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屏风话口碑一一施之杰其人其事

江南一庐

<p class="ql-block">天台博物馆有一文物,叫“清康熙款彩西湖屏风”,该屏风正面是西湖全景图,背面则是满屏文字。据说这是清朝康熙年间天台施之杰在福建瓯宁县任县令时,73岁生日之际,府县同僚以及县内士绅集体帮他打造的生日礼物。旧时瓯宁县属建宁府,民国时期归并为建瓯县,现为建瓯市。屏风背面的文字是祝寿铭文,为郑开极所写,共有142人联名祝贺。郑开极是福建侯官人,曾以左春坊左谕德督学浙江,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郑开极在浙江期间,他教导学生“先道德,后文章”,取士公允,备受称赞,施之杰跟他认识。以他这样的人物来写铭文,充分肯定施之杰为官为政为民之道,是十分难得的。</p> <p class="ql-block">该屏风一共12扇,每扇宽0.45米,高2.70米。据了解,这个屏风原由施氏直系后人珍藏,文革破四旧期间,大队查抄保管,后被村民拿去做板壁、床铺板、猪圈壁等。施之杰下第九世孙施伟仁先生不忍珍宝损毁之痛,多次写信给国家文化部,几经周折,最后通过当时的县文管办张德江先生出面协调,1980年施氏后人捐赠给县博物馆妥善收藏,目前是国家二级文物,正在进一步修复准备申报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当代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考察天台博物馆,曾在屏风前久久驻足,并留下一首诗:“身到天台似故乡,展观文物兴偏长。康熙屏障真精绝,宝马香车西子妆。”以此赞叹屏风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2023年,县博物馆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欣赏屏风上的图案,将这件镇馆之宝制成了文创产品——清康熙款彩西湖屏风摆件(一套两组),摆在案头,既有欣赏收藏价值,更可作明志自省之用,从中可以弘扬地方廉政文化。</p> <p class="ql-block">那么施之杰又是何许人也?查《康熙.天台县志》,记载着:“施之杰,号留侯,田芯人。授东阳训导,振兴斯文,业有成绩。丁内艰,补任上虞司训。”且慢,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施之杰一生担任的最高职务是福建瓯宁县令,怎么在《康熙.天台县志》里没有写呢?问得好!这是因为这部天台县志完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而施之杰当上县令那是13年以后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今年年初的一天,我走访街头镇田芯村。这个村离县城40公里,座落在里石门水库岸边,是天台最西边的一个村,再过去就是磐安县了,风景非常漂亮。当年为了建设里石门水库,该村曾作出很大贡献。我得知该村现年82岁的施荣焕老人对施之杰的情况比较了解,就向他请教。他是施氏第30世裔孙,帮我查找宗谱里有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从康熙二十年(1681)施氏续修宗谱由潘璋写的谱序看:天台田芯施氏一世祖靖昭公,宋朝江右临川人(即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乾道己丑年(1169)进士(注:这里时间有误,笔者存疑),因在山东莱州担任理刑官,与担任通判的天台人李显是同事,李显很看好他,将其女儿嫁给他,他们跟从宋高宗赵构南迁,李显将女儿女婿安置在田芯这个地方,从此繁衍后代以至今日。当时施氏续修宗谱是因为施之杰“丁内艰”在家,即他母亲去世,他在家守孝期间主持修的,并且请了他的亲家潘璋写谱序,潘璋是赐进士出身、候选文林郎。</p> <p class="ql-block">《天台田芯施氏宗谱》有施之杰画像、生平以及对屏风格式文字的详细记载。综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屏风文字(附文后)与宗谱记载,我大致勾勒出这位清朝地方“循吏”的完整形象:施</span>之杰为天台田芯施氏第二十二世祖,他的父亲是邑庠生,喜欢诗书,为族内排忧解难,族外乐善好施,这对后来的施之杰有很大影响。为让家族后人有更好的读书教育条件,施之杰的父亲从田芯村迁居到离家八十里远的县城文明巷生活,经常往来城乡之间。施之杰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初六日,1678年作为优秀贡生举荐到朝廷后任东阳训导(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开始走上从政道路。1680年逢母亲去世他回乡守孝三年,1683年补任上虞司训(司训是“教谕”的别称,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1695年提拔为瓯宁县令,1696年众人祝寿,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初十日,享年74岁,生有五子二女。他为人“温如玉”,为文“渊以穆”,理政之余弄花吟诗自得其乐,且“淡泊自甘”。他先后在三个县工作过,其政绩可以概括为:一是司法清明。施之杰在瓯宁县任职期间,注重简化诉讼流程,秉持“明慎用刑”原则,减少民间冤狱。当地百姓称其“施青天”,虽无具体案例传世,但屏风铭文及宗谱间接印证了他在司法上的作为;二是民生关怀。他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并亲自参与农业生产,“种竹栽花,不扰闾阎”,体现了传统士大夫“与民同忧乐”的治世理念;三是文化贡献。施之杰重视教育,在东阳县训导任上修缮学宫、编纂典籍,“婺州之人才一时蔚兴”。在上虞县担任司训时注重培养人才,许多士人“科第皆其门下”。调任瓯宁后继续推动文教事业;四是为政清廉。他清廉自守,布衣蔬食,不取民间一草一木;公堂庭前栽花,门庭清静,退食之余,唯以松柏自喻,诗书为伴。郑开极在屏风铭文中盛赞其“以名山大川灵气所钟,尤不乏三多之誉”,将其与天台山水的人文精神相联结。这三多是指“多福、多寿、多子孙”。事实如此,得益于天台山文化的熏陶和良好家风教育,施之杰仁政爱民,廉洁奉公,低调谦虚,可谓是同时代诸多县令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非常可惜的是,福建士绅送他屏风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点时间,施之杰就去世了。当然,在中国古代能活到“古稀”之年都算高寿了。施氏宗谱讲到,施之杰爱民如子,政绩卓著,朝廷本欲重用,却不幸骤然离世,百姓无不绘制其画像,在家中祭祀以表追念。在田芯村,我打听施之杰葬在哪里,想去看看。施荣焕老人马上接口,在里石门水库里壁一处叫观音山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谱也有记载,在</span>水库淹没之前,这山属辽车自然村管顾。在他的帮助引导下,我们终于寻访到这个地方。令人唏嘘的是,施之杰的坟没有墓碑,仅是一个草堆而已,周围全是毛竹、杂草,如果不说是坟还真的发现不了。但施荣焕老人解释道:“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墓碑,但村里人代代记住这是之杰老太公的坟,每年都有人上坟。”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施荣焕老人还说,听上代村里人讲,当年之杰老太公官当的清,他去世时,遗体没钱运回家,他的儿子赶到福建,福建当地人筹资买了棺材,才运回来安葬在老家。我想施之杰去世三百多年了,他早已与这方山水土地融为一体:这西湖屏风记载着他的政绩,这翠竹代表着他的清廉,这荒草还原了他的淡泊,他无需墓碑,口碑足矣。俗话说的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杯银杯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块墓碑呢。</p> <p class="ql-block">附屏风文字</p><p class="ql-block">《恭祝大赞侯即内擢留翁施老年父台荣寿序》</p><p class="ql-block">两浙人文甲天下,不独理学事功后先媲美,而文章德行亦出处多优,以其名山大川灵气所钟,尤不乏三多之誉。而况天台上应台星,有琼楼玉阙、碧林醴泉、瑶草神奇,莫可名状,宁无异人生于其间耶?若吾闽西瓯,侯留翁施老年父台,洵足称庆焉。</p><p class="ql-block">侯为章安名家,吴兴氏之望族,世居田心。其累代簪璎姑不殚述,如乃祖德宁公,品行端方,曾邀宾筵盛典;太翁心齐公,蜚声黉序,博极群书,手授葩经,亲为提命。侯于弱冠即争雄艺苑,食饩宫墙,屡战棘闱,几得复失。于是设绛帐、坐皋此,教授生徒,英才济济,以为匡鼎之解颐、戴凭之夺席,不是过也。丙辰遂以明经领荐,已春对策彤庭,又应首选。戊午即秉铎东阳,维风端化,修学建祠,课士论文,振衰起靡,而婺州之人才一时蔚兴。其地有岘山画溪之胜,又有涵碧亭下穿方沼,引泉以为流觞。谈经之暇,继以咏歌,陶镕于山水之间,其教化为何如耶?</p><p class="ql-block">庚申以内艰归里,亥冬起补上虞,复廖棫朴之章,益阐苏湖之以秘,而虞城之科第接踵,多出于桃李公门,抑何教化之隆欤!辛未岁,余督学浙中,岁科两试越郡,见其人温如玉,读其文渊以穆,因得悉其家世生平。而子衿辈亦文章称颂,啧啧不置口。然能为士楷模者,必能为民父母。乙亥夏来治吾瓯,下车勤抚字,劝农桑,息争简讼,弼教明刑。而且淡泊自甘,布衣蔬食,一草一木不扰民间;庭只栽花,门可罗雀,退食之余,一惟哦松而已。</p><p class="ql-block">侯固盛德人也。日与绅士晋接,必以礼炙其言论风采,如饮醇醪。侯又谦谦君子也,谦则益,益则无损,无损则往无咎,斯寿道也,亦寿徵也。大德必寿,有必然者。行将遍牧四方,入恭朝政而始老,余岂敢老吾侯乎?余闻之:"君子有盛德,必有巨福。"侯之麟趾有燕山五桂之贤,或问业成均,将为苍生霖雨;或名香芹藻,拭目以看飞鸣。至于兰孙绕膝,头角峥嵘,绳绳绵绵,正未有艾。吾为侯称庆,宁有既哉!</p><p class="ql-block">兹丙子小春月,值侯览揆辰,瓯之同寅暨瓯绅士谋所以祝,而驰一介远乞予言以侑爵。以余备员史馆,珥笔有年,视学浙江知侯已稔,何敢以不斐辞?或曰:"是月也,橘绿橙黄,一年好景;梅白松青,妆点春色。"侯于斯时,赏心乐事正多,则知天生异人必饶胜概,以应山川灵气之钟。侯从此享期颐,应福履,晋秩三公,子孙斑斓焕彩,益信两浙不乏三多之彦,匪仅在人文甲天下而已也。余则遥望天台赤城霞起,与白鹤黄华烟云缭绕之间,而申三祝。</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时,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小春寿日,赐进士出身、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钦差提督浙江学政、前詹事府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已酉云南典试正总裁、纂修玉牒孝经、充已未武殿试读卷官、内国史院编修、弘文院庶吉士选读清书邻治年家弟郑开极顿首拜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