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一江春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0870386</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是我灵魂深处无法抹去的印记。我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村庄宁静而质朴,两大姓氏——李与冉,两大家族世代栖息于此,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母亲时常提起她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她嫁入此地后的种种过往,年幼的我从中拼凑出了一些关于李姓家族的记忆碎片。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无忧无虑的我开始学会思考,那些埋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渐渐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一家四口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程,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然而,由于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我们最终回到了故乡。但父亲的心并未因此安分下来。时隔一年,他再次独自奔赴新疆,这一次,他决心扎根于此。尽管那时的生活充满艰辛,却也留住了父亲那颗渴望闯荡的心。或许冥冥之中,我们与新疆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不久之后,全家便迁徙至此。为了生计,我们离开了所有的亲人,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那时,收到内地舅舅们的书信,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每当一封家书抵达,全家人都会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份快乐能延续十天半个月之久。</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一封家书带来了令人悲痛的消息,全家顿时哭成一团。我和弟妹三人虽年幼,却也被父母的哀伤感染,泪流满面。后来才得知,内地的姑父因公殉职,被大火吞噬了生命,只留下姑姑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那时我不过十一二岁,尚无法体会抚养孩子的艰难,但父母的悲伤却深深触动了我。这份家书带来的沉重氛围笼罩了整个家庭。相隔千里,我们无法给予亲人实际的帮助,只能通过一封封信件传递鼓励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的某一天,通过电报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那时的我刚刚参加工作。看到那几个刺目的字眼,我犹豫再三,不知是否应该将这个噩耗告诉父母。几千公里的距离,即便知道了也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徒增痛苦。然而,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将电报递给了正在院子里捡小麦里面(磨面粉前的必须工作)石子的母亲。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父母泪流满面,喃喃自语:“奶奶太可怜了!病了好几年,行动不便,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几年前,父母曾两次回老家,请医生为奶奶诊治,伺候她吃了几顿可口的饭菜,还提前为她准备好了老衣和寿材。但因为牵挂我们姐弟四人的生活,他们不得不匆匆返回新疆。如今听到这个消息,父母的心绪再也无法平静,这种出门在外的游子之痛,让人倍感无奈。</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接连收到了两位亲人离世的噩耗。在那个经济困顿、人们还在为生活奔波的年代,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无声的岁月中,那些深藏心底的亲情与温情,成为支撑我们走过艰难时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稿:2025.4.11</p>