历史遗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廷玉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坟墓被炸药炸毁,灵堂被夷为平地,石像也被推倒。如今,游客来到这里,除了感叹历史的变迁,还能看到那些被修复的石刻,它们虽然残缺,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祖坟的风水布局以“落凤窝”为核心,结合龙眠山独特地形,形成了“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格局,被认为是张家“父子双宰相”显赫地位的重要成因。</p> <p class="ql-block">人物故事:张廷玉,这位清朝的重臣,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和汉臣。他的政治生涯可谓风光无限,但晚年却颇为凄凉。尽管如此,他的故事依然被后人传颂,尤其是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是历史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生(1672—1755),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三年,署大学士事。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p> <p class="ql-block">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中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诗不仅体现了张英的谦和礼让精神,也成为六尺巷故事的核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