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

横舟

<p class="ql-block">东岳庙</p><p class="ql-block">3月26日,我同长女去参观美克洞学馆,下了公交车,便见这个东岳庙,便先进去瞅瞅。这个门又称作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位于北京东岳庙的中路,在东岳庙山门拆除后成为北京东岳庙的大门。挂有康熙御笔“东岳庙”牌匾。</p> <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朝阳区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简称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为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因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得名。北京东岳庙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置地,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成,赐名“东岳仁圣宫”,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其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p><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共有东、西、中三路建筑群,其中中轴线上有6座建筑。北京东岳庙于1997年6月在庙内设立北京民俗博物馆,于2008年5月重新开放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北京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东岳庙对面有一保存完好的牌楼。</p><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p><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南侧,为三间四柱七顶的黄彩琉璃牌楼。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在正间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块石匾,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走了西路。</p> <p class="ql-block">瞻岱门</p><p class="ql-block">瞻岱门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瞻岱门为庑殿顶,殿堂式大门。五开间,分前后两进,明次间为三间穿堂,两稍间内前有道教护法神将哼哈二将,后有十太保。</p> <p class="ql-block">御碑楼</p><p class="ql-block">东御碑楼为康熙御碑,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立。螭首龟趺,刻满、汉文,首题《东岳庙碑文》。清圣祖御笔,记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失火后由皇家出帑银重修的经过。为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p><p class="ql-block">西御碑楼为乾隆御碑,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立。螭首龟趺,刻满、汉文,首题《东岳庙重修碑记》。清高宗御笔,记述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家出帑银重修东岳庙等事项。为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中路大院落四周都是仿十八层地獄各司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通道正前房大殿便是东岳庙的主殿</p><p class="ql-block">岱岳殿</p><p class="ql-block">岱岳殿是北京东岳庙的主殿,殿内供奉东岳大帝。殿有面阔三间,顶为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遭火焚,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清乾隆时期加以修葺。</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p><p class="ql-block">后罩楼在东岳庙中路的最后部,为一座二层建筑,原来有玉皇阁、碧霞元君殿(东岳大帝的女儿)、斗姆殿、大仙爷殿、关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灵官殿、真武殿等,在西边楼下还有三间御座房,是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路过时休息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碑林。</p><p class="ql-block">碑林位于北京东岳庙岱岳殿前福路两侧,共有163通碑文。其中包括透亮碑儿和张留孙道行碑等著名碑刻,以及机灵鬼儿、小金豆子、不吃亏等花纹图案。</p><p class="ql-block">因还急着去参观美克洞学馆,所以这里也就是匆匆走马一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