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潮州行(二)

江瑾

<h1>  4日晚冒着毛毛细雨去韩江边看完广济桥灯光秀回到旅馆后,心里期望着明天不要下雨,没承想天不遂人愿,窗外一夜雨声没停。5日早上起床后,雨反而下更大了,看天气预报,要到10点左右雨才会小下来。在旅馆房间呆到快10点了,一家人打着伞出发,冒雨去景点游玩。</h1> <h1>我们住的旅馆位于韩江东岸韩山边的东山路上,附近有一所历史颇为悠久的韩山师范学院东校区。</h1> <h1>我们游玩的第一个景点是潮州开元寺泰佛殿,位于韩江大桥东侧慧如公园对面的山麓上,是我国汉地佛教第一座独具热带风情、建筑优美的园林泰国式佛殿。从殿里的介绍资料上了解到,泰佛殿是1992年由开元寺方丈定然法师发起,并由旅泰侨领谢慧如捐巨资兴建,仿照泰国云石寺的样式建造而成的。虽然下雨,但冒雨来此参观的游客却不少。</h1> <h1>游客在泰佛殿拍照留影</h1> <h1>我们游玩的第二个景点是广济桥,我们是从位于韩江东岸的仰韩阁排队进入广济桥的。</h1> <h1>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h1> <h1>广济桥是在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桥修好后,才更名为“广济桥”的,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h1> <h1>王源是现今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他在明朝永乐二年中进士后,历任河北深泽知县、兵部职方郎中、广东潮州知府等职。他一生爱民如子、勤政清廉,效忠朝廷、敢于谏言,三次蒙受冤屈入狱、三次东山再起官复原职,是明代名臣。宣德十年(1435)10月,由英宗皇帝钦点,时任兵部郎中的王源出任广东潮州府知府。他在潮州的第一大德政就是重修广济桥。</h1> <h1>在王源到任之前,广济桥年久失修、大半圮坏。王源到任不久,就主持重修广济桥,并带头捐俸,很快就筹募了一万多两金银。然而,王源修桥筑堤、举廉罢贪,大刀阔斧的举动,也损伤了一些土豪劣绅的利益,导致王源被“蜚语(无根据的话)”诬陷,以筑桥建亭等为源罪,逮至京下狱。幸亏吴邓等200多名潮州百姓不远千里,直叩宫门为其辩解,使王源免除冤狱之苦,官复原职。王源晚年辞官回老家龙岩后,还主持修复了“龙岩洞”,成了如今龙岩新罗区的一个人文景点。</h1> <h1>广济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很多游客都喜欢在桥亭拍照留影。</h1> <h1>桥上的古石梁在桥面的下方,下雨不方便探出去拍照,遗憾。</h1> <h1>这段是浮桥,由24艘船只连结而成。江中建造浮桥,一是方便泄洪,二是便于通航。</h1> <h1>广济桥上的鉎牛。鉎牛是广济桥重要的组成部分,韩江水患频繁,大桥屡屡受损,人们期望鉎牛镇水,减少水患。</h1> <h1>潮州特产韩绣中的广济桥</h1> <h1>广济桥西岸的古城广济门,我们下桥后,从这里进入古城。</h1> <h1>潮州古城墙。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筑墙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墙。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国初期,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只保留下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的城墙以作防洪之用。</h1> <h1>潮州古城始建于东晋,至今有1600多年历史,采用“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空间格局。古城以其独特的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城里保留着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h1> <h1>古城的每条街巷都有这样的牌坊,一条街上建有十几座甚至几十座牌坊。</h1> <h1>这里据说是一处网红打卡点,很多游客在这里拍照,热闹得很。</h1> <h1>一些街巷有很多潮汕风味小吃店,有的店铺外面排了很长的队,有的店则食客不多。中午时分,我们也选择到一家特色牛肉火锅店用餐,餐费有点贵,但味道确实不错。</h1> <h1>街上的店铺店面招牌五花八门,瞧这家店铺,显示屏上的文字有点意思呢。</h1> <h1>游客在古民居前拍照留影</h1> <h1>我们还到古城里的开元寺参观游览。潮州开元寺位于古城中心的开元路,前身为“荔峰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李隆基为超度战乱中的亡魂,祈愿国家安宁,颁旨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兴建一座宏大寺庙,并以“开元”命名,潮州开元寺即为其中之一。</h1> <h1>开元寺院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殿堂楼宇之间花木扶疏,盆景争艳,园林环境优雅清幽。寺内场地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有“粤东第一古刹”之称。</h1> <h1>天王殿的屋檐下悬挂着“度一切苦厄”的匾额,令人遐思。门柱上的楹联写道“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给人以此地非同寻常的感觉。</h1> <h1>游客在开元寺内祈愿</h1> <h1>我们还参观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所正式分校,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记载:“该校之有分校,当自潮州分校始。”是由周恩来等倡议建立的。</h1> <h1>潮州西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西湖古时候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h1> <h1>昔日,潮州西湖曾作为潮州古城的护城濠,被俗称为“城壕池”。如今,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演变为一处古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绿色分水岭,更是名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h1> <h1>游人在西湖公园拍照留影</h1> <h1>公园里还有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h1> <h1>广济桥游人众多,下午5点景点便不再进人。我们因为旅馆在东岸,于是下午不到4点便再次排队上桥,排了40多分钟才上桥,到东岸看到一块显示屏里显示,到下午5点,当日已经接待游人11819人了。</h1> <h1>到了韩江东岸,我们去参观韩文公祠。</h1> <h1>韩文公祠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屹立在潮州大地。它作为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游览。</h1> <h1>踏入祠内,碑刻与古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和谐的画面。祠内碑刻长廊的碑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它们或是对韩愈生平事迹的记载,或是后人对他文学成就和道德风范的赞颂。这些碑刻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色。</h1> <h1>韩文公祠“天水园”里的韩愈纪念馆前有座“韩公别赵子”雕像,赵德号天水,是当地的饱学之士,韩愈来到潮州后请他主持州学,兴教育才,赵德为当地的文化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韩愈离开潮州时以诗赠别。</h1> <h1>读中学时就读过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认为皇帝迎佛骨活动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隐患,上书《谏迎佛骨表》,唐宪宗龙颜大怒,立贬韩愈为潮州刺史,即刻启程。年过半百的韩愈仓促先行,越过秦岭时正大雪纷飞,妻儿尚未跟上,赶来送行的只有侄孙韩湘,韩愈见景生情,道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失路悲语。</h1> <h1>而当时离长安八千里的潮州地处蛮荒,瘴气弥野,鳄鱼横塘,州学废弛,民心涣散。韩愈忍受着失女之苦,凭一己之力,用务实、高效的从政精神改变了潮州的面貌。韩愈治潮八个月,驱除鳄害、释放奴婢、发展农桑、兴修水利,每一件事都影响深远,有“八月居潮万古名”的美誉。尤其值得称颂的是韩愈重文教、兴州学,抒写了潮州文化史上全新的一页,潮州从此从蛮夷之地变成了“海滨邹鲁”、“岭海名邦”。</h1> <h1>韩愈书法碑刻</h1> <h1>韩文公祠屋脊上的磁贴花雕,精美至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