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8日来到苏州旅游,准备进入寒山寺有条大道,两侧有些建筑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一519年),曾用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更名为寒山寺,宋代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内的塔,这门关闭的。</p><p class="ql-block">唐至德年间(756年一758年),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寒山寺名声大振。张继诗中所说之钟“炼冶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耧”,然而,此钟早已历劫不存。唐末,普明宝塔被毁。</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大门是一个大牌坊,上书“寒拾遗踪”。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的传说,尽在此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寒山寺的外大门,正面迎接我们的就是这面上书“和合祖庭”的玄黄色屏壁。</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正门:一踏入景区,古朴庄严的大门映入眼帘,门楣上“寒山寺”三字苍劲有力,让人感受到古刹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创建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一千多年内,寒山寺先后五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寺院外的运河及江村桥,也就是张继坐船经过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名顶顶的江村桥</p> <p class="ql-block">江村桥重修记</p> <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 张继〔唐代〕</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中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可到河道两边建筑,过桥可到另一景区,没有时间过去玩。</p> <p class="ql-block"> 说不清是张继的诗成就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成就了张继。寒山寺既不是哪个宗派的祖庭道场,也没有供奉什么舍利,更不会武功。它就这样因为一首诗享誉中外,成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502一519年),寺院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在唐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到寺院任住持,寒山寺因他而得名。此后唐玄宗年间,著名禅师希迁在此创建佛塔和寺院提名“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而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一夜间声名鹊起。</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三个大字在黄底色墙的衬托下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诗僧寒山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寒岩,忍受饥寒,好心的当地国清寺的和尚拾得,经常送饭莱给寒山。两人相识,情同手足。</p> <p class="ql-block">寒山、拾得被雍正皇帝分封为“和圣”和“合圣”。在民间,和合二仙通常指家庭美满,恩爱无间,因此每年来寒山寺求姻缘、求家和的人们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内山门。山门左右各有一尊龙背石碑,很少见,一般是龟背。而且龙背石碑雕刻精美细致,已被玻璃护罩,不知有何典故。导游没有介绍,资料上也没记载。只是看着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腊梅树结的果实,第一次见,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寒山寺面向运河一侧朝西设置主要入口。入口以一面照壁面向运河,且向后退让形成一个小型的入口广场,方便人流聚集。寺内空间布局以中轴线的方式将寺院主要建筑依次排开。在建筑风格上,是因地制宜的寺院园林,通过庭院理水、植被、山石、亭台楼榭[xiè]等营造清幽静谧的景观。在寺院闲适空间上,放置经幢之类的佛教器物,穿插形成衬托佛教氛围的器具。庭院连廊处还会结合寒山寺相关的诗句的书法题词或者佛像壁龛[kān]形成新的文化景观,打造佛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主要由大雄宝殿、钟楼、碑廊、藏经楼、枫江楼等建筑组成。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金身佛像,钟楼内的钟声是寒山寺的象征,寺内的钟楼便是“夜半钟声”的来源之处,宏亮悠扬的钟声是寒山寺的象征。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寒山寺都会举行跨年敲钟仪式,钟敲108下,寓意来年烦恼随之消去。如今的大钟虽已非唐诗中的那口钟、而是晚清的古迹,但却是需三人才能合抱的罕见巨钟。</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法堂周围的小庭院,有着苏州园林特有的意境和风格,并融合了寺庙的特色,形成充满禅意的写意山水园林,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与藏经楼</p><p class="ql-block">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楼下叫寒拾殿。</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寺内景点不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等佛教建筑群,还有寒拾亭、心净楼、方丈书斋、斋堂、祖堂、念佛堂等。整座寺院环境优雅,殿宇宝塔,钟楼碑廊,花木葱茏。</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寒山寺内的藏经楼南侧,是造型优美的六角形二层重檐亭阁式钟楼,楼上悬挂光绪三十二年由陈夔龙督铸的大钟,是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这是寒山寺每年举办“除夕听钟声”的活动场所。以“夜半钟声”名闻于世。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后世的文人墨客们,只要来到苏州,必须要到寒山寺留下墨迹。据《寒山寺志》记载,寺内的第一块诗碑是宋仁宗時期的宰相王硅所立。</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题写的“寒山寺碑廊”。</p> <p class="ql-block">在碑廊中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院</p><p class="ql-block">普明塔院是由仿唐式普明塔和法堂、角楼、碑廊等组成的塔院建筑群。在寒山寺的最东部,普明塔院的门厅前,挂着一块金匾,写着“无上清凉”,门厅内有一汉白玉照壁,刻着“普明塔院” 四个鎏金大字。照壁后面刻着《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普明宝塔的建成结束了寒山寺有寺无庙的历史。普明宝塔是一座仿唐五级楼阁式宝塔,呈正方形,主要有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4米。台座2.1米,宽16米,由花岗石做成,台座四角各有一个梯形方台卧有铜质镇狮一只。塔身高30米,木质方体结构,且层阁重叠而上。塔身与底部台座由拱桥连接,宝塔东南西北各有一门,门楣上高悬“普明宝塔”匾额,东南西三面塔上挂着“拈花微笑”“无量寿佛”“明心见性”等牌匾。</p> <p class="ql-block">普明宝塔:作为寒山寺的标志建筑,宝塔巍峨耸立,苏州古城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好一座恬静优雅的千年古寺。先后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几经火灾,但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清代建筑,有些甚至保留了唐代建寺时的建筑风格。黄墙碧瓦朱栏,庄严宏伟,殿宇精致,雕栏玉砌,亭廊巧置,各种装配古色古香,让人感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在古代就是文人墨客的打卡圣地,自从有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句,寒山寺就盛名远扬了。</p><p class="ql-block">有关寒山寺的诗有很多,比如</p><p class="ql-block">再游蒋山·寒山寺里立斜晖</p><p class="ql-block"> 朝代:宋朝|作者:李流谦</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里立斜晖,只有垂杨自在垂。</p><p class="ql-block"> 不待新亭成洒涕,向来已识宁馨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代:唐朝|作者:刘言史</p><p class="ql-block"> 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p><p class="ql-block"> 夜行独自寒山寺,雪径泠泠金锡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供奉佛祖的殿堂内,香烟缭绕,梵音阵阵,让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适场。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最初名为妙秒普明塔院。在唐代,诗僧寒山来到寒寺任住持,因此,寒山寺也被称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钟楼与敲钟:来到寒山寺,怎能不体验一把敲钟祈福的乐趣?钟楼内的大钟,每一声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钟</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博物馆内藏有古钟约200口,其中有宋代2口、元代2口、明代18口、清代180多口。</p><p class="ql-block">其中寒山寺最大的钟是“天下第一佛钟”,这口大钟位于大钟苑的梵音阁内,重达108吨,高约8.608米,最大直径为5.242米,钟面上刻有七万多字的佛经。这口大钟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佛钟之一,还具有极高的宗教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许多人前来祈福,希望实现各种愿望。祈福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以下几种是比较常见的:家庭和睦、姻缘、事业成功、平安健康和学业顺利。</p> <p class="ql-block">时隔几十年,又来到寒山寺祈福了,愿我们平平安安一辈子,幸福到永久。</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以诗而闻名的,诗文化是寒山寺文化主要标识。自唐代以来,以寒山寺为主题的诗词颇多,寒山寺的僧人也多擅书能诗,其代表人物当数寒山子。寒山子现在遗留下来的诗有300多首,寒山子诗作古朴、质直,成为后代许多诗人的类比样式,形成“寒山体”。寒山子的诗在元代就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在历史动荡中的变迁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寒山寺已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元着,住僧星散。</p> <p class="ql-block">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诗碑”,碑文《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拥有“中华第一诗碑”,这块诗碑高约16米,重约400吨,碑的正面刻有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背面则是乾隆皇帝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块诗碑不仅书法精湛,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与诗意的古刹,等待着每一位旅人的探访。在这里,你可以聆听钟声的回响,感受历史的沉淀,让心灵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洗涤。快来寒山寺吧,让这份古韵伴你度过一个难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制作人:丽丽</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4月9日</p> <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 【唐】 张继</p><p class="ql-block"> 月落乌啼霜满天,</p><p class="ql-block"> 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 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p><p class="ql-block">译文: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p><p class="ql-block">原文: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译文:面对江边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p><p class="ql-block">原文: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译文:姑苏城外的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原文: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译文:半夜里敲起了阵阵钟声,悠悠地传进我住的客船里。</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诗人张继尚未授官便遭遇战乱,被迫流离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途经寒山寺时,面对江南水乡的夜景,心中涌起了羁旅之愁,便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以景衬情,通过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景象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愁绪;动静结合,月落、乌啼、渔火是动景,江枫、寒霜是静景,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此外,诗中的钟声更是以声衬静,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